8848hr |
|
等级:版主 |
积分:1644分 |
注册:2005-7-28 |
发表:490(304主题贴) |
登录:543 |
|
|
奥运盛装下的体育管理培训 |
“筹备2008年奥运会,在时间上一定要为人才的培养打出提前量。”北京体育局的一位官员深有感触地说,“我曾经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的工作,当时是我们第一次举办这种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对好多概念都缺乏基本的认识。申奥成功之后,我的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奥运之前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奥运催热体育管理培训
从3月底开始,北京奥组委将奥运培训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确定了这项总数达20万人的培训工程的对象、任务和主要培训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培训目标是“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规则、了解国际惯例、懂外语,又善于交往的体育管理骨干”。
事实上,在奥运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得到明确之前,一些社会化的培训机构早就开始热炒奥运概念,在2003年、2004年率先推出的清华-悉尼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复旦体育产业方向MBA、北京体育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大学体育管理硕士等项目因为瞄准奥运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并得到了奥运主管部门的支持,而颇为引人注目。此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和一些社会机构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体育管理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被穿上“奥运”的盛装推出,并不约而同将培养目标锁定为——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时至今日,这些项目的运作状况如何呢?记者了解到,目前,清华-悉尼体育管理硕士项目第一期即将结业,第二期也已如期举行;复旦体育产业方向MBA首期北京班是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的项目,从去年6月起每月一次在北京体育大学上课;而北体大引进的美国俄亥俄大学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开课,已延至今年6月,还有一些项目则应者廖廖。
那么,同样是着眼于为奥运培养高级经管人才,为何境况相差甚远?心系奥运的“体育硕士”或“体育MBA”不是简单的应景之作,要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项目需要哪些方面的修为?
奥运前的冲刺与商机前的知识储备
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而到2008年,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左右的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要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从几百人到近万人的人才扩充,系统而集中的体育管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那么,对于近万人的候补人群来说,他们对这种“上阵前的突击培训”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记者采访了一些体育界人士和体育管理项目的在读者,发现他们可分为两个人群,有着各自的学习需求:一个人群是与2008年奥运会的组织管理实施密切相关的官员和工作者,他们希望提高管理水平,把参加培训作为“奥运前的冲刺”;另外一个人群来自与体育相关的行业,他们看准了奥运带来的巨大商机,希望提前做一些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前一个人群大多从事体育实践多年,他们需要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以便更好地服务2008年奥运会的管理工作。一位学习者表示,从参加体育工作到现在,一直没有机会再参加系统的学习,而奥运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
作为第二种人群的代表,一位清华-悉尼项目的在读者之前的工作经历完全在体育行业之外,他参加学习的原因是:“从个人的角度说,期望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一个渠道参与2008年奥运会;从生意的角度来说,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奥运之后,我国的体育产业在体制上肯定会有突破,将进入一个市场转型期,会有很多的生意机会,具体在哪儿?现在还不清楚,但我们必须先进行知识的储备。”另外一些已经有多年体育行业从业经验的人更看重培训所形成的业内交流机会和资源互动平台。
这两种需求背后的人群构成了目前体育管理培训的主要消费者。拿人气最旺的清华-悉尼体育管理硕士来说,其绝大多数学员是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和地方体育局的官员,以及来自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体育管理培训不是奥运速成班
项目在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主办者都拿奥运说事,而打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体育管理培训项目,仅仅停留在奥运的层面,显然又是不够的。
“奥运会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我们更着眼于奥运之后的人才培养和产业研究。”复旦复奥体育产业中心执行主任喻洁指出,复旦的体育MBA并不是完全针对2008年奥运会而设,作为MBA,它首先是一个工商管理教育,因为奥运会管理首先需要的也是综合的管理素质。清华-悉尼科大体育管理硕士合作项目主任李华老师也认为,体育管理硕士的核心还是“管理”,在此基础上再讲“体育管理”,然后才是“奥运”。
在美国获得体育管理硕士后归国的喻洁介绍,在国外,从70年代末就出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的培养,90年代开始兴起体育MBA,到目前,体育管理硕士和MBA的培养也还是一个热点。而我国的体育管理教育因为受到整个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直到北京申奥成功之后,迫切的需求已经出现了,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有的项目只是应景之作,主办者自身在课程设置、师资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只是引进国外某个大学的外力,或者抓住一个吸引眼球的卖点,就仓促上马了。学习者在参加了课程之后,觉得一无所获,非常失望。
奥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北京奥运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使得体育管理培训成为一股热潮,而业内人士指出,奥运会只是临时的,奥运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是长期的。奥运会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而这些借奥运东风诞生的项目,还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体育行业创造的产值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创造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成为国内产业中的大项。
在中国懂奥运经营的人很少,真正算得上是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更少。其实不管是奥运会还是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大批体育管理精英。在奥运经济的拉动下,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把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来看待,认为它会是未来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但我们的体育产业跟国际比较,还处于低水平。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脱掉了奥运盛装之后,国内的体育管理培训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