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2392分 |
注册:2016-1-29 |
发贴:870(326主题贴) |
登录:2191 |
|
|
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天真! |
一个超级有钱的孙宇晨露富《富可敌国!孙宇晨彻底暴露,他危险了!》被媒体广泛转载,加上最近爆出来的《宗庆后的18亿美元家族海外信托纠纷》,有必要聊几句。
一、搞钱时冷酷,传承时虔诚
如果说宗庆后代表的是“实业家”的版本,那么在地产、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类似的故事其实也随处可见。
潘石屹早年玩转地产,把“SOHO模式”炒到极致,被称为“写字楼的金融化大师”。可当国内监管趋紧,他立刻卖光资产,转手跑到美国买楼,并设立信托。他在国内是地产商,在美国是慈善家。
同样的,孙宇晨靠波场(TRON)翻身,85亿美元身家里大部分是加密货币。他在国内时,什么营销噱头都敢玩:喊着帮ofo用户退押金、用456万美元拍下巴菲特午餐、砸1050万美元买NFT头像……可一旦涉及财富保护,他却把资产转移到新加坡、加勒比海、格林纳达,甚至起诉彭博社,理由是“侵犯隐私权和安全”。
他们这类反差行为,正是“天真”的写照:
赚钱时无所不用其极,职业伦理、商业道德全是笑话。可一旦财富落袋,却又对“西方契约”深信不疑,好像只要挂上“信托”牌子,钱就能万世流芳。
二、信托神话与现实骨感
信托在欧美的确历史悠久,但它的本质并不是“圣人守护”,而是“利益平衡”。在大环境稳定时,信托公司会履行职责,毕竟靠声誉吃饭。可一旦风浪来临,所谓契约精神随时可以被撕碎:
二战时,大量犹太人资产在瑞士信托公司被“合法冻结”,战后追讨几十年都没结果。
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旗下的信托产品瞬间化为乌有。
今天,美国财政部一句“制裁”,就能冻结任何国家富豪的海外账户。
信托不是护身符,而是权力附庸;在政治洪流面前,契约就是废纸。
宗庆后设18亿美元信托,潘石屹把大楼交给美国,孙宇晨自以为能靠加密货币自立山头……背后其实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财富的根基寄托在“西方契约”的幻想里。(当然,也是一种对原罪的规避,这里不展开说了)
三、下层的“清澈的愚蠢”
这种天真,不只是上层大佬的专利。在底层,普通人一样展示了同款逻辑。
嘴上天天说什么也不信,不信政府,不信专家,不信媒体。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突然清澈得像白纸:
有人把全部积蓄投进“大师”的保本理财,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人相信银行理财“稳赚”,结果一夜暴雷;
有人信了“房价永远涨”,最后接盘断供;
有人看见币圈大神在微博喊单,义无反顾梭哈,结果血本无归。
……
这就是典型的“清澈的愚蠢”,既对现实极度犬儒,又对幻象极度虔诚。
四、历史的镜子
历史上,这样的天真早就演过无数次:
清盐商,靠剥削盐民富可敌国,造就了最纸醉金迷的“扬州瘦马”文化,以为和朝廷关系稳固就能传世。新政一来,盐引制度取消,加上朝廷觊觎庞大财富,盐商一夜间灰飞烟灭。
民国买办,上海滩挥金如土,钱全压在外国银行,觉得“洋人讲契约”。结果战乱一起,账户冻结,金条押单成废纸。
90年代投机客,有人倒腾批文外汇赚到千万,转手交给境外信托,以为能保值。结果有的被政策收回,有的被金融机构吞掉。
历史的讽刺在于:一代又一代人,总在同一个坑里跌倒。
五、财富的底层逻辑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人往往不理解财富的真实逻辑:
对小商贩而言,财富靠勤劳;
对中产而言,财富靠规则;
对巨富而言,财富靠权力。
当财富超过十亿美元时,它和权力就再也切不开。
你在国内靠“权力~资本”纽带起家,却指望在西方用“契约~信托”来保命?那就是对权力与财富关系的根本误解。
宗庆后信托的钱,未来能不能顺利传给女儿,不取决于“契约”,而取决于:西方制度的稳定与对华态度。
孙宇晨的85亿美元,也不取决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而取决于:各国政府是否继续允许他的存在。
六、天真的代价
这种奇怪的天真,带来的代价往往极其惨烈。
对上层而言,可能是数十亿美元的家族资产一夜蒸发;
对下层而言,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血本无归。
讽刺的是,他们平时都是“最不信任别人”的人群,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全部信任交给了靠不住的幻象,自己脑补的幻象。
这,就是人性上最大的悖论。这也是流民博弈——万物一体——均值回归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北大教授易继明5万饭局风波反转?院方辟谣,引爆舆论新质疑!
谴责李嘉诚卖港口?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少林寺CEO释永信被查,是帮中国人的误解纠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