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2334分 |
注册:2016-1-29 |
发表:835(311主题贴) |
登录:2139 |
|
|
【吐槽】北京的信息化城市建设,最缺的是观念升级! |
每次出现极端天气,我们就发现并感慨:北京的信息化应用真的太落后!

这两天北京北部出现暴雨,部分地方发生山洪:有些路段被冲毁,有些村庄被困……这些信息都是从官方新闻报道以及社交平台获得的。
在信息化的时代,市民可获得的直接实时信息太少了,北京郊区的道路、或景区、或村镇,几乎没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实时直播画面(至少我和周围人不知道),北京在这方面严重不足!
你有没有思考过、或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当你准备出发去京郊游玩或爬山,想提前确认一下:
八达岭长城上游人多不多?
东灵山是否正在下雨(雪)?
神堂峪这两天溪水是不是浑浊?
南石洋大峡谷今天或周末开不开放?
春节某天想去百花山有没有被白雪覆盖?
明天国庆节假期慕田峪长城红叶红了没有?
冬天某天范崎路是不是积雪封路?轿车你不能走?
昨天门头沟预报下了中雨今天妙峰山有没有云雾缭绕?
想带孩子去影湖楼公园玩但没有停车场,市郊停路边会被贴条吗?
……
……
无论你打开北京气象局、或者文旅局、或者交通局…主管机构相关平台,这类信息根本找不到解答。比如天气,只能看到很笼统的区县天气预报,具体到乡镇和景区点位的信息没有,(有,可能也不准,这我能理解)
然后我们只能去刷抖音、小红书、微博、朋友圈、视频号等,搜索别人最新在社交平台发的图或视频,看发布日期,还要猜:“这真是当前的状况吗?”
如果是去摄影,对天气(光线、云彩)的精准度要求就比较高,就得留言问人:请问这是今天拍的吗?即便如此,能掌握的信息也还是很少、很不够准确。
中国已经迈入5G社会多年,北京也是号称要创建“数字友好城市”标杆。但是,关于许多景点和地标的实时信息和画面,在首都北京,仍然是奢望!现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公开向公众提供实时的直播画面,几乎为零。目前好像唯一能称得上“户外直播”的,只有香山公园服务号里那台直播球机……

而在中国的其他一些城市,比如——深圳,
打开深圳气象局的官网,你可以看到深圳主要区域地标的实时影像直播。从福田到东西涌,当前是晴是阴,下没下雨,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北京气象局,差不多还是十年前的发布观念,比如,你想找慕田峪长城的十二小时分时气象预报,没有,只有很笼统的一句话天气描述“晴间多云,35-23摄氏度”。北京文旅局网站上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信息。
这是北京这座城市,气象、文旅等领域,信息化观念遥遥落后的表现!
北京,
是中国的首都,
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城市,
是世界最热门的旅游城市,
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更是高科技前沿,
理应是数字化、信息化、便民化走在最前沿的地方。
可是目前,北京的户外及旅游、气象等公共信息服务却严重滞后,甚至落后于其他国内城市。
想了解当前故宫的实时画面?没有!
想查看八达岭当前的实时影像?没有!
想看看白虎涧的山花开开到什么程度?没有!
想看今天下雪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实时画面?没有!
想判断109国道山区道路当前是否结冰积雪?还是没有!
……
……
而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做到,都是很简单的信息化应用而已!
相信很多市民们都有同感,特别是热爱户外的人深有同感,
要查某一点的气象信息,还要借助海外APP……
鉴于此,我们强烈呼吁:北京,应向深圳学习!加强旅游和户外的实时信息化建设!在主要景区、地标山区、地标道路等位置,尤其是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的户外区域、村镇、景点,开放公共实时影像平台,增设能够直播的信息化设备,提供给广大市民和游客使用。
这不仅仅是为了服务旅游和户外爱好者,更是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对文旅部门:是城市景观宣传的窗口;
对交通管理:是路况监控和调度的重要手段;
对气象预警:是山区气象及时发布的“实况”;
对市民日常生活:是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出行不慌”。
也许,相关单位内部有比较完善的实时影像平台,摄像头密密麻麻的,但为什么不拿出来一部分开放分享呢?
【PS,有人担忧安全?】
这是网上抓间谍抓出后遗症了!
一些公共景区的实时画面和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北京是最大的旅游城市,公共场合、城乡道路、郊野公园,都是开放的,怕被人看吗?
在技术早已成熟、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不应再让“我想看看八达岭现在什么样”这类简单诉求,只能去社交平台去搜索过时的信息。
北京,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一个观念的升级。
从“管理城市”到“服务市民”需要领导思维的转变。
我们真心希望,北京能快点让民众借助信息化手段“看得见”,
让我们这个首都,真正走在智慧化城市的前列!
在人工智能时代,北京,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文/北京山人)
为什么?“这就是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的原因”
北京的代理人战争,恐怖如斯!
【解读】国家数据局:7个数据标注基地已建设数据集524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