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
首页 地区推荐 清华EDP 企业内训 公开课 职业培训 HR资讯 培训需求 培训公司 培训顾问 客户服务 在线论坛
当前类别 > 在线论坛
     
巅峰培训论坛 > 培训公司交流区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今日贴数:7728 |主题总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1 | 会员总数:2538

最新贴子 |  热门贴子 |  搜索贴子 
  本版搜索:  
清华大学总裁班目录 │││ 北京大学总裁班目录 │││ 中国能源电力企业家班 │││ 国家职业资格考证
人力 营销 财务 生产 职业经理 投融资 收藏品艺术品投资鉴赏 能源班 特色小镇班 PPP实战 经营方略CEO班 私募投资(PE) 清华教授、能源局领导、知名企业家,培养全球化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能源企业领导者 人力资源师国际财务师安全评价师信用管理师对外汉语教师
    您是本贴的第 31478 个阅读者  
  主题:北京大学校训问题::北大校训的尴尬 2011/11/3 14:36:32  
   牛人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6924分
   注册:2006-8-14
   发表:2155(1199主题贴)
   登录:3654
1 
北京大学校训问题::北大校训的尴尬
     《也谈北大校训》
    
     没来北大的时候找到的,当时看着很激动的,给现在憧憬着北大的师弟师妹们看看吧.
    
     在北大的bbs上,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请问北大的校训是什么?”“请问北大有校歌吗?”……提问者若是外面慕名而来的朋友,倒也不足为奇,奇的是抱有此类疑问的不乏北大自己的儿女,更奇的是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往往各执一词,相去甚远。让提问的和旁观的,都如坠云里雾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洗洗睡吧”。这类问题会周期性地冒出来,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结果。确实,北大的一切能确定其身份的外在标志,诸如校训、校旗、校色、校歌,等等,都是莫衷一是,悬而未决的。
    
     据我所知,北大校训至少有四个版本。
    
     从北大附中毕业进入北大的新生,或许会踌躇满志地告诉你:北大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因为在附中校园的墙上——也就是一般学校校训的地盘上——刷了这八个大字。这几个朴实但过于大众化的词语,当然无法得到北大才子们的认同,那些附小附中一路上来的根正苗红的“土著”,过了一段日子也绝口不跟人提这就是北大的校训了,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名之曰“北大学风”。
    
     另外一个校训的版本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几个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北大的历史功绩,也符合我党的宣传需要,所以最受领导人以及官方言论的推崇。但也因为其规范正统的风格,以及对于五四之前那段校史的忽略,而不容于部分北大人求新求变的胸怀。于是,北大招生网的宣传文章走了中庸路线,只称之为“传统精神”,避开了“校训”二字。
    
     而未名bbs离站画面则挑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词作为校训。它们出自儒家典籍《中庸》,透出一股古旧的典雅和沉静,但也有点学究气,而与北大多元动感的校园文化不太符合。反对者北大内外都不乏其人,校外的首推中山大学,因为该校的校训就是铁板钉钉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还多了一个“笃行”,如此一来,岂不为北大人“光说不练”“眼高手低”的谬见留下了口实?我们要是再用这个,只怕要被人目为剽窃了,毕竟中山大学校训是国父钦定,名正言顺,而我们这里连内部分歧都还没有摆平。
    
     最后,蔡元培先生作为北大人的精神领袖,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他主持北大的宗旨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后人或压缩为八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希望确定为北大的校训。但在今日之中国,所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某种程度上还是句空话,而且“兼容并包”又容易被降格为“藏污纳垢”,成为某些领导开办各种赚钱班的依据,于是我们又玩了一下春秋笔法,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命名为“办学方针”,甚至还要加上定语“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办学方针”,而并不给它进行校训的加冕仪式。……正所谓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众说纷纭,校训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再比如校歌,据说胡适先生担任校长之时,北大师生曾传唱他所作的《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其流行程度应该无愧于校歌之称号了,只是内容近乎社会通俗歌曲,而与“校歌”之要求相去甚远,自然难膺此重任。现在每年的一二九大合唱,最经典热门的曲目莫过于《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据说这就是北大的校歌。但除非是亲自参加过合唱排练者,北大学生居然罕有知道这首“校歌”的,而其美声的风格也不为北大学子所喜。上世纪三十年代吴梅先生曾为北大写过两首校歌,文辞古雅,琅琅上口。其一曰:“景山门启幕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其二曰:“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次改。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好是好,但其谱不存,且内容有时代之局限,故行而不远,不表于后世。在80年代的校园歌曲潮流中,终于涌现出一首差不多是众望所归的校歌——《未名湖是个海洋》:“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脸孔在欢笑和哭泣……” 这首歌的旋律和意境,都与北大人那种高贵的忧郁相吻合,于是在年轻的学子中传唱不衰。但终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加冕,另外内容亦稍嫌单薄以及边缘化,所以还是不能称之为北大校歌。于是,北大校歌的归属,与校训一样,也成了一桩悬案。同样的,校旗、校色、校花之类的也都没有定论(蔡元培先生设计的校旗早已废而不用。现在北大作为团体露面时,举的旗子可能是白色、红色,甚至绿色,上书简简单单四个字:北京大学。或者还加上那个校徽)。……
    
     唯一确定的大概就是北大的校徽了。自从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出那个简洁古朴的徽章,就一直沿用至今。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虽然校徽的外在形式是确定下来了,但对其内涵的阐释又再次陷入了无尽的分歧,也就是说校徽终究还是“形定神不定”。北大官方(招生网)对校徽的解读是这样的:校徽里全是人,是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个解读未免生硬浅薄。鲁迅先生自己的意图似乎是这样的: “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对的两个人形,是学生,校徽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这个观点。而还有一种说法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华民族,校徽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许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评论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这个校徽,更是别处心裁地联想到了“苦脸”,认为北大校徽一脸苦相,正暗示着北大其生也多艰,北大人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忧国忧民,故眉头不展。这也可聊备一说。至于北大学生以其惯有的自嘲,将校徽说成“一副排骨”,当然难登大雅之堂了。好不容易来了个确定的校徽,却又牵扯出这么一大串歧见,要有个统一认识,只怕要等到猴年马月去(据说今年六月正好是猴年马月,呵呵)。
    
     再说说我们的校园,也是屡易其处,可谓“惶惶如丧家之犬”。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而在抗战期间,更是辗转南下,居无定所。先寓居长沙,速后又蛰避云南。解放后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著名的“红楼”在北大学子的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历史陈迹,除非节假日前去参观时,能隔着文化部的铁栅栏,想见一下当年民主广场集会的盛况。俗话说:“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北大不但兵如流水,连营盘都好像是沙子堆的。这不,去年校庆前后,市领导来北大开会时,刘淇又试探性地提出让北大迁到昌平,使燕园这寸土寸金的宝地彻底融入中关村的商业洪流。我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设想,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湖光塔影已经吸纳了北大的灵魂,又反过来孕育着北大的灵气。每一次伤筋动骨的搬迁,都是对北大灵魂和灵气的摧残。
    
     在外人看来,上述情况之荒谬,无异于一个国家没有国旗国徽和国歌,没有大体确定的疆域。至于我们自己,大一的时候确实感到不可思议。没有这些东西,如何界定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何让学生获得排他性的归属感?看看我们的邻居清华大学,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色、校花都规定得清清楚楚。问及校训,清华同学就能底气十足地报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出自《周易》的古语;校徽是镌刻着校训的一口大钟;校色是紫色;校旗是紫色的旗帜上印着那口钟;校花是紫荆花;校歌则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在90周年校庆的时候,清华还给学生发放了一批“校服”——一件紫色的T恤;而他们的校园,除了在抗战期间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和北大南开一道辗转南下,颠沛流离,其他时候都是稳稳地盘踞在清华园里,而且地盘逐年扩大……那时候我们打心眼里羡慕清华的同学,不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带有清华外在的烙印。而我们,就好像一群散兵游勇,暂时驻扎在同一个营地,却分别站在不同的旗帜下,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旗帜。大二的时候开始见惯不怪,甚至对清华那种整齐划一的风格加以讽刺嘲弄。我们窜改清华的校训;曲解孔老夫子的话“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鄙薄清华的以紫为贵;用《汉书王莽传》里的“紫色蛙声”来比拟清华园里的“青蛙”(玩笑而已,请勿当真:)。到了现在,倒觉得原本就不应该有答案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北大了。龙协涛先生在《燕园赋》里说:“有湖未名,其容乃大”。北大那一泓波光潋滟的湖水,也没有名字。未名为名,正体现着一种不确定性。当你选择了一个名字,你势必失去其他的名字。未名这两个字,之所以让人浮想联翩,不就是因为它的无限包容性吗?《庄子》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北大历来都是不主故常,不法常可的。我们的校园风格多元化,重视个性的发展,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北大出来的学生不会是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北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时候更甚于北大学生与外校学生的差异。有人说过,北大与清华的差别,就好比微软与IBM的差别。微软对员工的承诺是:我们不会赋予你某种色彩,但当你离开微软时,一定会带上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的色彩;而蓝色巨人IBM则说:当你离开IBM时,你已经成为蓝色帝国的一员,蓝色的印记成为你永远的商标。同样,从清华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清华的紫色,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身心。而北大则是让自己的学生在很宽松的环境里张扬个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成就别样的人生。清华是一个紫色的染坊,而北大则是一道七彩的霓虹。“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北大,你可以看到校园小道上行吟的诗人,苦读的学子,可以看到湖畔的垂柳下偎依的情侣,寂寞的佳人;你可以去三角地挥舞社团的彩旗,也可以去静园草坪与师友们坐而论道;你可以在阶梯大教室为名士大儒学界泰斗的宏宏大论击节赞叹,也可以在百年大讲堂为海内外文艺团体的煌煌歌舞陶醉欢呼;……你可以……也可以……你还有什么不可以?……七彩的生活,闪亮的日子,都在北大的空气里聚集、呈现,永不单调,永不沉闷。故曰:北大无常。但无常的北大,难道不会让个中学子目眩神迷,迷失方向?北大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常的,但北大的无常,正是由她庇护下的万千北大人的“有常”汇合而成的。北大无常,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典籍,教学楼前如森林般的自行车,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火,林荫路上行色匆匆的白发教授,遨游学海放眼世界的莘莘学子……这些东西,如同火炬,一代代的传承不灭,成就了北大永恒的灵魂。北大的无常,是外在的无常,是校训、校歌、校旗、校址这些身外之物的无常,她的精神内核,却始终都有着一种坚守,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求学于斯的北大学子,虽然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却有着一种相通的情绪和精神气质。那憔悴沧桑的韵味,那天真的浪漫,那颇为稚拙的善良,加上年少的锐气,能让北大人在万千人群中一眼认出自己的同门。因为,无常的北大,给了他们温暖而冷峻的底色,终身无法磨灭。
    
2011/11/3 14:36:32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 查看 
   牛人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6924分
   注册:2006-8-14
   发贴:2167(1206主题贴)
   登录:3654
2  
北大校训的尴尬
     2003年2月12日《中华读书报》发表金开诚先生《漫话校训》一文。金先生说,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令人大为激赏。可是作为长期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北大人,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改革开放以后,记不得从哪年开始,北大大饭厅的东墙上刷上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我想,这一定是校训了。”
    
       这八个大字是北大校训吗?曾经是不是,我不知道,起码它现在不是。现在没有一个北大人认可再不能比这八个字更没文化的校训了。而且大饭厅100周年纪念时就拆除了,没地方再见这八个俗不可耐的汉字了。去年曾有一位日本朋友通过电子邮件询问我北大校训是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八个字肯定已经不是(即便仍然是,朕也决不接受),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等八字,虽然很知名,可是据金开诚先生文,它却从来没有被“扶正”为校训。
    
       为什么我说“等八字”呢?因为金先生的文章里就是这样的半截话。他说:“不论同哪位(北大)老友闲谈,首先提到的总是‘兼容并包’,因为这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主张,后来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故而广为人知。”广为人知的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八个字,金先生是文章大家,大家就应惜墨如金,金先生惜墨如其姓,于是把后四字给惜(通“牺”)去了。其实不但是金先生,你几乎见不到北大的大人先生们在“正经场合”不惜掉这后四字的情况。
    
       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蔡先生当初真不该跟玩文字游戏似的拼接这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近百年后还让晚辈尴尬,嘴里半截肚里半截。
    
       下半截截去,仅剩这前半截,金先生还要打对折。“‘兼容并包’犹如弥勒佛的‘如意乾坤袋’,见着好东西就收为己有,岂不便宜?然而仔细想想又不能无疑。例如老友某公说:‘兼容并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开明主张,恐怕不能绝对化。拿现在来说,分裂祖国的言论,北大岂能容它?歪理邪说,北大岂能包它?’这话很有道理,无可置疑。”
    
       这应该是金先生自己的想法,“老友某公”恐怕只是假托。写文章不是写新闻,里面的who可以造假。这是中国做文章的一个传统。
    
       金先生是大家,见多识广,可是这个想法实在未必如听起来那样雄辩。我发现,凡是强调“历史条件”特殊,实际都是说“现实条件”特殊。金先生这里也不例外。其实即便是在蔡元培时代,仍然可以对“兼容并包”提出质疑:比如强奸的行为,北大岂能“容”它?轮奸的勾当,北大岂能“包”它?强奸不能“容”,轮奸不能“包”,“兼容并包”有漏洞,很不周延嘛。可是当时为什么没有人这么质疑?这就体现出对这四个字的感情和倾向。你想淘汰它,你总能找到理由。这就叫“大丈夫何患无辞?”这就叫“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其实即便是在金先生看来“很有道理,无可置疑”的两个例子,“分裂祖国的言论”和“歪理邪说”,换换地方,仍然可以“兼容并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里就非常“兼容”魁北克人“分裂祖国的言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课上,大量时间里讲的都是历史上的“歪利邪说”,白莲教、太平道之类,不都是历史上的“歪利邪说”吗?怎么不可以“容”?怎么不可以“包”?
    
       社会进步是文明与野蛮的博弈,是光明与黑暗的拔河。文明的一方如果连“思想自由”四字都不敢说,野蛮的一方便索性连“兼容并包”也像割阑尾炎一样地给你一体挖去。曾几何时,蔡元培先生这八个字就一个都没有留下,全玩“人间蒸发”了。
    
       据金先生文,北大校训尚未“挂匾”,“值得北大的同志们来认真考虑”。“假如能集思广益制定出一个既表现北大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有助于推动北大与时俱进的新校训来,那就能像清华、师大的校训那样成为醒目的精神标志,增强全校的进取意志和凝聚力量。”
    
       笔者作为一个后来的“北大的同志”,对此想提醒三句话:第一句,别再“集思广益”瞎耽误功夫了,除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八字以外,汉语里再没有别的组合能比这八字组合更能“表现北大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的了;除了这八个字,再没有别的汉字组合能与清华、师大两校校训相比而不显丢人丢分的了。第二句,谁淘汰这八个字,谁就是北大历史上的罪人,中国历史上的罪人。历史已经证明过了,不要再劳历史老人的大驾了。
    
       第三句,校训校训,一校之训;不是校长之训,也不是校长办公会之训。确立校训,小则应开师生听证会,大则应该全校公决。不能公决校长,先公决校训也成啊。决不能校长办公会上几个人一捏古,校训定矣。连农民都海选村长了,北大连一校之训都不能海选,实在于理太不通了。100多年来都有人说,中国老百姓素质太差,不会使用民主这个工具。我们北大师生鉴赏校训优劣的素质起码是绰绰有余的吧?
    
    
     《焦国标:北大校训的尴尬》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08/14/content_1025825.htm
2011/11/3 14:37:39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删除该贴  
1/1 页 每页 10 贴 本主题贴数 1   分页: [1] 转到
管理选项:  删除  | 总置顶  | 置顶  | 精华  | 普通  | 转移该贴到: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用户名:  密码:
 主  题:* 不能超过50个汉字或者100个字符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空格 超级链接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飞行的文字 移动的文字
 

 
  
 
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   清华总裁班 能源产业500强项目库  能源产业总裁班  中央财经大学私募班  能源500强企业生态   核技术联盟
  有新帖   没新帖   总置顶   置顶   精华贴   热贴   普通贴
本站网络实名:“颠峰培训网”“颠峰人力资源网”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巅峰培训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东楼  电话:(010)824311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