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6924分 |
注册:2006-8-14 |
发表:2155(1199主题贴) |
登录:3654 |
|
|
马里兰大学“辱华演讲”背后的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
此贴分2段:
1、“辱华演讲”背后的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2、一场被过度解读的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
编者按: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华人毕业生,被选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某些媒体如《北美留学生日报》,给她贴标签说涉嫌辱华。这位同学在演讲中赞美了美国的言论自由,提到了中国的雾霾,这些在大陆互联网上常见的言论,却被说成辱华,其实是过度解读。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曾经批判走出国门的开放者,说他们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看今天的讨论,在观念和修辞上,并没有什么突破。
华人留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是大陆华人作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讲的事情还比较罕见。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做演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值得鼓励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提供这位马里兰大学毕业生演讲翻译全文及原文,辱华与否,各位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1
马里兰大学的一位中国毕业生被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做演讲。她在演讲内容中提到了中国的一些问题。从昨天开始,中文社交媒体上开启了一轮指责她“辱华”的热潮。
这次事件,是最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上一股重要潮流的集中爆发。在这里,我暂且将之称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其中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1. 由于社交媒体的诸多特性(例如,可以即时显示点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在社交媒体上运营的各类帐号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好看的数字、更多的10万加。这些帐号既包括所谓“营销号”,也包括咪蒙这样的“原创大号”,还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样的官方媒体,乃至包括共青团中央。这些背景五花八门、目的各不一样的帐号,在追求10万加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
2. 在这种简单直接的导向之下,社交媒体帐号的运营者们很快发现:一些特定类别的内容是斩获10万加、100万加的利器。其中包括人人皆知的鸡汤、养生、震惊体,也包括一个重要的类别——民族主义内容。
3. 这些民族主义内容有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前者的例子是“厉害了我的国”,后者的例子则是“辱华”。这两者均能收获大量的点击、点赞、转发、评论。
从本次马里兰大学学生演讲事件的传播链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平台是微信和微博,打头阵的是营销号,紧接着跟上的是媒体中倾向民族主义的那几家(包括报纸和网站),一些活跃的官方背景的帐号迅速跟进,而一些并无鲜明倾向性的门户类、聚合类帐号也跟了进来,从中分得一杯羹。
我并不认为这些帐号之间有事先的策划和协调。其实,大家只是共同被一只叫做“点击量”的大手牵引着。除了都想要点击量之外,它们的定位和生存目标完全不同,营销号纯粹是为了赚钱,民族主义媒体在赚钱的同时也在引导舆论,官方背景的帐号则纯粹瞄准舆论。
2
上面几段,是冷冰冰的分析。但是在这件事情中,涉及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10万加的狂欢,有时候只是在传播一些无聊、无意义的内容,但更多时候,有着真切的后果。谣言、阴谋论容易10万加,但它们严重污染着我们的信息环境。毒鸡汤容易10万加,但它们渐渐毒害着我们的心灵。拎出一个“辱华”个体来批判,容易10万加,但它带来的是网络暴力。
这名中国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是否妥当,可以充分讨论。但是,打响第一枪的营销号,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给她安上了“辱华”的帽子,这是在舔舐10万加的人血馒头。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作者记录了全世界众多遭遇网络暴力的人的命运,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在TED演讲中说,在这个时代,“你我也是有权之人,我们也在滥用权力。”
3
我知道,有读者一定会留言:你bb了这么多,你自己对这个演讲到底啥看法?
首先,我建议大家认真读整篇演讲,英语不好的可以读世界说团队的翻译,下面附,可以看到。我们要先把“戴五层口罩”这样的误译排除在外,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这则演讲的内容。
读了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的个人评价是:这篇演讲的水平很一般,对一些概念、现象的使用是非常符合刻板印象的。口号性的句子过多,没有展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当全世界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困惑时,她展现出了一种天真的乐观主义,你可以将之视为年轻人的朝气,也可以解读为过于简单的世界观。
有人认为她在刻意迎合美国人。我反对任何诛心之论,猜测动机是无益于讨论的,说她是为了申请政治避难更是无稽之谈的阴谋论。但我想说: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对于任何一个面向西方人开口的中国人来说,都面临着这样的张力。我在美国见到的不少中国学者、艺术家、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讲述一个真实、复杂、具体的中国,让西方受众感兴趣、听得进去而又有所收获,让我们自己既不卑躬屈膝又不显得傲慢自大。在这样的张力之中,要摸索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不容易。
已经在国外留学的人,理应对这种张力的撕扯更有体察。我看到有一些留学生希望借此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如果大家都可以试着写写毕业典礼致辞,或许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马里兰大学这位同学的致辞当然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真的觉得“她代表不了我”,那就多做一些向西方人讲述中国的尝试。我们一起来让这幅画面更完整、更多元、更丰富。
而说服西方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网络暴力。这桩因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而起的事件,如果最终的结果只是营销号盆满钵满、民族主义媒体志得意满、键盘侠日夜狂欢,那这一切只会让西方人加深“中国雾霾深重”的印象。
作者/方可成
世界说:马里兰大学一场被过度解读的毕业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翻译)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也很感激,能向马里兰大学2017届的毕业生们讲话。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马里兰大学?
我总是回答,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五年前,当我走出从中国启程的飞机,离开达拉斯航站楼,我准备好要拿出一只口罩戴上,我总共带了五只口罩。但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
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我很惊讶。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每当我外出时我都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
但是,当我呼吸到机场外空气的那一瞬间,我感受了到自由。
我的眼镜上不再有雾,我的呼吸不再困难,压抑感也不复存在。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种愉悦。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也不禁回忆起那种自由的感觉。
在马里兰大学,我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新鲜空气,它使我永远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新鲜空气。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过《独立宣言》的内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我只是在死记硬背,为了拿到高分。
对我而言,这些词听起来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来”,直到我来到了马里兰大学。
我才理解,在美国,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是神圣的。
在马里兰,我每天都受到鼓励,去表达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我可以挑战我导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在网上点评教授。
但是有一件事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是最大的,就是我观看学校排演戏剧《暮光:洛杉矶》的经历。
《暮光》是由安娜·迪佛·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剧作(注:安娜·迪佛·史密斯,美国马里兰人,剧作家、演员,代表作《费城故事》曾被排成电影),讲的是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
这次暴乱,始于四位警察,他们在拘捕过程中殴打了罗德尼·金,整个过程被录像记录,而法庭宣判这些警察无罪。(注:1992年洛杉矶暴乱,导火线为该年4月29日当地陪审团宣判四名被控“使用过当武力”的警察无罪释放,导致上千名对此判决不满的非裔与拉丁裔上街抗议,最终引发一连串暴动,波及包括亚裔--特别是居于城中的韩裔--在内的各社群。事件本身为三名欧洲裔白人警察和一名拉丁裔白人警察殴打涉嫌交通违规的一名黑人罗德尼·金。根据事后统计,整起暴乱造成各方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有约53人于暴动中死亡,数千人受轻重伤)
整整六天,市民们走上街头,城市陷入混乱。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辩证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以前,我以为,个体的参与并不能带来改变。但马里兰的学生们,我们就是在这么做的!
一起吧!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平。
2017届的同学们,我们就要从一个重视人文学科,培养我们辩证思考、关心与感受他人的学校毕业了。
我们学到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
我们当中有些人会读研深造,有些人会进入职场,有些人会开始全新的探索旅程。
但不管我们会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应该被视作是理所应当的。
民主和言论自由就像新鲜空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自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就是爱本身。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在今日和明日做出的选择。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节的剧作家。我们一起,可以书写人类的历史。
我的朋友们,请尽情享受新鲜的空气,永远别让它被夺走。
谢谢你们。
------
她大学几年就从贵校学了这些东西?而且她还代表整个2017届毕业生?贵校教育水平真高!
链接:
美帝大选川普赢了!中国段子手加班加点,精品作品展
高中生观后感《人民的名义》里,人民就是个名义罢了
后真相时代:情感与观点太多,事实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五四运动到底注了多少“水”?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五四
毁三观:那些真实而又不为人知的“秘密外交”!
为什么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公司 要联手管控人工智能AI威胁人类?
纽约时报“中美这七年”弗里德曼原文,到底写了什么?
如何看待“澳大利亚问中国三个什么时候”的问题
还在吹德国工匠?智商有点低!
国家核安全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真相到底如何?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
[本贴被作者本人于2017/5/23 11:24:37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