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5931 |
|
等级:新手上路(初级) |
积分:12分 |
注册:2008-7-14 |
发表:1(1主题贴) |
登录:2 |
|
|
MBA教育仍在沿袭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
“最适合读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人因为联考分不够被拒之门外,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成了MBA学生不能承受的负担,国内的MBA教育还要这样走下去吗?”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商学院院长论坛上,国内众多商学院院长和MBA中心主任不约而同地指出,MBA教育要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可中国的MBA教育发展了14年,却还是沿袭着传统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显然背离了国家设置专业学位教育的初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副院长张维炯指出,问题首先出在考试录取制度上。张维炯认为,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单靠书本知识是考不出来的,可直到现在MBA教育选拔人才还得通过统一的联考制度。从考试内容来看,仍以知识性为主,缺乏能力和素质的检验,这对有丰富经验却工作繁忙的人才很不利。
尽管商学院院长都明白面试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承认,至今还没有一套符合MBA专业特点的、适用的、规范的面试方法。张维炯认为面试的随意性很大,不少院校的面试流于形式,起不到选拔考生的作用。结果形成了目前以笔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惟分数论。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正是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最适于读MBA的人被考分无情地拒之门外。
正因为如此,MBA考场上出现了不少“考试一族”。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MBA专职副主任曹大勇称,现在很多学生本科毕业以后,把自己挂靠在某个单位,以符合MBA招生上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接着就埋头复习。曹大勇发现这些学生特别善于考试,却根本不懂管理。2004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MBA学员中存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一位中学老师称考MBA是因为拿学位比较容易,以后评职称占优,另有一些人则把考MBA作为考博的跳板。
和联考制度一样,毕业论文也是沿袭自培养研究型硕士的规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钱小军把毕业论文称作“MBA学生不能承受之痛”,因为从招生到教学,MBA教育都是重实践应用,轻理论研究,最终却硬要学生完成一篇理论性强的论文。据钱小军介绍,这几年清华MBA中心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把论文改成报告的形式,但无非是学术要求降低一些,答辩过程短一些,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MBA学员的意见多是针对他们的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中心主管招生的邓志君经常听到学生的抱怨,说教授讲的案例要么来自网络,要么来自学术刊物,却很少来自企业,比如讲运营管理的老师,根本没有企业方面的经验,所讲的运营管理全是理论上的。
据邓志君介绍,目前国内教MBA的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一些教授的学术性的确很强,说起各种经济学理论、原理来如数家珍,但实战中一家企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却说不清楚。
目前,针对套用传统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各MBA中心也都在尝试改进,比如招生方面争取在管理经验上设限;以团队创业计划代替毕业论文;鼓励老师去参与企业的实践等。
与会专家认为,MBA教育面临的问题在国内15种专业学位教育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果上述问题能够解决的话,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网站:中华营销管理网 http://www.zhyxg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