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2278分 |
注册:2016-1-29 |
发贴:827(312主题贴) |
登录:2089 |
|
|
“法币稳定币”纳入监管后的新变化 |
2024年5月19日美国参议院初审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GENIUS《天才法案》)2025年6月17日终审通过并即将提交众议院。特朗普催促众议院尽快审议通过,并宣称将快速签署生效。
2025年5月21日中国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5月30日正式颁布并定于8月1日实施。允许在香港发行锚定法币的稳定币(美元、港币)需向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申领牌照。发行人须持有与流通稳定币面值等额的优质流动资产(如现金、短期国债),并存放于受监管的托管机构。
2025年6月6日日本参议院通过《资金结算法》修正案,允许经信托型发行的稳定币储备资产包含政府债券及定期存款(现行仅限活期存款),并引入经纪商角色:规范稳定币发行和交易中的中介行为,为稳定币市场提供更灵活的监管环境
2025年6月27日欧盟通过了《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的补充修正案。这一修正案的核心内容是:1:1储备,允许合规稳定币之间自由兑换,无需通过法币中转。
……
当前美国正加速推进《稳定币创新法案》在8月1日前生效。全球多国正加快稳定币及加密资产监管立法进程:当前关于法币稳定币的讨论多基于监管前状态,此认知框架存在偏差,亟需探究监管落地后稳定币可能的变革。关键变化包括:
一、稳定币须持牌经营并满足监管要求。涵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标准、反恐融资(CIT)规范、消费者保护条款等。国家监管的强化将显著提升稳定币中心化属性,弱化其去中心化特征。USDT等早期稳定币可能面临重大合规挑战。
二、监管核心在于抑制稳定币超发。现代信用货币主要通过信贷方式投放,包括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再贷款等信贷形式)及商业银行向社会信贷投放实现。为杜绝稳定币超发,监管明确要求发行须具备100%储备甚至超额储备,实施独立第三方托管,并至少每月接受审计且公示结果。严格执行此机制后,稳定币难以实现超发。部分观点担忧美元稳定币可与美元美债循环创造货币超发,此属过度忧虑,现行监管重点就是杜绝此类风险。
同时,监管禁止稳定币发行人向持币人支付利息或收益。用户以美元资产兑换美元稳定币属交换行为而非存款。即便稳定币存于发行人平台,亦不可计息。若允许付息,将对传统银行体系构成冲击。
这些要求,将强化实际凸显稳定币的代币属性与支付功能,弱化其资产属性与投资收益功能。
三、稳定币监管还需配套措施协同推进,并强化国际协调。加密资产政策需兼顾创新激励与技术模式发展,严格限制其自由流通,落实反洗钱及反恐融资要求。加密资产交易平台监管将同步强化。监管核心应聚焦法定货币:加密资产间交易若不涉及法币兑换,对现实世界影响有限;但经加密资产中介实现法币兑换且脱离监管,必然引发系统性风险。全球监管协同性将持续增强,无监管的“避风港”模式将不可持续。此即新加坡清理未持牌机构的内在逻辑。
需特别关注美国推动加密资产发展并强化美元稳定币监管的战略意图。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源于其自身政策缺陷及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为维系美元国际中心地位,美国亟需拓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应用场景。类比工业革命后石油贸易美元计价体系对美元地位的强化作用,当前区块链加密技术向现实世界渗透的趋势,预示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加密世界新空间。若美元能率先占据此潜力领域的制高点,将对美国战略利益产生深远影响。此动态需引起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
法币稳定币发展带来新的思考
美元稳定币的加速发展提出以下警示:
一、法定稳定币与锚定法币的实质关系。纳入监管的等值挂钩稳定币本质是法币代币,无法取代锚定货币。所谓“特朗普意图以新货币替代美元”的论点缺乏逻辑基础。
二、稳定币形态的多样性辨析。除法币等值挂钩模式外,存在算法稳定币(依赖加密资产锚定及算法维稳)、法币-加密资产混合锚定等形态,甚至出现模拟SDR的多法币挂钩机制。此类模式风险极高且难具实操性,仅法币等值挂钩型稳定币具备发展前景。该类型即法币代币。代币并非新事物,如中国存在校园饭卡、商场购物卡、电商平台积分等代币形态。但代币必须受货币当局管控,使用范围限定于特定商业生态。当前稳定币因前期去监管化野蛮生长,未来纳入监管后将回归代币本质,接受相应监管约束。
核心思考命题在于,稳定币已实现全球全天候线上化运作,而法币体系为何未能达成?主权货币是否需借鉴稳定币技术模式进行改造,以提升效率与国际竞争力?若法币支付效率与成本劣于美元稳定币,其国际化进程必将受阻。多国法币稳定币并存将加剧竞争并重塑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建立国际协调规则与执行机制。
三、货币本质与运行方式的认知更新。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与价值通证,其发展必然趋向无形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不应将货币等同于物理载体(如贝壳、现金),载体形态仅为阶段性表征。当代货币亦不等同现金,更非央行独家创造。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人民币(央行再贷款形成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贷款形成派生货币)、支付机构钱包内的人民币均属货币范畴。存款作为货币表现形态,不应与货币本体混淆。“央行货币-银行货币-钱包货币-电子货币”的分类方式存在概念缺陷。
现金终将如贝壳、铸币、纸币般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货币将表现为基于智能账户/钱包的数字代码,其加密重点在于账户及转移支付流程而非货币本身。监管框架下的稳定币,虽表面为字符串,实则嵌入公钥私钥、持有人实名信息、账户余额、智能合约、及监管接口等要素。其账户系统与运行流程的深度加密特性,支持在公共区块链与互联网实现全球节点直连,通过P2P点对点清算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传统专线网络与多环节清算模式必然导致高成本劣势。此技术路径需要重点研究。
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扩张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新挑战。若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效率不及美元稳定币,将引发战略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