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银行进入影响当地银行绩效吗? |
宏观视角:“竞争”与“效率”效应
外资份额一般被认为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但究竟有哪些正效应和负效应却莫衷一是。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外资的渗透改善了银行的整体健康度,当外资母公司来自管制良好的金融体系时尤其如此。
外资银行的进入表面上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导致了当地银行超额利润的下降,然而外资银行却为当地银行提供了激励和商业模式来改善效率。外资银行的渗透也增加了当地银行的成本,但支持者声称,外资银行进入当地银行体系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laessens, Demirguc-Kunt & Huizinga (下称CDH) (2001)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经验证据。他们使用了1988年到1995年间80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外资和当地银行的账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当地银行利润率、非利息收益以及管理费用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外资银行迫使当地银行放弃一部分原先独享的高收益,而通过改善效率来提高盈利能力。我们称之为“竞争”和“效率”效应。
与此相对的观点不一而足。Bayraktar and Wang (2004)使用略有差别的样本国家和样本期间分析,质疑CDH关于外资进入和当地银行费用负相关的观点,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相关。同时,他们认为外资份额与当地银行利润率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之间不相关,而非负相关。Hermes and Lensink (2002)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当地银行的收入、利润和费用之间存在反“U”形的关系。这表明前述的“竞争”和“效率”效应仅在外资达到一定水平后方起作用。
微观视角:绩效变化不同组合
我们在CDH的基础上使用微观视角继续研究。必须指出,早期研究中,“外资份额”(foreign shares)指给定国家中,外资银行数量除以总银行数量或者外资银行资产除以银行业总资产,“外资银行”被定义为外国所有权比例超过50%的银行。虽然早期研究卓有成效,但却忽略了外资股权对当地银行的影响。例如,2005年7月16日,美洲银行购买了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尽管极少“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分支机构,美洲银行却也可能极大改善中国建设银行的绩效,这是因为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渗透不足,但个别的外资银行还是能够发挥作用。宏观的视角重点放在东道国,而微观的视角则关注当地的银行。所以我们对外资份额的定义与CDH不同。在我们的微观研究中,外资份额指外资在一个当地银行中所占的比例。
我们首先将母国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两类,然后将东道国也按收入水平分为两类,得到四个组合。
首先,仅仅将外资来源国区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我们发现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不影响净息差(NIMs),却提高了资产回报率(ROA)和管理费用,但降低了问题贷款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如果资产回报率和问题贷款分别反映投资回报和风险,那么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降低了当地银行的回报,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不应忽视的是,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也不影响东道国银行的净息差,同时不影响资产回报率、问题贷款或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它们提高了贷款损失准备金。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外资进入都对当地银行有利,实际上只有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外资才有利于当地银行。
随后,我们把外资份额和东道国都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便得到四种组合。第一种,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对高收入国家的银行有一定影响,但仅仅提高了银行的净息差,对资产回报率、管理费用、问题贷款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都无影响。这是因为高收入东道国已经应用了先进的运营技术,所以即便外资来自高收入国家,当地银行的绩效也提高有限。
对于第二种组合,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对低收入国家的银行有显著影响。外资提高了当地银行的净息差,降低了管理费用和问题贷款,然而对资产回报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无影响。所以,穷国的当地银行从外资带来的现代管理技术中获益匪浅。
在第三种组合中,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对高收入国家的银行几乎没有影响。所有相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这是因为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外资并不具备现代运营技术,所以对那些已经具备现代运营技术的东道国银行影响甚微。
最后,考虑第四种组合,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外资份额对低收入国家的银行有显著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外资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净息差,增加了它们的管理费用和问题贷款,对资产回报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则无影响。也就是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外资缺乏先进技术,进入其他低收入国家后恶化了当地银行的绩效。
(作者为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主任,Eishenhower 奖金获得者。江术元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