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培训论坛 > 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论坛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主题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2 | 会员总数:2538

栏目:考证 | 留学 | 案例 | 杂谈 | 职场 | 培训 | 师资 | 讲座 | 课程
 
 
您是本贴的第 6326 次阅读者
 
 

 

神医扁鹊的故事与中外合作抗疫

发帖:牛人 | 2020/4/4 20:22:11 | 第 1

神医扁鹊的故事与中外合作抗疫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百家齐放,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惊才绝艳之辈。各家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步。说起诸子百家,大家想到的首先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等,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大家所熟知的神医扁鹊。
    
     扁鹊,是医家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被很多人尊称为医祖。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在和各种疾病作斗争,战国时期这位神医扁鹊,他发明了中医上非常有名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的医生所沿用,成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
    
    
�������´������ͼƬ

    
     扁鹊相关的故事传说不多,但立意深刻,将哲思蕴涵其中,显得意味隽永,每一个都让人惊叹!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从首句“君有疾”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点出了桓侯“主观猜忌、讳疾忌医”的主题。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医生扁鹊姓秦名越人,蔡桓公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容易治疗,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然,甚至误解扁鹊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并认为他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进行污名化
    
    
�������´������ͼƬ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用现在流行的名词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桓侯,对医生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事件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故事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病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揭示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能把专业人士的忠告劝诫当主观猜忌,要防微杜渐的道理。讳疾忌医,这深刻的道理以简单的语言传达出来,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ͼƬ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不仅在上一段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很精彩,而且在民间流传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很传奇。
    
     据说,扁鹊有两个哥哥,分别是扁鸿和扁雁。一家三个兄弟都是学医的,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三兄弟哪个人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其次,而自己则是最差的。魏文王非常疑惑,他又问道:那为什么医术最差的你却如此出名呢?扁鹊又回答说:大哥能在病人的病情未发作之前进行控制,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知道他提前铲除病因的医术,因此大哥的名气根本没有办法让很多人知道;而二哥治病主要是在病人刚刚发作的时候,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他仅仅是治那些很轻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气也不是很大;而我跟他们两个不同,我治病主要是在人们病情都极其严重的时候,很多人都可以看见我在经脉上放血,穿针在皮肤上,做很多手术,所以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最为高明,所以名气很大。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扁鹊的大哥最擅长的是“治未病”提前做好预防,他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发展的眼光,把病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事态严重。扁鹊的二哥最擅长的是“对症下药”中途控制,他有着出手迅速,做事情果断干练的特点,他可以药到病除,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而扁鹊先生则擅长“大病治疗”亡羊补牢,他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留人们的生命,他在一次次的手术中,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ͼƬ

    
     怎么看:《援助世界,为什么建议中国“双标”一次?》
     怎么看:《欧美抗疫医疗物资紧缺,却拒绝中国口罩?》
    
     人们普遍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对救命恩人都会心存感激,而扁鹊则是那个善于救命的医生,因此他的名气最大。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般看来是为了说明医术的高低并不能以治病的轻重来判断。古人常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所以扁鹊三兄弟的名声问题,大概也是这么个道理。
    
     但细想,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应该不是真的,历史上的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倡疾病消灭在萌芽里,扁鹊在正史中记载,其实是一个能及早发现病因的医生。就拿齐桓侯这件事来说,扁鹊不早就劝齐桓侯病在表面时就尽早治疗吗?所以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只是为了讲道理:能及早的发现隐患并解决它,防患未然才是有真本事、大本事,在最后亡羊补牢只应该是小技。
    
     不过现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在管理学上却是反面教材,因为很多的用人制度,往往是出大事时能解决的人才能被提拔重用;但那些防患于未然的人,就像扁鹊的哥哥们就被冷落了
    
     扁鹊这个人还很有自知自明,知道哪些病自己能医哪些不能,所以在自己不能治理病情时选择了离开,这点和范蠡很像。
    
     这些故事启发,对于我们的疾病防控工作、以及对外医疗援助,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1/0 页 每页 15 贴 本主题贴数 0 分页: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帐 号:
 密 码:
 主 题: *
 回 帖:
 

  
 
近期课程推荐 【回首页】
1、清华厚德《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管理》高级研修班
2、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经营班即将开课
3、北京大学《首席人力资源官CHO》高研班
4、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专题研修班
5、中国矿业能源投融资高级研修班2024春季开课
6、营销总监班人力资源总监班财务总监班
 
热点资源下载
1、考研考博类→全国500所院校专业课(真题+答案)汇总
2、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真题详解
3、经典教材类→英语教材财会政治管理
4、电子版教材、笔记和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5、职业考证考试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