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培训论坛 > 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论坛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主题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2 | 会员总数:2538

栏目:考证 | 留学 | 案例 | 杂谈 | 职场 | 培训 | 师资 | 讲座 | 课程
 
 
您是本贴的第 7913 次阅读者
 
 

 

江南愤青陈宇在复星金融年会谈“互联网金融”

发帖:牛人 | 2018/1/31 11:11:51 | 第 1

江南愤青陈宇在复星金融年会谈“互联网金融”
     2014年在复星年会上的演讲。
    
     陈宇:专家谈不上,因为互联网金融是开放性的命题,而且是无法通过过去来描述未来的领域。所以不太可能有专家,如果非要说有专家,只能可能是两人,一种是创业者,一种是投资人。这两类人,哪怕再屌丝,再草根,再不高富帅,都可能是真专家。因为他比我们都想的多,思考的多,深入的多,他们前者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的代价,后者以金钱的代价来证明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这两类人都有动力和资格来证明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一般人都还属于看热闹的居多。
    
     刚才看了这个短片有很大的感受。回想过去我读小学时,就听说有人造卫星,可以有手机之类的东西,那个时候觉得不可想象,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用。回头看,十几年过去了,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绝对不是突然间颠覆的。不会说你一觉醒来,世界就变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它每天都在改变我们。只是你自己不觉得,等到十五年以后回头一看,才发现你被改变了。很多东西看上去当时很震惊,但回头看就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所以我看到目前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颠覆金融,我的感觉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哪怕再怎么喊的天翻地覆,最终的路径肯定不会是像我们目前所想的,其实真正值得我们害怕的应该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推断和预测的。世界也必然不是以我们所预料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世界从某个角度来看往往是随机偶然性事件而已。
    
    
     我前几天在看科幻小说,也听了社科院何帆教授的演讲,很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事情的改变,作为个体都是没有选择权的。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事件都是随机偶然性事件,到底谁改变了这个世界,谁推动这个世界,都是很难说的事情。总体而言,天才是少数,脑残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差不多的人。以前大家认为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社会要么是精英推动,要么是脑残推动,但是肯定不是普通人推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搞死别的物种的过程,而这个搞死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很很重要。基因突变是在进化过程中打败别人,取得绝对性优势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因突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了突变之后的个体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那个群体。它展现出了更高层次的技能,从而能给绝大部分的群体创造了一个进化的方向,并且带领了群体走到了这个过程中去。为什么叫突变,这本身就是反映了随机和不确定。突然而来不知道怎么就有的变化,就是突变。这个群体(基因突变后的群体)通俗解释来看,要么就是精英或者就是脑残。人类社会演变到现在,必然是这么个路径的。所以,我也一直不认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因为突变的不确定性必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在另外一个空间,可能并不是人主宰地球。
    
    
    
     这里涉当然也涉及到大数据思维的一些基本问题。大数据的核心其实是通过各类非相关数据之间一定的相关性来推断未来某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里的基础是非相关数据的相关性要有一定的基础存在,或者要有足够的基础性样本数据。大数据本质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性的一些群体特征会必然产生的联系,所以大数据对于那些行为方式不太会发生变化的群体是能有效推演的。但是前面说了,对于那些往往会基因突变的精英或者脑残,其实是无效的。因为这些人必然不是按照正常群体的逻辑走的,他干的事不能被预测。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大数据永远预测不了一些事件,而恰恰他所不能预测的事件却是最致命的—这些人往往改变了世界的运行。于是,科学家到最后都基本上形成了上帝其实也是通过扔筛子来决定世界的运行的结论。
    
    
    
     谈这么多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说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其实也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不是通过过去可以去预测未来的。互联网本身的逻辑就是颠覆和自我颠覆的概念,它需要靠想象力去创造出这个世界未曾有过的东西,才能实现它的成功之路,所以互联网是很难通过过去来对未来实现推演的。你所有对互联网的了解的知识,对于未来可能都会增加你的负担而不会成为你的积累。这是一个新事物—另外一个维度的东西,我们只能尝试去推演,但是推演的结论基本上很难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互联网金融这个事,虽然我们说了很多概念,但是真是什么没人弄明白。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未来有极大想象力,这个我认同。它毕竟把人类生活改变了必然会影响人的消费行为,从而改变人类的金融交易行为。但是目前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互联网金融是噱头大于实质,理论大于实践。互联网到底在现在的业态是什么?目前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什么?会改变一些什么东西?现实看来,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上次在复星做过一个交流,当天晚上就到美国,去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富国也去了。我先把感受跟大家讲一下。
    
    
    
     因为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有一个词就是是网贷,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美国搞了全球网贷峰会(LENDIT)。事实上,美国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很难翻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因为没有这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就导致美国没中国这么热。我去谷歌,跟高级副总裁聊了一下,跟惠普也聊了一下,再到富国银行跟他们聊。有一个很大的感受:美国有两个特征跟中国不一样。
    
    
    
     第一个特征,美国是一个慢生活国家。这次去他们正好是黑色星期五—购物,很多人就是其乐融融的在那搭账篷,排队,很享受。支付过程中大量的人用支票支付,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网购(音)。他们说早一天晚一天到,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美国是慢生活国家(欧洲也有这样的特征),不像中国、日本那样面临极大的挑战,每天起来都像有一座大山压着你,所以它对效率要求不高。跨州支付,从一个州到另外一个州要三到五天,跨行支付也是三到五天。中国这样的话,银行业早就被围攻了,但是美国就是这样。而互联网代表了什么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效率不是那么注重的国家,互联网就是去效率的,它不需要这么高的效率维持整个国家往前走。当然,这也跟整个系统落后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慢生活的国家。
    
    
    
     第二个特征,美国是一个社区化生存的国家。这导致社区银行在美国可以生存下来,而且还能在美国实现屌丝逆袭。富国银行就是利用社区银行实现全球第一的。从社区化角度来看,美国社区银行存在并得以发展有其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国如果生搬硬套这一模式,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条。具体来看,美国的整个国家典型特征是地广人稀。国土面积虽然和中国不相上下,但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并且可居住面积要远高于中国。在整体生活比较安逸的情况下,美国的群居方式更多以离开市中心一段距离的集中式居住为特征。大量的散落在城市周围,形成一个又一个社区。显然,中国是走不到这条路上来的。社区化业态使得美国的电商跟中国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美国这种散落的居住方式,使得电商背后的物流成本极高,压根无法支撑电商行业的发展。一个社区没多少人口,因而无法通过人数集中购买来摊薄单位快递成本,从而使得美国电商不如中国。另外,从社区银行角度来看,在社区门口设置自动化一体设备的方式是美国富国银行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那个时候网络设备并不发达。同时,银行业一直在走各种差异化竞争,富国银行通过大量的设立社区银行,获得了极为低廉的资金入口。在美国,富国银行的利差高于其他银行,很大程度来自于抢占社区入口。但是中国有这样的社区化业态吗?我认为中国有城镇化趋势,但是没有社区趋势。美国旧金山就75万人口都已经是美国西部第二大城市了,第一大城市洛杉矶也就三百万人口。中国一个中等规模三线城市可能都超越这个数字了。所以,中国目前步入的其实是人口城市化趋势。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城市的过程是集中趋势,社区化代表的是分散趋势。中国的社区银行生搬硬套美国模式,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在加上网络的不断普及,大量线下业务的线上化趋势,靠谱设网点—哪怕就是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我看也不是很靠谱的行为。
    
    
    
     第三个特征,金融业高度发达,竞争高度激烈。其实,中国金融业效率已经站在全球之颠。因为日本没有支付公司,美国有那么几家支付公司,即使有支付公司也要三到五天才能快速支付,可见中国在支付上效率已经是全球之颠。但是美国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去的第八大银行就是马戏团银行,里面唱歌跳舞,就是为了吸引你,无所不用其极。它的金融业已经相对开放,激烈竞争以后没有留给互联网公司特别多的机会。所以谷歌副总裁说,为什么我们要去搞银行业?第一不赚钱,这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这是对的,美国30年前银行业就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而且也不是暴利性的行业。银行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今天赚这么多钱,以后是不是你的,你也不知道,只有你死的那天才知道是不是你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经过长期实践,美国银行业的估值PB就1.8倍。所以他讲,不想进去,进去也没有意思。第二个就是没有留给我们特别多的机会,我们进去搞不过人家,让我们唱歌跳舞,也跳不过人家。所以他对金融这个行业不感兴趣。
    
    
    
     (一)监管套利是根本因素
    
    
    
     但是他不干金融业,干什么呢?他干了一个事儿。谷歌有一个谷歌金融战略,在硅谷干金融服务,主要就是帮助金融业进行更好的风险识别。他可以不挖矿,但是可以卖水卖衣服给挖矿的人。这就印证了一个观点,目前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到底怎么下呢?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性命题,我们国内两个比较有名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是谢平教授说的,他说未来会出现第三种融资方式—互联网融资,独立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金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从而去中介化。第二个定义是马云下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确切的说,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其实是我提的,有人可以作证,我是靠骂阿里出名的。阿里说不公平,让我去看他们在做什么,再写文章比较好。去看了它的阿里信贷工厂,的确很震撼,也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最后说你们应该叫金融互联网,无非是把金融业务网络化。这样看,银行干的全是互联网金融。你们没有表现出跟银行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思维差异、客户,都没有表现出差异。你们要想清楚,到底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这其实是不一样的范畴。到现在我也认为是不一样的范畴。他当时答复说,对,我们做的是金融互联网。后来据说,他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得出结论就说我们要干互联网金融。然后马云的定义就出来了,他说我们叫互联网金融,我们互联网企业干。
    
    
    
     从中美差异来看,互联网金融这么下定义,也有道理。美国更多是反映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自我优化、升级,在美国这是主流。中国不是,中国所有互联网金融指的都是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入金融业。所以中国这么下定义,银行干任何事情都不是互联网金融。这也很有道理。背后反映的就是我国监管体系出现了问题。大范围讲,我们的监管体系是一围墙,人为的树了一道围墙。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也出不来。日子好过的时候里面的人可以每天吃喝好,玩得好,不好的时候想出来,不行。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今天所有人谈创新,我可以泼一喷冷水,你们干不了,因为你们干了,人家立马就干上。
    
    
    
     所以我们现在互联网成为了越狱工具,大量里面的人希望用互联网爬到墙外。这种围墙效应很可怕,集中体现为高利贷。美国也有高利贷,百分之5000的高利贷。你只有把墙拆掉,才能让社会的水平均分配到每个地方,从而降低普遍性利率。而我国是普遍性高利贷,我国普遍就是7、8、9、10、12,这就反映为围墙外面的人要拿到围墙里的钱要干两件事。要么不向围墙里的人要,就搞一个民间高利贷。既然你们不服务,我们就自己搞。另外一个就是走私,挖个洞,把里面东西偷出来。这就是中国现在这个阶段的情形。
    
    
    
     互联网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管。当前所有互联网金融,监管套利是金融互联网这么火的根本因素。原先支付宝虽然没有规定沉淀基金的收益是不是属于利息收入,但是利息税确实在交,就意味着这部分的收益归支付宝所有了。零成本进来,到银行拿一个固定收益3到4,都是支付宝的收益。过去几年一直这么干,现在备付金管理办法出来以后,不允许这么玩了,就借道转为货币基金,对他而言是失去了利差,所以,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把原先银行一直遮遮掩掩的遮羞布拉下来了。货币基金十多年了,但是规模一直起不来,是因为原来银行不想干货币基金,好端端的0.3几的收益,干嘛给你6、7,但是管理办法出来以后,使得支付宝没得玩了,然后就让给屌丝来理财。让屌丝自己把这部分钱变成货币基金,一键按钮就让0.3的收益普遍变成了5%以上的收益,这是技术还是套利?前提是要有利可套,利率存款的管制使得技术可套利。跟创新有多大关系?
    
    
    
     如果说是互联网技术创新,那就意味着只要是互联网公司,就应该都可以成功,但是现在成功的除了微信理财通、余额宝,还有谁?所以,这必然不是一个普通性的技术成功。因为微信、余额宝有两个基础性特征,都有极大的客户群,都提供了正相关的东西,所以他不是一种技术的成功。技术性是普遍性的东西,谁都可以用。现在我们说银行开始大反击,银行一旦反击,就是银行的自我革命,就是要自己搞死自己。直接抬高银行成本,没办法,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银行甚至都找不到对手是谁,他们的对手其实是利率管制。
    
    
    
     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余额管理,帮你获得高收益。他能有正面替代的效应,能够打败余额宝的,只有客户群比余额宝更高的才可以打败。有两个可能可以打败,一个是微信,因为微信表现了更多的客户群,但是微信没有表现更多的余额账户,所以不一定。第二个是银行,肯定可以打败余额宝,但是打败以后它自己估计死得更惨。
    
    
    
     还有一点,他们对社会,到底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因为确切的说,由于货币基金最终投向还是到同业资金等相对稳定的市场中去,最终反映的实际上是银行业的整体吸储成本的抬升,而我们说,存款必须在最终贷款出去之后,才能创造效益,否则对银行来说就只是负债,那么在贷款领域来看,因为无人可以跟银行进行抗衡,所以,存款的利率抬升,最终迫使的是我国的银行的贷款端利率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反映为市场实体企业的成本在大幅度的抬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信贷市场的脆弱性。这个趋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从这角度来看,余额宝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倒逼了金融机构的自我革命,变相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提前到来。这个对银行而言,很可能是噩梦的开始,现在已经不少银行不得不对存款利率进行市场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可能是他的核心意义所在。
    
    
    
     互联网金融现在因为大量的套利,也使得金融监管的政策被倒逼了。因为里面的人都在呼吁,人家都能干,干得热血朝天,我就不能干,凭什么?P2P干的事情跟银行一模一样,但什么都能干,明显的差别监管。我们一个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只能走到1.5亿的事情,而我们一个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可以干十几个亿的事情。能力问题?技术问题?不可能,监管问题!所以这个角度上,我们金融机构做不了创新,一创新,因为你创新只能贴着边走或者越界,越界就是违法。所以中国金融人才全在牢里,这是有道理的。你能玩,人家都能玩。
    
    
    
     从这个角度上,他就一个大擂台,所有人,哪怕工夫再好都要舞功全废,跑到台上跟人家对打,却只能用嘴咬,能好看么?这就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如果还是一个擂台制,围墙制的,那你互联网的公司拿到牌照以后,也到上面来,这相当于自费武功,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搞死阿里最好的板就是给他发一张牌照,受跟你一样的监管,它武功就废了。另外就是擂台慢慢往外演,监管不断放开。演到外面的时候,因为长期压制有能力的也没能力了,在里面的人也变得没能力了。外面的人倒好,腥风血雨杀几十年都比你们能干,你就搞不过人家了。所以民营有没有机会?有,有一定的机会,人家在高利贷市场玩了这么多年,都是在刀尖上游走的。在外面活下来的人都是精英,里面活下来的人不一定是精英。以后监管不断放开的情况下,人家有可能比你玩得好,这是我对金融监管的想法和看法。
    
    
    
     互联网回到最后,互联网代表了什么东西?互联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更多是渠道的概念。因为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干的事情,就是借钱给高富帅用,从来没有把高富帅的钱借给屌丝的习惯。因为那是慈善生意,不是金融机构干的事情。但是互联网干的事情,就是在渠道上把屌丝的钱拿进来,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是,现在互联网要借给屌丝用,而不是高富帅。因为高富帅可能不需要互联网。
    
    
    
     讲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两个,一个是人才,要高薪挖人才,这是对的。但是比人才更重要的是天气,金融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某个意义讲,巴菲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他可以超越大多数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么多年绝大多数都是随波逐流的,天气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互联网在里面能扮演什么角色?既改变不了人,也改变不了天气。它在资管领域的优势就是把一件琐碎的事情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单位成本降下来。这就是渠道边际成本递减的概念。做一件事,标准化以后,通过互联网,成本越来越低,这就是渠道的概念。但是从渠道角度考虑,互联网公司只有庞大的基础客户群的公司有机会,才能做搭便车的事情。余额宝的逻辑,就是必须先建一个阿里,才有可能做余额宝的事儿。
    
    
    
     从渠道角度来考虑,我对互联网的技术是不认同的。渠道必然符合两个特征才有可能。第一个特征,供大于求。第二个特征,同质化。这种情况下,你对渠道才会有依赖。如果本身供不应求的产品,像信托,有段时间秒杀,根本不需要渠道。第二,一旦体现差异化,符合某类人的胃口,这个时候人家会自动找上门来。对渠道依赖性也不强。渠道目前就是体现为同质化的特征,且大量依赖流-量入口。其实,这是目前财富管理的悲哀,真是没办法干。很多人路演跟我推荐这个推荐那个,其实说实话,都是刚性兑付的世界,你看谁收益率高,你就买谁的就行了。哪里有哪儿么多事情。从某个角度上,财富管理也好,资产管理也好,渠道上对互联网,意义真不大。因为未来互联网总是会体现差异化的,同质化毕竟是过渡性情况。现在大银行跟小银行存款价格一致,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体现风险对价啊。以后多半不会,所以渠道意义很有限。
    
    
    
     互联网到底有哪些地方可以影响?我讲一下互联网会有的影响。
    
    
    
     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它是通过工具建立的一种生态、模式。这样的世界里,互联网本身作为工具是影响人类生活可能只是优化改良的概念,但是通过工具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模式,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第一个影响就是去中介化。也就是说双边市场的概念。没有互联网之前,基本不太有双边市场。我们原先最早的双边市场是房产中介,卖房子,买房子,大家到房产中介挂个号,再做匹配。效率非常低,因为信息数据不足够大,很难进行,但也是一种生态。互联网最大优势,就是让两边信息海量增加,使得你自己寻找,自我匹配,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互联网是技术催生的,但是对金融业有影响。目前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业态。
    
    
    
     最近我投了一个互联网慈善,这就是有了互联网以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东西。慈善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你用钱购买一种道德优越感。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有爱心的,实际都是虚伪的。真让你端屎端尿,谁都不愿意干,都想付点钱就感觉自己是有爱心的人。原先我们慈善机构都是把钱交给某一个机构打理,至于怎么用这个钱,没人关心。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你只是为了把钱捐出去而已。而这种中介化的业态,在现实中会面临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中介里就是反映为他只是一份工作,只是把钱捐出去。第二,将来越来越大以后,边际就越来越往下走。此外,把一个慈善机构运作好成本很高,而且不透明。你是把钱交给中介机构,但不知道钱去了哪里。如果要审计,钱是它付的审计听它的,并且审计费又增加了成本。互联网出现以后,国外有很多模式就是不要交给中介,把中介打掉。让各自把需求放到互联网上,你自己证明你是值得被捐助的。所有的材料你提供,如果不能说服我,一分钱不捐,能说服就捐钱。在捐钱过程中也不想以前,原先我们互联网出现之前,借钱只能借一两千,借一分钱人家根本不理你。而有了互联网的技术,可以把一块钱借给一千个人。他要捐一千,你就可以干脆给一千人每人捐一块钱。总能保证你的钱落到实处,而且更加透明。每个人在互联网上把情况说明,谁都可以举报、捐助,使得捐款更加透明。从这个角度上讲,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业态。它可以让慈善更透明,效率更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的金融业态。原先我们只能通过牌照发放、才能让他从事金融业务,而事实上大量的生态企业都是在自我经营金融业务。互联网出现以后,的的确确给了很多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的机会。降低了门槛,专业性门槛也降低了。专业性门槛降低,资金门槛也降低了,一块钱也可以做,我们现在说的微理财、微借贷、微投资,都反映了资金门槛往下走。
    
     虽然我一直反对P2P,但我认为作为工具P2P是极其有价值的。只是问题是过去几年里我们的P2P没有展现出他应该有的价值而已。都是夫妻店,几十块钱搭根网线,几千块钱买套软件就是个P2P网站了,这种网站不出事情才怪。但是作为工具的P2P,理论上还是很有价值的,他们给予大量非金融机构有了进入金融领域的机会,这个在中国现阶段来看,意义还是很大的。但是作为单一金融工具,它是对抗不了金融体系的,哪怕阿里做,了不起做到百亿规模。说对抗一个金融机构,不可能。但是一百个P2P,一千个P2P,那到是有可能蚕食和分化金融体系了。
    
    
    
     第二个互联网出现的优势,就是打破层级制。原先我们一直讲,怎么论定一个人是人才,小学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考博士。毕业了,他就是人才了,就可以做官了。我们古代最有名的两个秀才,一个叫洪秀全,一个叫黄巢,都是落地秀才,但是他们一个搞残了清朝,一个搞死了唐朝,都极为有能力的人。为什么呢?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把层级制打破了,很多偶然性事件就出来了。这种能力论定,就在被屏蔽的体系之外,从而只能用一种标准论定。互联网会给更多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中国好声音、好歌曲,很多人都不是音乐学院毕业的。还有很多投资天才,像徐强,人家高中毕业,干得多好,这些人都是市场里打拼出来的人,绝对不是一个统一体系选拔的结果,互联网给这些人更多机会。而以这些人为核心,就很容易形成小中心。互联网时代,更多是一个去权威的概念。以这些人为核心,从而蚕食和分化了单一化的东西。原先没有办法论定,就看你过去业绩还行,学历很高,就发一张牌照,就可以干。但是干不干得好,我不知道,所以必须把你保护好。因为牌照是我发的,我必须想尽办法把你保下来。过去十年,我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套利机构,我们债券没违约,就是无风险,国外的钱拿到国内,就可以有8%的套利空间期,无风险的。回到最后就是比收益谁最高,从来没有风险定价。这样大家谈资管,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不可能做得起来。比的就是谁收益最高,出了事情,全都没有违约。整个就是一个旁氏骗局。我们要通过实业产生效益,才能把利息、投资收益兑现啊。
    
    
    
     但是这样的人就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弥散性的特征。所有以人类为核心的东西,都做不大,财富管理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的机构。我在银行干了八年,几个人评审会在一起喝个茶,业务就可以做了,这个业务我是否真的可以做,谁知道。银行并没有表现出比你更强的能力。能干的人都要从银行走这里就有问题了,你要跟银行干一样的事儿,但是要用能力跟银行这种制度性安排做对抗,是有可能,但是也是能力边界之内可能,能力边界之外不可能。我一直说,你银行里的人,能比市场上配置资产的人干得更好吗?都是靠自己能力实现的吗?能力可以自我分化,有能力以后,就出去了。要拿到跟我能力相匹配的收入,所以都是合伙制,像会计师事务所。要找到很大的财富管理机构,其实你也找不到,而且都是合伙人制,所以必然是呈现弥散性特征。这是互联网会加剧的一个特征—弥散性,最终是蚕食和分化了大的像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基金子公司、信托都是银行的小妾,都是他的通道。这种以银行为主要体系的,可能会不断的分化、打散,但也要有前提,银行允许破产,门槛放开,这两个做不到,短期内会比较困难。
    
    
    
     所以互联网对金融机构的整体性、全局性的影响,一个阿里搞不定,一百个阿里、一千个有可能。互联网金融从目前情况看,我有一个大的观念,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互联网。我们现在所有看到的非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手段往里挤,核心还是他本身。互联网本质目前看还是他本身。阿里干余额宝,是优化自我生态,不能脱离自己的体系。他自我经营过程中,他是一个闭环的边际成本最低的概念,所以银行找不到对手,阿里不是你对手,他是不小心干了,阿里金融这一块不是他的全部,有了阿里,哪怕亏本也可以玩。但是银行不行,金融就是你的全部。所以他这种对抗和颠覆,不是跟你同一个套路玩的。所以互联网金融本质是互联网。而金融互联网的本质是金融,互联网是工具。应该这么去理解。两者永远是边境上的冲突,层出不穷,但谁都不会走到对方的核心领域去。如果都走进来,我估计也很难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之间不构成正面竞争,但是长时间的分化也很痛苦。
    
    
    
     我推荐大家看科幻小说,也是这个道理。颠覆和自我颠覆是互联网的常态现象,他每天都在颠覆和自我颠覆。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搞死人家的过程,搞死人家,你就进化了。所有人都搞死了,你也进化不了了,因为你不知道搞谁。所以我们会发现,互联网每天在打架,打到最后,如果互联网上能活下来的,你不能小看,的确有能力。而且这种颠覆,不是正面颠覆。我们说互联网的逻辑,核心是流-量之争。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屌丝是世界上忠诚度最差的。或者说,人性是喜新厌旧的。互联网就是反映这个特征。人一天就24小时,一个星期7天,总共QQ的时间是7*24,你在线下吃喝拉撒睡,肯定不可能在线上解决,剩下的就是线下时间。你在微信上多花了时间,在QQ上就少花了时间。所以互联网的竞争,更好玩的东西搞死那些不好玩的东西,更新的东西搞死那些旧的东西。这是互联网的逻辑。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逐利性。以前我们搞互联网是免费,现在搞是砸钱。从这个角度上,如果你干一个东西跟人家一模一样,你干不过。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微信搞死的微博或者什么,都不是一样的东西搞死,而是用更好玩的东西搞死的。平安搞易钱包也好,没办法,你搞不过阿里。人家第一先发,第二有自己的优势,你搞个一模一样的东西,你搞不死他。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让这个钱包成为客户强制安装必备,但是要跟支付宝竞争,你竞争不了。所以真正对支付宝、余额宝构成竞争的,就是更好玩的东西,就像微信支付,因为它更开放、安全。
    
    
    
     最近有篇文章,快的支付如何应对滴滴支付,通过滴滴支付打车也减十块,很多人觉得这个模式是钱。其实滴滴干的事儿是为支付在干事情,用了滴滴打车就必须绑定微信支付。后面好玩的就可以玩了,人先引过来。滴滴打车只是他应用支付的一个场景而已,他绝对不会把这个当成重点。20块买一个中产阶级、高富帅的帐户,多划算的事情。现在互联网打架,都不是一样的打。所以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的冲击,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对手,不知道在跟谁玩,你对手是京东、阿里吗?都不是。如果你要跟他们玩,你玩家部分过他们,你蚂蚁跟大象玩,不可想象,永远玩不起来。
    
    
    
     我跟工行沟通,我支持你们搞电商,为什么?如果想成为天猫这种商城,你就死了这条心。光体制问题,我就可以说死你。马云把天猫干起来,他是全国首富,这么难的事情你还指望体系内干起来?但是干这个事情,有很多意义。贴钱没关系,会让客户、员工对你有忠诚度,没有问题。你想盈利、打败,永远不可能。他扮演的角色,是金融利用互联网的这种方式圈住各个客户。工行容易贷,你用工行卡电子银行登录很方便,但是别的地方不接受。他也想得很明白,我就是为客户服务,把他们服务得更好,更优化。从这个逻辑上,他不想跟阿里打架。对阿里来说,也找不到对手。
    
    
    
     这里面就有大数据和小数据之争。与其谈大数据,不如谈小数据。大数据什么概念?这里面有个误区。中国是最早出现大数据的国家,那本书叫周易,大数据讲的是非相关数据的关联性,有大量的海量数据,然后发现里面的相关性。有人发现,啤酒跟尿布有相关性,然后就拎出来,有相关性。周易的算卦就是这样,摇一卦,发现某个人要死了,怎么个相关性谁也不知道,但是得很准。所以讲的就是万事万物之间有关联,但是怎么关联法你不知道。这是大数据。小数据,你是有逻辑推理的,数据充分挖掘以后,让你效率更高,管理更完善,他是有一套思维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谈那些缥缈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产生的相关性,还不如先把自己能找到的相关性找到。
    
    
    
     数据在金融里面的领域,有哪些?金融竞争比风控技术吗?真不是。全球历史已经证明了,风控在金融机构里基本无效,谁都不能解答风控命题。我这次去了美林,美林这么跟我说,我们很痛苦。因为2002年我们就觉得次级债是一个必然爆发的大危机,所以那时候坚决不碰,结果我们05年急剧下滑。大家都在玩次级债,赚了很多钱。他坚持不做,他要做有道德的人,于是结果很惨。市场是一个博弈体,活到最后,金融本质就是为了赚钱。要赚钱要讲道德,就完了。因为大量的没道德的人会逼着你,要么死,要么你也成为没有道德的人。银行不做业绩,就没钱发,业绩完不成,尽管他明明知道你有风险。你说我们有更优的体系,都没用。一旦抢业务的时候,这个也行,那个也行,这个不要求,那个也不要求。因为你要求了以后,人家就不要求,到最后就是比拼容忍度。
    
    
    
     更何况你根本做不了风控这件事。为什么这么说?事前和事后行为,无法预测。就像建行、工行,在浙江放1亿贷款以后,很多小银行就来。建行放了1亿,我给你放1.2亿。他的钱没地方去,我的钱也没地方去,你接不接?在一个市场整体情况下,风控很大程度上是虚设的。这就是银行生存的逻辑。资产证券化,这是风控的一个方法,我们中国没有证券化的概念,因为没有人违约。没有人违约,就没有人愿意买带风险的标的物。在这个市场没有违约,根本谈不上市场定价,也不会自我承担,一旦自我承担,就要闹事。怎么样包装,最后都是一段节点承担,一段节点崩塌。
    
    
    
     下一步只有两个可能性。在2012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浙江经济怎么了。我们有两大特征,一个是金融供给过度,金融流动性过剩。另外就是产能过剩。这样的格局里你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去杠杆,想尽一切方法去杠杆,把泡沫挤出来。另外就是让资本找到更多出路。因为货币永远往大体量、收益高的地方去。浙江很多人做高利贷,从一百万借贷开始,最后几个亿的负债,因为他每个月在付利息,最后一起崩盘,典型的钱玩钱。所以这个角度上讲,互联网技术短期之内解决不了风控命题。事实上,互联网永远解答不了这个命题,甚至互联网反而扩大风险。互联网从狭义角度看,没有多少机会。传统的是把钱借给高富帅,借给高富帅这个事儿。互联网的优势呈现不出来,他只能把屌丝的钱借给屌丝。在这个情况里,把屌丝的钱借给屌丝,就体现为我很想问大家的一句话,为什么大家不干小微、屌丝金融?因为这本身是不合理的命题。屌丝金融很有意思,美国小微企业坏帐里也很高,8到9。中国小微公布数字是2以下,去年更低,1以下,我是无法理解的。小微必然是一个规模小、风险大的东西,这个从政府不断呼吁小微也可以得出结论。又累又苦又赚不到钱,才需要政府忽悠。
    
     刚才吃饭跟郭总谈到一个问题,他说可以在一些领域,没人玩,每人顾及到,我可以用好技术把他挑出来,目前看来的确只有小微了。如果互联网金融的话,这个只能说有可能性。但是屌丝有的东西,高富帅都有。高富帅有的东西,屌丝基本上没有。所以借钱给高富帅,这是合乎逻辑的,而借给屌丝用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小微这绝对是一个全民借贷的游戏。债券领域可能在互联网上体现不了特别大的优势。
    
    
    
     再讲一个屌丝人格的事情。互联网有一个去权威化的意义。很多人在线上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很多很牛的人在互联网上特别傻逼。因为互联网代表的一种文化,是简单粗暴直接,而且是喜新厌旧,可能在线上就一个月甚至三天。尤其是手机互联网,加剧了去权威化的过程。最后本质就是打破一样东西,然后使得更容易出现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自发的组织。这些组织最终反映为现在的品牌意识,他不再是对某种集中性东西的追求,而是小的团体、小的品牌的追求。这种趋势在互联网越来越多,弥散性是互联网的一个特征。另外,这还增加了社会信息筛选难度了。很多人说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我说这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互联网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产生了很多的干扰源。生了小孩以后我经常到母婴网站查育儿经验。同一件事,有人说A,有人说B,而且截然相反,你听谁的?而且有些谬论往往占了市场的主要声音。从大数据角度说,你采集样本,往往采集的是谬论。你信息越多,筛选能力就越弱。因为不具备筛选能力。即使具备,你也不具备信息搜集能力。互联网出现的问题,真的是很大。美国推特业绩还在增长,中国微博快死了,从活跃用户6千万到现在的2千5百万,他没有对信息进行规避和有效梳理,导致没有人愿意上,每天看到的都是谣言,谁愿意上?微博是自己把自己搞死了。互联网更使人用以被舆论绑架,像药家鑫案真实的情况,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干了什么事,只愿意相信那些我愿意相信的东西。所以钱荒的时候,光大很苦逼,因为光大还不了兴业的钱,市场上都这样说。事实怎么样,永远没有人知道。而且你没有办法跟他争论。一争论,如果当时不搞定,不争赢,第二天人家就站出来说,我不跟你玩了。如果你再跳出来说,就是陈年旧事,越抹越黑。所以公关危机成为互联网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在互联网,没有人会真正停下来去思考事物背后是怎么样的。现在说余额宝2500亿,要把银行搞死了,很牛。会这样吗?没有人会想这个事情,这是最可悲的,传递弱智。第二,就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正面公关,要提上议程。从这个角度上想,利用PR,利用互联网屌丝人格,你怎么建立一种正面形象,很重要。你要知道屌丝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屌丝最大的一个感受,他是蔑视权威的,最讨厌专家。我只有说我是屌丝,他们才有认同感。如果说我是专家,他绝对没有认同感。他就是这种性格,因为没钱,就是有骨气。所以阿里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屌丝,我是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正面对抗,我是被欺负的人,所以屌丝要帮我。
    
    
    
     信息不对称这个事情,可以做文章。在这里我们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就是互联网金融是不是有可能实现。我认为不可能。未来会不会去中介,我认为不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任何中介存在的价值,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不能降低成本,不能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中介本身不可能出现。而为什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背后是来自于我们说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欲望是无限的,干任何事情,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这个社会上每个人时间价值是不同的。中介存在,有两大价值,第一大价值,有的事我能干,你不能干,比如说打官司,总有专业化东西有专业化的人来干。第二个就是比较,机会成本不同。我去医院排个队,你就会把事交给我干,我的时间价值比你低,我干这个事成本低,我就成为中介了。反过来,如果我干得越来越好,我就成为一个专业中介机构。只要社会没有按需分配的情况下,中介不可能打掉。国外也是这样,你每天没有那么多时间辨别风险,所以必然还是要外包。这个角度上,反映了人类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导致了去中介不可能,也不现实。
    
    
    
     讲一下我对资产管理的看法。互联网最有可能会出现对金融业的第一个影响,还是证券业。我觉得零佣金具有可能性。从经纪收入角度看,这一块大家基本可以放弃了。给你一个牌照,你做通道,大家真的是到了已经没有增长点,而且会不断集中的时候了。因为他比的是规模化的优势,跟第三方支付一模一样。这种情况下经纪业务不会成为主流。但靠什么带动经纪业务呢?证券业的本质是帮助风险在市场化定价和市场化承担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证券公司是来帮助你去把一个标的物在市场上流通起来。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定价行为本身使得互联网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平台,越来越多出现线下交易平台。在能力上看,互联网可能会催生很多的机构、带有一定能力的机构进入这个市场。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以能力为主的行业越容易打败。银行业某种意义上,是不可能被打败的。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未来不存在民间金融。最终,金融会走向美国这样的体系。我们现在市场是一个去能力化的市场,没能力的人能赚到大把的钱,有能力的人赚不到钱。
    
     互联网会倒逼金融监管的提前到来。我感觉我们也有这个趋势,大概时间三到五年。
    
    
     美帝政府动不动就倒闭,为什么世界还是它在领导?
    
     刘鹤达沃斯论坛演讲全文:阐述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
    
     深度解析能源产业链变革与互联网售电
    
     从试点市场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向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1/0 页 每页 15 贴 本主题贴数 0 分页: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帐 号:
 密 码:
 主 题: *
 回 帖:
 

  
 
近期课程推荐 【回首页】
1、清华厚德《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管理》高级研修班
2、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经营班即将开课
3、北京大学《首席人力资源官CHO》高研班
4、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专题研修班
5、中国矿业能源投融资高级研修班2024春季开课
6、营销总监班人力资源总监班财务总监班
 
热点资源下载
1、考研考博类→全国500所院校专业课(真题+答案)汇总
2、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真题详解
3、经典教材类→英语教材财会政治管理
4、电子版教材、笔记和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5、职业考证考试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