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地顺应情绪化的民意最终能把人民坑死(关于房地产调控) |
似乎是为了顺应民意,楼市又迎来了最严调控。不少专家又纷纷站出来看空中国楼市,认定中国楼市崩盘在即。一个例证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最近两个月房价涨幅均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南京、合肥、苏州等二线城市房价涨幅也出现明显回落。
但必须提醒专家,最严调控已经搞过一轮了——起步于2009年4月14日——这个日子狠,都是4。
结果呢,是报复性反弹。北上广深带头,二线崛起,带动三到五线去库存,疯了。
没人喜欢高房价。但富人(最初可能也是工薪族)和穷人的区别就是富人边骂边买,而穷人则将全部热情投入到谩骂事业上,越来越买不起——其实最初北上广深的商品房价仅仅每平米数千块人民币。
简单地顺应情绪化的民意最终能把人民坑死。比如导致英国脱欧的公投。
(大众为什么是乌合之众? 见第3楼)
在中国楼市调控更加科学,趋于一城一策的当下,楼市进一步分化已成定局。一线城市的房价按照亚洲首富王健林的逻辑发展:在10-15年的时间,永远上涨,上不封顶。
房价、A股、男足、城管、马蓉对于中国维稳工作可谓居功至伟。
人民群众为了发泄对贫富分化、阶层对立甚至道德沦陷的不满,这些槽点的及时出现,虽然干扰了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但也帮助太多人将上街散步的冲动化作了纷飞的口水。
其中房价不幸成了罪魁祸首。长期挺房价的地产商则混成了人民公敌。
(你只有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见第3楼)
先不着急咒骂首富和他那个口无遮拦的儿子。先理性分析下一线城市楼市会持续上涨的理由。
一是刚需。不要拿部分北京市民连孙子的房子都预备好了自欺欺人。中国城市化远没有完成,且极度不平衡,北上广深的资源和机会高度集中,一直是吸引有购买力的各类人才的中心城市,他们本人和孙子会形成巨大的刚需,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持续推手。
即使算是2.7亿农民工,中国实际城市化仅仅过了50%,如果按户籍城市化率,则不到40%。
逃离北上广只是不少有志青年获得内心安慰的意淫,逃了多数还会回来,顶着雾霾和承受高物价、交通拥堵、高竞争压力在这里寻梦。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真实含义,现阶段就是如下四方——北上广深。
二是投资。现在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投机客。但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经济下行时代,公众收入增长预期看衰尤其是社保不健全的压迫,普通人投资渠道相对逼仄,看看负利率、高税负、股市乱象乃至人民币下跌,城市百姓基本上可以代言中华鳖精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一线城市楼市获得个人资产保值增值成为无奈之举。
至于高企的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成因更加复杂,如果全部归咎于楼市,过于简单粗暴。在特定的经济转型和矛盾多发期,楼市甚至充当了重要的蓄水池作用。恳请专家千万别轻易拿美国、日本楼市与中国楼市做简单类比。
美国城市化率超过80%,平原是中国两倍,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到,人居耕地是中国九倍。咋比?
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爆发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城市化率80%,经济增速只有1%。咋比?中国经济再下行,还6.7%呢。
中国一线城市高房价不美好,但在分享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带来的红利之前,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承受的阵痛。
至于实体资本在楼市的投机行为,则要深入思考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现实困局,通过深化改革真正让民营资本获得国民待遇——官员与其痛斥野蛮人,不如给野蛮人营造一个能踏踏实实干正事的制度环境。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软着陆,则应寄希望于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民营资本获得真正的安全。
随着决策层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日益淡化楼市,更加尊重房地产的内在规律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轮由最近地方政府主导的164的房价调控,更像一片退烧药,短期只是将宽松货币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转移,基建替代楼市成为稳定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左右。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
2017年,去库存、去杠杆主导下的中国楼市,会进一步分化。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楼市会在金融、土地双重严控下孕育着新一轮上涨风暴。三到五线则累积的风险持续加大——当接盘侠一定要慎重。
按照惯例,任何一次对一线城市房价的调控,都是您选房的好时机——如果您还有指标的话。
顺便劝下那些天天骂高房价的一线城市寻梦人:与其天天抱怨气得半死,不如好好奋斗,争取早日成为能买得起房子的人。
至于被永远阻挡在一线城市高房价门槛外的低收入人群,则有赖于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多建保障房去解决了。这方面欠账太多了——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你看起来很厉害,所以一事无成
有一种“爱国”叙事,只有在反智主义下才会成功
呼吁尽快废除土地使用权70年的规定!文明始于财产权,始于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障
还在吹德国工匠?智商有点低!
人民日报:人民币贬值20-40%也正常?
贫穷,是因为穷人不努力吗?
心灵鸡汤与中国式的内心沉浮。犬儒之激素,维稳之良药!
买不起房的人想读经济学博士,我给她讲了9个著名经济学家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