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视角理解:开国之君在天下太平后,为何要诛杀功臣? |
以前有些事情理解不了,但是过了很多年之后,慢慢的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来结果之后,你再回头一看,有时候觉得有些事可能没法分出一个必然的是非对错,但可能是必须要做的。
比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无数的朝代变革,每一代开国皇帝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聪明人,都有自己成功的原因。但是,很多开国之君在天下太平后,都要杀功臣,那么为什么皇帝要杀害曾经一起奋斗,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呢?以前总是理解不了,为什么非要这样?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说的是当功臣没有用处了,就到了该处理功臣的时候了。那么,功臣没有用了,为何就要杀死,没有一种别的办法了吗?史书上讲这是因为功高盖主,当然这是写史的人的视角,基本上都会偏向于功臣一边。
这实际是个天下视角和个人视角的区别,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明白,甚至有些事如果不发生,他就不会验证,还要背上骂名。
杯酒释兵权,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用酒宴的方式与开国功臣们交心的故事。按理说,在封建王朝,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臣怕君,哪有君怕臣的道理?赵匡胤是一位心地厚道的仁慈皇帝,他对开国功臣们说,他整个夜晚都难以入睡。开国功臣们忙问,如今天下已定,正是享受富贵之时,为什么睡不着觉呢?赵匡胤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即便你们没有反心,但难保你们的部下为了贪图富贵,象我一样“被动”黄袍加身。臣子们一听,惶恐之至,惟恐大祸临头,第二天纷纷辞职,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赵匡胤未动一刀一枪,和平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被后世传为美谈。
其实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赵匡胤“惧怕开国功臣”的心理,只不过解决的方式不同。有的向开国功臣们挥舞屠刀,象刘邦、朱元璋;有的和平解决,象刘秀、赵匡胤。那么,开国皇帝为什么会有惧怕开国功臣们的心理呢?
开国大臣们位高权重,拥有造反的本钱
大凡开国功臣,都是一时英雄。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开国皇帝们一般具有全局性眼光,懂用人,会用人。这些功臣们,位高权重、能力超群、且非常了解皇帝的底细,一旦有了反意都难免成为皇帝最强大的对手。试想,如果韩信真的反了刘邦,刘邦要想击败韩信,该有多难?
在封建时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初建国时,都会大封功臣,或为王侯将帅,或为藩镇诸侯,这样功臣们位高权重,拥有实权,甚至掌握地方的军队、财政、税收。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武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对皇权的统治造成威胁。赵普就给赵匡胤分析过历朝历代的兴亡原因。五代十国时为何那么乱,实际上就是藩镇势力的兵权超过中央政府的缘故。唐朝的灭亡,也是最终无法削去藩镇势力的兵权,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做大。做为皇帝,对于这些藩镇势力,要么平衡,要么削权,否则很容易江山失守。这是开国皇帝最惧怕开国功臣的主要原因。
开国大臣们了解皇帝底细,影响皇帝权威
在封建王朝,讲的是君权神授。皇帝的无上权力,或是凭拳头打下来的,或是用阴谋诡计“禅让”而来,但往往登极之时,将这归功于上天的意思,上一个朝代气数已尽,就该本朝坐江山了。皇帝必须这么讲,大臣们也只得听从。当年的水泊梁山,宋江为了抬高自己的权威,实际上也使用的这一招,弄了一块“天石”,上面有所谓的蝌蚪文天书,将一百单八将都说成天上的将星下凡,以宋江为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管官大官小,武艺高低,功劳大小,都不便说什么。老天爷的意思,你不要违抗天命!
但开国功臣们,在内心里未必这么认为。他们有的与开国皇帝从小长大,有的与开国皇帝拜把兄弟,都是知根知底的。伙伴们见识过开国皇帝的种种尴尬不堪场面,知道他的短处和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就比如那位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的陈胜,陈胜在村里种地时,跟其他一起种地的农夫伙伴们说,以后富贵了,谁也不要忘了谁。但他造反后刚刚有了一点成就,当了陈王,就对揭他老底的农夫同事下了毒手,为什么?因为这些老伙伴口无遮拦,影响了陈王的权威。
开国皇帝在称帝奋斗的过程中,可以称兄道弟,可要是一旦登极为帝,贵为九五至尊,就得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与众人区分等级。你要是不识趣再像以前一样“亲密”,那就是影响大局了。遇上厚道的皇帝可能还会旁敲侧击的提醒,遇上不厚道的皇帝,难免遭受杀身之祸。开国皇帝们最怕的就是开国功臣们提以前的破事、揭老底,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些原来的兄弟还跟他哟五喝六地叫大哥,称小弟,将他的皇帝权威弄得荡然无存。必须从肉体到精神消灭,维护皇权,以儆效尤。
剪除后顾之忧,为皇权千秋万代开路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想他的江山千秋万代。秦始皇的称号就是这意思。他是始皇帝,儿子叫秦二世,以后三世、四世乃至千世、万世。
江山稳定后,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开国皇帝们会将目光瞄向开国功臣们,没有谁更比开国皇帝了解开国功臣们的底细了,开国皇帝如果活着,这些以前的老部下迫于皇帝的无上权威,未必敢造反。一旦开国皇帝驾崩了,皇帝的儿子、孙子镇得住这些开国功勋吗?如果按当年的称兄道弟,开国皇帝的儿子虽然也当了皇帝,按辈份得跟这些开国功勋们叫一声叔叔大爷。为了子孙千秋万代计,心肠狠毒的开国皇帝就会对功勋们下毒手。朱元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利用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肆诛杀功臣,就连他的儿子朱标都看不下去了,朱元璋拿起一根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刺做比喻,对朱标说,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人比较厚道,朱元璋怕儿子压不住这些开国功臣,才下了狠手。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杀的功臣太多了,到孙子建文帝当朝,朱棣造反时,建文帝遭到了无可用之将的尴尬局面。跟刘邦、朱元璋相比,赵匡胤虽然也惧怕开国功臣们抢了他的江山,但他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所以被后世称颂,乃为一代仁君。
从天下视角出发,你不能赌人性,开国之君不干这件事,那他不在了,后面就必然留隐患,这些功臣及其后代一是不好管,二是管不住,很可能威胁自家江山。
这是人性复杂、阴暗面的体现,也是政治斗争残酷的一面。古代的一些睿智的功臣,其实早就洞悉了这一点。
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之后,称霸江南,志得意满。辅佐勾践的范蠡,则急流勇退,辞官隐居。他还写信劝导大夫文种也隐退,但是文种没有听进去,之后被越王赐死。再如,秦末刘邦创立西汉王朝之后,谋臣张良则象范蠡一样,及时隐退江湖,而一批功臣则被刘邦先后诛灭。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破除鸡汤段子!
永和九年那场醉:千古名篇《兰亭序》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世界千年史看毛泽东的战略遗产
各色人等意淫刀郎《罗剎海市》有点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