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培训论坛 > 谈天说地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主题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1 | 会员总数:2538

栏目:考证 | 留学 | 案例 | 杂谈 | 职场 | 培训 | 师资 | 讲座 | 课程
 
 
您是本贴的第 12771 次阅读者
 
 

 

鸦片战争真相:当时鸦片合法、贸易保护主义、文化与法治观念冲突

发帖:牛人 | 2016/6/6 17:38:15 | 第 1

鸦片战争真相:当时鸦片合法、贸易保护主义、文化与法治观念冲突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
    
     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七千美圆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片身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也不好好训练,省下来的钱跑去吃喝玩乐,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装模作样的表演几个固定节目,所以后来清军和洋人打白刃战时人数占优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到甲午海战时更是在装备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打败。
    
     而皇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军队一直是好生供养,这就给他们提供了抽鸦片的所有条件:金钱和时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跟农民差不多,抽了鸦片就更没得玩了,这时道光才知道着急,发了狠要禁烟。但他哪里想得到那些本应帮他禁烟的人,既是鸦片的主要消费群体,又是鸦片走私的庇护者。对这些人来说,军队没战斗力关我屁事,大清的江山关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老子一个人的,我趁着现在当官使劲捞就是了。
    
     这么一来,禁烟自然是无从谈起,直到最后道光才物色到了一个真正肯禁烟的人——林则徐,和英国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说来搞笑,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本来当地官员是想拿银子打发他回家的,谁知此人是真心办事,不吃这一套。今天我们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其实当时官员们都当他是神经病,而且这种人真要放到今天的官场他还是要被当成神经病,要不了三两回合就得被和谐。
    
     林则徐到广州后不久就要求洋商们交出所有鸦片,还发了份照会:听说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皇上对你们有恩,你们也该配合我这个钦差的禁烟工作。我对你们这些外夷的伎俩再了解不过,所以别跟我耍什么花招,其实我们老百姓都很讨厌你们了,你们再卖鸦片,难保他们不会弄死你们……
    
     这个大便不通还不是最离谱的,此前还有大臣建议道光严惩吸食鸦片者,怎么个惩法呢?这个大臣说,他听说红毛们是把吸鸦片的人系在竹竿上,用大炮发射进海里……林则徐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其实言谈之中又经常流露出对民众的不屑,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可惜洋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往往远胜这些政府官员,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商安德森就建议英国政府:据我观察,中国的老百姓普遍讨厌清政府,等打进去时,我们不能伤害一般群众,而且应该张贴告示,说这场战争不是针对他们的。后来英军也照作了,于是清廷又大骂洋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ͼƬ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则徐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正商量着该花多少钱摆平呢。其实当时洋人们是混得很悲惨的,清朝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又自封天朝上国,觉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讲什么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而且还不是洋人卖,而是由中国人中转,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走动,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换句话讲就是“外国人与狗不得外出”。
    
     清朝关税虽低,但那只是理论税,洋人在中国总免不了被横敲竹杠。而且那些贩卖洋货的中国人必须靠贿赂换取外贸执照,这个钱当然要算在商品价格里,导致洋货价格像中国的房市一样一路走高,本来中国人就不感兴趣,这么一来就更卖不出去了。所以说鸦片除了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把民间的财产转移向了政府。
    
     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林则徐这款的,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回复林则徐说要用七天时间商量商量。林则徐本来觉得自己在这些夷人面前是充满优越感的,完全应该说一不二,想不到对方还要开什么委员会搞民主决议,一下把他给惹火了。
    
     林则徐查清英商颠地是“拖延战术”的主要智囊,立刻派人前去捉拿。后来差人去执行任务时耍了个滑头,说是“召颠地入城”,但英国人还是不放心,要求林则徐承诺24小时内放颠地回来。大清可从来没什么拘留最长期限之类的说法,都是想关多久关多久,所以林则徐一听,你这不是“无理取闹”吗,马上抓了两个买办(即汉奸)到英国人那里示威。这下英国人才明白事态严重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这时另一个主角——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登场了。说来搞笑,此人作为鸦片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鸦片者,他认为鸦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明令禁止鸦片的国家内走私鸦片更是有辱英王的名誉。义律一听林则徐要动颠地,马上急了,匆匆跑到商馆去,谁知林则徐给他来了个有去无回,等义律一进去就把商馆给封闭了,撤走所有的中国人,勒令中国人不得再与洋商接触,否则以汉奸论处,还来了个断水断粮。
    
     义律一看这架势,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马上给林则徐写了封信,大意是威胁说你再这样难保两国不会打仗。林则徐在下面加了批语:“天下万方,何处与天朝相提并论?‘两国’称谓,难道是指英国和美国说的?”
    
     其实义律与林则徐交涉数次,基本处于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是嚣张但有底气,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两个人都奇怪了,靠,他怎么就不怕我呢?其它内容基本上也是有听没懂,例如林则徐对这封信是这样回复的:先大谈因果报应学说,举了一些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接着谈中国对英商的恩情,又讲到没有茶叶洋人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的问题,另外民意沸腾,举国激昂,再不交出鸦片,小心吾皇天威降临……
    
     但总体而言,林则徐没直接进去把洋人杀掉,已经是非常客气了。至于他不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就是想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表达天朝对这些外夷宽宏大量的姿态。义律那边被断水断粮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就理亏,于是跟英商们商量能不能把鸦片全部上缴,这里他也耍了个滑头,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政府来处理。
    
     英商一听乐坏了,这等于是把鸦片送给中国人,再从英国政府那里拿钱,当然是十二万分的乐意,当然他们也知道义律是在打官腔,他本身也没那么大的能量给赔偿问题打包票,于是又集资给一个马上要回英国的商人,让他到议会去活动活动。理论上来说英商本来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英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你们走私你们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们才不管你们的损失,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但后来随着鸦片战争打响,情势直转急下,也算这些鸦片贩子好运了。
    
     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跟虎门销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们的政府本来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政府也不了解英商的处境,对英商来说,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清朝水师)。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甘结与林维禧案。
    
     英商在义律的怂恿下,把所有的鸦片全部交了出来,林则徐也终于解除了对英商的包围。但禁烟的事却还没有完。林则徐又要英商签订“甘结”,其实就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内容是禁止“一切来人”进行鸦片走私,否则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甘结的有趣之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连坐效应,他要英商不仅对自己的船负责,还要对别人的船负责,不仅对英国人负责,还要对所有国家的人都负责。
    
     其实林则徐早在对付吸食者时就采用了“五户连环保”政策,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绝对不会答应这种要求的,不然万一哪天船上有人夹带鸦片,弄不好自己小命也要玩完。林则徐觉得义律是这帮人的头头,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签字,义律告诉林则徐:我不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他们。林则徐一听又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这不是存心忽悠我吗?但他还是很有风度的教育义律:你骗我说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说英国国王都不能代表,你这可是叛国啊,叛国大大的不好……
    
     �������´������ͼƬ
    
     鸦片战争
    
     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提出以下几点: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鸦片贸易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事实上他们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的苛捐杂费更多)。
    
     义律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们还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清朝官场官官相互的微妙“潜规则”,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林则徐又搬出民意恐吓义律: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当时几个英国水手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但两天后还是让义律得知此事,前来调查,先给受害人家属赔偿,再分别悬赏,请目击者指出致命一击是哪个水手造成的、是英国人先挑事还是中国人先挑事。又过了两天林则徐也知道了(英国水手的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要义律立即交出凶手,杀人偿命。义律哪敢把人交出来啊,那时英国人判案还得给被告个申诉的机会,而我国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被打完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根本不在乎是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这一点对尚未查清真相的义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
    
     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义律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请林则徐前来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下拒绝。后来义律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义律还特别强调,这些人必须被关押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监狱。
    
     义律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水手在中国杀人,本来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但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到了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象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
    
     当然中国政府肯定不管这事儿就是了,义律却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拒不交出凶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可惜“第一人”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
    
     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
    
     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
    
     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该也完全说得过去。后来各种小冲突又出现数次,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辉煌战果”,林则徐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我军“七战七捷”。
    
     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和林则徐这两个人已经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
    
     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终止啊。
    
     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了翻译这封信林则徐破天荒的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他们代为翻译,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没笑喷出来: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牛B,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失败了,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然后大家签条约,坐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俗称汉奸)秋后算帐(看人家这人权工作搞的),关税必须是固定的并且明确的,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
    
     到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目的就是要给英国人一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暂行赏借”,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割让”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
    
     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时中方代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本土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金盾工程),那GDP是哗啦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后来许乃济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不然他们怎么收保护费啊),道光又被林则徐那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请中国也效仿。当时可不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而是干脆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较为难,不敢跟道光提鸦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
    
    
     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英国政府能先代交500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愣住了,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你收税?开玩笑。璞鼎查发现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当然,“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
    
     另外,“鸦片战争”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你要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

    
    
    
     《愚公移山》是一篇讽刺故事吗?原文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些断章取义的名句将你骗了多少年?人尽可夫,网开一面,对牛弹琴,你都理解对了吗?
    
    
     借英国首相卡梅伦南海变脸,扒一扒外交的逗哏,伊丽莎白女王为什么说“真倒霉”?
    
    
     王毅怒斥加拿大女记者|来龙去脉事件解析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2 | 发帖:牛人 | 时间:2019/8/28 22:23:46
清朝毁于一群大忽悠?
     鸦片战争,几乎所有的战绩都是虚报!
    
     1839年,广东虎门,变天了。那一年,中英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虎门销烟的浓烟刚刚散去,英国近代化的舰船就已经赶赴中国海面而来。 11月3日,虎门附近的穿鼻洋,中英之间爆发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英方的参战兵力为一艘28门炮的六等巡防舰窝拉疑号和一艘三桅18门炮的小型风帆炮舰风信子号,而中方的参战兵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16艘帆船和13艘火船,一共是29艘战船。中国的战船数量几乎是英国的战船数量的15倍。 但是,中国战船上的加农炮都是固定的,以至于瞄的都太高,根本就打不中英舰的舰身。然而,英舰上的炮弹却是一打一个准,在击沉四艘中国战船后,其他的中国战船纷纷逃窜。
    
    
     穿鼻之战结束后,林则徐上奏道光帝:“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连轰数炮,将其鼻头打断,船头之人纷纷滚跌入海,又奏升水师提标在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弁兵,连轰两炮,击破该船后楼,夷人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
    
     那么究竟有多“夷人”落海呢?“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 久居深宫的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奏折,龙颜大悦,朱批:可嘉之至。
    
     然而,道光帝并不知道,穿鼻之战的真相是,中方共有15人死亡,30多人受伤,1艘帆船和3艘火船沉没,而英方只有一个士兵受伤。 由此可见,林则徐的战报里,比现今很多国产剧的注水还要多。
    
     没错,林则徐在忽悠道光皇帝。
    
     在此之后,中英双方还各种小摩擦不断,虽然中方屡战屡败,但是在林则徐的奏报中却变成了“七战七捷”。道光帝在虚假捷报的鼓舞下,于1839年12月下令禁止广东口岸的全部对外贸易,断绝了中外之间全部贸易往来,它再度激化了中英冲突。在1840年初的英国议会上,国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清国正式宣战。 林则徐这样浓眉大眼的人物尚且谎报军情,夸大战绩,“扭亏为盈",就更不要说清政府其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了,他们在战报“注水”方面的能力和胆量,都足以让很多国产剧的编剧们自愧不如。
    
     鸦片战争,几乎所有的战绩都是虚报的本来,在战争中,无论古今中外,虚报战绩都是无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在一场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绩都是虚报的,那就十分可怕了。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向道光帝奏报美颜滤镜后的战绩,把现实中一个个惨败的结局变为一个个在奏章上大胜的捷报。
    
     这些官员们都不约而同,集体忽悠了道光帝,以至于道光帝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步错就步步错,忽忽悠悠就瘸了。
    
    
     1、参赞大臣杨芳在忽悠
    
     19世纪,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 同时代的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政府官员,却能在奏折里把这三种谎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全军覆没的结果可以是反败为胜的,敌人伤亡的数字可以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呈现在奏折上,让道光帝对战争产生了莫名的自信。
    
     1841年3月13日,英国舰队齐聚广州城外,他们把中国停在港口的船只打的粉碎,也摧毁了护城的大炮——虽然这些落后的大炮也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3月16日,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发出一份要求停战谈判的照会,派一艘打着白旗的小船由大黄滘炮台北上送往广州。途经凤凰岗炮台时,被清军发炮轰击,只得退回。
    
     然而,此时接替林则徐、琦善负责广州战事的参赞大臣杨芳却上奏,将在凤凰岗打退英国白旗小船,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说成是击退英军大兵船2艘,火轮船1艘,三板船十几只。 杨芳是清军中百战百胜的老将,威名远扬。但是名将不代表就一定是个实话实说的老实人,道光帝对杨芳的奏报没有任何怀疑。 不出所料,他再一次龙颜大悦,原来打英国人是这么的so easy。
    
     于是,道光帝下旨给靖逆将军奕山,要他腿脚再快点,赶赴广州与杨芳合力对英军“痛加剿洗”。
    
     道光帝不知道的是,敌军还有五秒到达战场。3月19日上午,英军士兵在英格兰商馆附近登陆,中国守军毕竟见识过或听说过英国船坚炮利的厉害,不像道光帝那样闭目塞听,任人忽悠,所以全都士气低落,不战而溃。 英军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商馆,至此,广州内河防线已经全部失守,广州城的东西两面也均暴露在英舰炮火之下,完全成为一座危城。1841年5月24日英军开始登陆围困广州城。
    
     广州虽然变成了英军砧板上的鱼肉,但是3月22日,杨芳再一次上奏,大言炎炎,声称英军因清军防守严密而退出。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由于屡战屡败,杨芳不得不在跟林则徐等人开过碰头会后,决定与英方妥协——如果广州真的失陷,大家就真的要去向阎王爷那里报道了。 杨芳先斩后奏,3月31日,他批准广州与英属印度商人恢复通商,然后,4月3日,上报道光,请求批准恢复与英国的商贸往来。
    
     道光帝此时正被之前那些连篇累牍的捷报鼓舞的兴奋不已,看到杨芳的上奏,气的血压急速上升,下旨将杨芳“交部严加议处”,将其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由此可见,谎报军情是一把双刃剑,在你忽悠皇帝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挖下了一个难以填平的大坑。
    
    
     2、靖逆将军奕山在忽悠
    
     杨芳下线后,靖逆将军奕山到达广州,主持广州军事。 奕山刚一到广州,热乎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道光帝就发来催战指令,命令奕山出兵进剿,“务使该夷片帆不返”。 奕山只能硬着头皮上,5 月 21 日他率领清军向英军发起进攻。双方打了五天,清军一败涂地。无可奈何之下,奕山在广州城挂起白旗求和,并向英军交纳 600 万元的广州城赎城费。 这边刚刚安抚了夷人,那边就要紧接着忽悠皇帝。奕山奏报道光帝,大肆渲染清军夜袭英国舰船,大获全胜,“逆夷号呼之声远闻数里”。
    
     此一战,在商馆一带水域,英国大兵船二只、大舢板板船四只、小艇舢板数十余只;在猎德一带水域,烧毁英国小舢板船数只。英国士兵更是损失惨重,“逆夷被击及溺水死者不计其数”。然而,你懂得,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道光帝看到奏折,还是龙颜大悦,然后朱批“甚属可嘉”。除了准备提拔奕山,他还赐给了奕山很多的奇珍异宝。对于一个龙袍上打了很多补丁的皇帝来说,道光赐给下属这么多礼物,可见他是真的心里面高兴。
    
    
     奕山在奏折中没有提到六百万赎城费以及清军被迫全部撤出广州城一个字,相反,他玩弄文字游戏,将英军围打广州,说成是英夷乞求通商,索还商欠。
    
     咱道光帝也不是那么不讲情理的人,他看完奏折,怜悯英夷,下旨准许广州继续通商,并特别拨款280万元,以清“商欠”。在整个鸦片战争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们谎报军情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道光帝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那些大臣不是一个两个的在忽悠他,而是在组团忽悠他。
    
     比如奕山到广州后,发现了杨芳之前的奏报都是谎言,但是他没有选择拆穿。就这样,道光帝在各种虚假的捷报中,稀里糊涂的一再下达错误的指令。 阎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里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偶然的。他说,战略上,清朝国力不小,以逸待劳,民心在我云云。
    
     实际上,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在战争中不知彼,同时还欺骗自己,则战争最终的结局,不言自明。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著名英国史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评价当时的中国人:
    
     “不但善于篡改历史,而且擅长捏造眼前的事情,他们向皇上报告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打死许多英国人,而且击沉多艘英国船只。在这场冲突中,皇帝的许多错误决策并不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基于错误的情报采取了行动”。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道光帝看作是被群臣欺骗的受害人,从而为道光帝开脱相应的责任。因为我们要知道这么一个道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军中为什么会有这种造假的风气?很简单,因为皇帝喜欢听捷报,喜欢听溢美之词,听高兴了就会让你升官发财。如果你说的都是皇帝不喜欢听的话,即使你说的是真相,皇帝也会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林则徐的遭遇,他虽然一开始谎报军情,虚传捷报,但是他在后来也意识到了必须要告知道光帝中英双方军事实力差距巨大的真相了。
    
     1840年9月24日林则徐在《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的奏折中指出,自己建的船炮是必须之物,只要增强国防力量,才能对抗船坚炮利的入侵者,建议用关税的十分之一来制造炮船。 是的,林则徐已经告知道光帝英国“船坚炮利”的事实了。 然而,道光帝的答复是: “汝云英夷试其恫吓,是汝亦欲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结果,林则徐被革去两广总督一职,由直隶总督琦善接任两广总督。 直隶总督琦善跟林则徐一样,都是禁烟方面的得力干将——他曾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他也曾据实奏告道光帝,“见到英吉利夷船式样,长圆共分三种,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风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处,亦计两丈有余。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舟中所载皆系鸟枪,船之首尾,均各设有红衣大炮一尊,与鸟枪均自来火。其后梢两旁,内外俱有风轮,设火池,上有风斗,火乘风气,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琦善到广州后,亲身考察林则徐的战备情况,再询问林则徐的破敌之策。林则徐有很多战法,但是基本上都是用锁链封锁江面、火烧连环计之类的古老战法。
    
     琦善心生疑惑,他分析,“今则该夷泊船,各自相离数里,不肯衔尾寄碇……是意在却避延烧也”,“泥恒言以图之,执成法以御之,或反中其诡计,未必足以决胜”。琦善的怀疑没有错,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清军完败。清军阵亡军官8人,士兵279人,受伤军官35人,士兵428名,另军官1人,士兵4名战后不治而亡,总计损失744人,而英军只有38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搜查过程中误中一个弹药库引起爆炸造成的。
    
    
     虎门之战,让琦善彻底明白:在这场中世纪军队与现代化军队的对抗中,前者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为了尽量避免更大的损失,中国应该努力于外交,做暂时的妥协退让。“边衅一开,兵结莫释。我皇上日理万机,更不值加以此等小丑跳梁时殷宸廑。而频年防守,亦不免费饷劳师”。 在英军武力威慑下,琦善被迫与义律在川鼻洋商议草约,并表示愿向道光皇帝“代为恳请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择一隅供英人寄居”。但是这个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道光帝的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然而,道光帝得知此事后大怒,当即将琦善锁拿进京,查抄全部家产。同时,道光帝决定重新集结军队,再度开战。再度开战的结果,就是一败再败,败的惨不忍睹。 与后来签订的《南京条约》相比,不得不说,琦善有“自知之明”,他所约订的《穿鼻草约》已是晚清损失最小的条约,蒋廷黻说,“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
    
    
     4、林则徐的选择
    
     林则徐和琦善是当时清政府中少有的认识到中西方军事差距的封疆大吏,要知道那时候甚至有些官员认为英国人肯定会惨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弓箭。
    
     林则徐和琦善不但有超过其他官员的见识,而且还都曾选择了向道光帝奏报中英双方巨大军事落差的真相,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但是道光帝的选择性失明,让他们双双被革职查办,一个发配新疆,一个全家被抄。 茅海建教授曾评价这段历史,“在此,道光帝将琦善对军情的如实陈词,统统当作‘妄称’的虚情,‘要挟’道光帝的’危言’,并予以道德的谴责。这实际上也下了一道钳口令,封住了杨芳和奕山的嘴巴:不仅不许败,而且不许言败。这就把杨芳和奕山推上绝路,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捏慌。”
    
     相反,那些一直谎报军情的官员,却基本上仕途平稳。例如1841年,台湾地方政府在奏折中就把两艘触礁搁浅的英国军舰“内布达号”和“安号”称做是被清军击沉的,不出所料,这份奏折让当地官员们得到了道光帝的奖赏。
    
     即使后来闽浙总督怡良赴台调查,发现“两次夷船之破,一因遭风击碎、一因遭风搁沉,并无与之接仗计诱如该道所奏者”,建议道光帝将二人“或饬部从重治罪,或解部审办”。道光帝据奏,断定台湾镇道欺饰冒功,辜负皇恩,自取罪戾,乃命将二人革职解交刑部审办,并追回鸡笼、大安两次保奏文武员弁之封赏。 可是后来呢,咸丰帝即位后,姚莹再次被起用,任湖北武昌盐法道,升广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1853年卒于任内。达洪阿则于1854年被重新起用,调往河北阜城与太平军对抗,后来在战役中阵亡。
    
     有鉴于此,清政府的官员们,都学会了报喜不报忧的“政治智慧”,毕竟事实真相没有乌纱帽重要。要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使一时谎言被揭穿,以后也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像姚莹那样。
    
     萧致治教授曾在《鸦片战争史》中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社会制度的腐败,诸如政治上的极端专制,统治者的自大与欺蒙,前线文官武将的“爱钱”与“惜死”等,都是导致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我对“统治者的自大与欺蒙”的理解就是,统治者因为被官员欺蒙,所以自大,官员因为统治者的自大,所以只能欺蒙。统治者与官员们形成了一个上下蒙蔽的怪圈。
    
     就这样,道光帝与清政府的官员们,一个个闭目塞听,一个个坐井观天,听不得事实的真相,接受不了自己不如人的现实。这导致有责任心的官员最后也不敢再吐露真言,林则徐在流放途中,给友人写信,认真反思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军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指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束手,奈何,奈何!”。
    
     曾经意气风发的林则徐,还特意叮嘱两位友人不要把信件内容传播出去:“两先生非亲军旅者,徐之覙缕此事,亦正为局外人,乃不妨言之,幸勿以示他人,祷切,祷切。”
    
     琦善后来被宽赦,担任驻藏大臣。但是他始终没有建言清政府需要向西方学习,也没有变革中国现状的任何打算,就这样他终于可以平平稳稳的混到了生命的终点。 无责任心和无知的官员靠谎言来赢得政绩,有责任心和有知的官员靠闭嘴来保全性命。劣币驱逐良币,大清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道光帝等清廷官员不承认自己已经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依然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世界中,这样的自我欺骗,如何能够知耻而后勇?
    
     据说,道光帝在听到鸦片战争惨败的结局后,率领皇室成员,跪拜于紫禁城左侧的太庙向祖宗叩首请罪、嚎啕大哭,悲愤不能自己。
    
     可是,嚎啕大哭之后,道光帝有没有反思过为何官员们都说对英战事很顺利,可是最后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样的结局?大清帝国在体制上是否需要整改?大清帝国是否要开始虚心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没有,清政府一切照旧,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直到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
    
     什么是王朝走向衰败的表征?满街都是大忽悠。
    
    
     参考资料:
    
     1、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东方出版社,2014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尔东、 周海燕《香港历史之谜》,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4、王瑞成《审判琦善——一种历史语境和事实的重建及其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5、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 《清代台湾关系谕旨档案汇编》,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 1995年
    
     7、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2005年
    
     8、张惘《历史的迷惘-寻觅治世之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ͼƬ

    
    
�������´������ͼƬ

    
    
�������´������ͼƬ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删除该贴  
1/1 页 每页 15 贴 本主题贴数 1 分页: [1]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帐 号:
 密 码:
 主 题: *
 回 帖:
 

  
 
近期课程推荐 【回首页】
1、清华厚德《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管理》高级研修班
2、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经营班即将开课
3、北京大学《首席人力资源官CHO》高研班
4、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专题研修班
5、中国矿业能源投融资高级研修班2024春季开课
6、营销总监班人力资源总监班财务总监班
 
热点资源下载
1、考研考博类→全国500所院校专业课(真题+答案)汇总
2、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真题详解
3、经典教材类→英语教材财会政治管理
4、电子版教材、笔记和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5、职业考证考试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