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培训论坛 > 谈天说地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主题数:77172 | 帖子总数:80131 | 会员总数:2538

栏目:考证 | 留学 | 案例 | 杂谈 | 职场 | 培训 | 师资 | 讲座 | 课程
 
 
您是本贴的第 9131 次阅读者
 
 

 

马云称阿里为“国家企业”背后的思考

发帖:牛人 | 2015/1/4 13:03:56 | 第 1

马云称阿里为“国家企业”背后的思考
     
       阿里开始将自己定义为“国家企业”。这是2014年7月马云跟知名互联网观察家方兴东聊天时的言论。于我心有戚戚焉。
    
       阿里IPO后,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称它为‘幽怨的民企’,有着民企的幽怨。当时我就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它。幽怨的民企只是一种姑妄听之的词汇。
    
       马云期望,未来阿里之于中国,就像苹果之于美国,三星之于韩国,奔驰之于德国,都是一种国家级的竞争,全球人才的竞争。所以今后融了钱,不是急于要拿回来,而是服务全人类。
    
       这表达里,蕴含着很多内容。有国家认同,有自信,有全球化概念的重估,更有一种事业的冲击力。
    
       马云就是期望阿里能成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名片、观察中国的窗口、中国的符号与形象。当你想到中国时,能很快想到阿里;想到阿里企业的时候,能立刻感受到背后的母国文化与形象。
    
       这句容易理解。不易理解的部分在于,“国家企业”其实不是刻意渲染民族主义情绪,而是新一波全球化热潮下的回归。就是说,你必须高度认同自己出生的国家,重塑国家形象。
    
       我称阿里为“幽怨的民企”,有着“民企的幽怨”,当时引发很大争议。其实我何尝不知道阿里的资本背景。
    
     链接: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思维高级研修班
    
       我措辞的矛盾在于,它最早以普通民营企业的身份诞生在中国,依托中国土壤拓展商业边界,活力四射,后来引入日本软银与美国雅虎的资金,虽然阿里确实难以回避外资背景,但后两者更像财务投资者角色,在企业真正的属性上,我依然定义它为民企。
    
       阿里的这种多面性,无形中给它带来很多障碍,让它难以在许多领域施展手脚。这对于一个建构生态的企业来说是很麻烦的。你看到马云抽身阿里之外,做了许多投资,为阿里补足短板,其实就是一种曲折的反映。
    
     链接:清华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营资本创新》高级研修班
    
       马云多年来的批判言论,以及我提到的阿里的“幽怨”,很大程度上,同样也是本地遭遇一的自然反应。
    
       我也一直想在民企与国企之间寻找一种融合的语言表达通道,但当时没有找到。
    
       民企与国企的二元结构命名,充满着一种割裂感。它确实吻合了两类企业的法人、资本来源差异,但却人为制造着一种经济的分裂与矛盾,长久以来,也是一种文化的分裂。民企的自由与多元为它带来诸多原罪质疑,国企的垄断给它带来许多寄生虫咒骂。
    
       民企是私有制的符号。过去30多年来,甚至追溯到建国后一段,中国官方在公有制、私有制的措辞表达上,可谓费劲心机:一面想表达对于私有经济的某种宽容,一面又以不容置辩的口气渲染公有制的伟大前程。最后语词不但没有发挥中和作用,反而不断强化了分裂,宽容成了某种“施舍”。
    
       哪怕你去读中学政治教材,都能体会到官方话语体系的暧昧:最初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后来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然后它是公有制的“一种补充”,再后来它成了公有制“合理的补充”。直到今日,官方倡导起所谓“混合所有制模式”。而公有制本身还有变异,就是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
    
       这种措辞、词汇的变异,反映了一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最初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然后有了一些胆子,摸着石头过河。如今,混合所有制即便以公有制为基础,但也终于给了私有制一个相对体面的称呼。《物权法》之类就不多说了。
    
       如果有人仔细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史里的语言学现象,一定是有很多乐子,呵呵。
    
       定义阿里为“国家企业”,在这个层面,其实就是中和的措辞。我从中体会到了马云与阿里对于这个国家发展现状的一种趋势认知。
    
       如果上升到马云所说的国家级竞争,“国家企业”就是对国家主权、经济发展、母国文化的高度认同。
    
       但容易为人忽视的碰撞甚至矛盾也在这里。你能看到,马云谈到“国家企业”的时候,他是从全球化、全球竞争的角度切入的。这就有了一种视野的冲击力。
    
       我的体会是,“国家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命名,而是阿里集团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的战略诉求
    
       一方面,纵使未来规模再大,阿里也不敢淡化中国土壤。这里是它的后盾与关键驱动力,一个不认同中国市场的阿里,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也不会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竞争,阿里需要整合全球文化、人才、资本、技术、线下等各种资源,构建服务全球的生态体系。
    
       这就需要,阿里未来的拓展,必须在海外市场有所倾斜。IPO当天晚餐会上,马云对着我们一干人马说,募资的相当部分会落在海外。当时,这句话一度引发争议,阿里后来还侧面做了解释。其实,从脉络上说,这跟马云与方兴东聊天时的表达一致。
    
       这就是“国家企业”的一种隐喻特征。我眼中的阿里,已经走出民企的幽怨,开始展现真正的全球化风范。马云本人也没有否认阿里的民企属性,只是他说,阿里不是“普通的民企”。
    
       不过,这只是我的体会,公众肯定有不同的认知。而且,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国家企业”这个词汇的表层,并没有完整表达上面的用心。辞不达意的时候太多了,它是名实矛盾,也是语言与意识及思维的矛盾。
    
       这个词确实也容易产生误解。如果传播不当,很容易被人当成渲染民族主义情绪的靶子。而且,这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时刻。过去一年,中国经历了去IOE化的舆论热潮,反垄断打击了几家外企的无良行为。而阿里本身,又是一个倡导过“去IOE化”的企业。这就很容易留下一种印象。也许会有人问,此刻定义“国家企业”,阿里是否在抱本地政府大腿?
    
       这就是辞不达意的矛盾了。而阿里证明自身的方式,肯定不能依靠词汇辨析,只能依靠生态构建的指向,拓展一个全新的全球商业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名片的它,才真的有更多价值。
    
       而站在我的立场看,一个敢于直白渲染民族国家形象,渲染自己的出身的人、企业,是值得称赞的。我很难理解那种越来越不敢说出这些的行为,而这本来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
    
       另外一种行为则值得警惕,就是说,刻意渲染企业的国际化是一种超国家主权的行动。这个诉求,不但会失去文化根基,而且也容易引起某种警惕。中国这么短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固然有许多不堪与不美,但若换个国家,也许更丑陋。马云定义阿里为“国家企业”,我认为,不但传递了他对出身于这个国家的自信与高度认同,而且也是阿里对于“全球化”、“国际化”概念的一种重估。
    
       当然,马云表达也并非完美。他的欠缺处在于,不应该将阿里与三星、苹果们对比,固然它们是母国的名片、全球化的成功者,但它们成长的不堪,或许更为严重。
    
       三星可是一家国家财阀,攫取着整个韩国许多特殊资源,压制着中小企业创新,朴槿惠上台执政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打破三星这类垄断财阀,给中小企业开拓新路;而苹果成功的全球化,建立在它对产业链的压榨之上,而且,面对母国,它浮在海外的富可敌国的资金,相当部分是通过避税、不回流美国的结果,它缺乏效率,更多成了回购股票为所谓投资人创造财富的工具。
    
       如果阿里成为三星这类企业,它要想成为中国的名片,反而会自己形成一种阻力,画地为牢。当公众开始不断渲染马云的首富地位,认为阿里无所不能时,阿里就面临着三星一样的命运。而在韩国,三星、现代之类,最大的风险,恰恰就在政治层面。
    
     (文/王如晨)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2 | 发帖:zgzx1 | 时间:2021/7/12 20:01:55
粗逻辑:大型互联网平台或将走向国有化!
     
�������´������ͼƬ

    
�������´������ͼƬ

    
     脸书、谷歌遭反垄断调查;
     孙正义退出阿里;
     中国推出《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滴滴APP被团灭;
    
     这是不久前全球互联网界的大事件,他们有啥联系?他们与“平台公司”国有化又有啥联系?
    
     粗逻辑相同之处都在于: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在资本结构层面出现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大胆揣测,国有资本或将逐步进入大型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并最终实现控股。国企改革~可以私有化;民营企业当然可以国有化。
     (当然,形式上不一定是工商资本层面的控股,也可以是通过修订法律或监管规则,来实行核心控制。扩展阅读:
     《滴滴当前问题是很麻烦,但造谣不好!》、
     《滴滴APP被“团灭”背后的中美大博弈!》)
    
     众所周知,平台型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多边利益诉求。当一个平台足够大,大到多数人都与之息息相关,多数的行为因其发生,多数利益与其捆绑,平台就成了公共设施,当这些公共设施能够普遍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意识形态、能够左右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向,甚至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部门经理,一个小程序员,甚至于一个栏目小编,其权力延伸的影响力堪比封疆大吏。他就不应该再属于某一个组织、某一个企业、更不能属于某个人。
    
     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平台大到如上述规模将面临《反托拉斯法》即反垄断法的拆解,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可以是——走向国有。
    
     互联网平台属于新鲜事物,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却使其走向了高度集中阶段。事实上,我们看到的集中度远没有实际的高。例如,我们都知道在国内三足鼎立的BAT,他们看似在很多领域存在竞争,但在新晋平台中,背后资本已经深入交叠。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已经让多数互联网资源掌握在了少数平台、少数资本财团、少数大佬的手里。
    
     市场很愿意把互联网比喻成水电,比喻成交通路网,比喻成空气,我们离不开。那么,经过深度开发的互联网平台,既然同样具备公共设施的属性,既然同样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宗旨中,走向国有又何尝不可?何尝不会?何尝不好呢?
    
    
     周为民教授他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能否成立?
    
     马斯克甘当“卖碳翁”赚了33亿美元!碳交易卖的究竟是什么?
    
     振兴东北:建立东北特区,实行新时代计划经济!
    
     如何正确看待“卡脖子论”在中国的媒体舆论
    
     马云阿里巴巴适合做中国的“国家企业”吗?2015/1/4
    
     天道忌盈——为什么中国要驯服资本?(第4楼)
     现代国家困局的根源,就在于资本和权力两大力量体系,不仅罔顾真理的逻辑(比如破坏环境、损害公平)而且也侵犯了第三大逻辑体系:践踏了人心!
     未来的治理改革必然要求制约权力和资本——将权力关在笼子里,也将资本限定在市场中。
     市场并非万能,就必然有边界,市场有边界,资本就必然有边界。
     多年来,全球各国均过度放任资本,导致乱象横生,贫富悬殊,导致种种社会问题。
     全世界无产者,从未联合起来。
     全世界资本家,早已全球联合。
     ……
    
     时代已经不允许马云当主角了!
    
     聚蝼蚁之力,筑资本帝国!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删除该贴  
1/1 页 每页 15 贴 本主题贴数 1 分页: [1]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帐 号:
 密 码:
 主 题: *
 回 帖:
 

  
 
近期课程推荐 【回首页】
1、清华厚德《艺术鉴赏与投资管理》高级研修班
2、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经营总裁班2025招生
3、北京大学《低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高研班
4、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专题研修班
5、中国矿业能源投融资高级研修班春季开课
6、营销总监班人力资源总监班财务总监班
 
热点资源下载
1、考研考博类→全国500所院校专业课(真题+答案)汇总
2、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真题详解
3、经典教材类→英语教材财会政治管理
4、电子版教材、笔记和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5、职业考证考试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