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培训论坛 > 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论坛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主题数:77176 | 帖子总数:80144 | 会员总数:2538

栏目:考证 | 留学 | 案例 | 杂谈 | 职场 | 培训 | 师资 | 讲座 | 课程
 
 
您是本贴的第 8583 次阅读者
 
 

 

上市后,阿里员工真“暴富”了吗?

发帖:zgzx1 | 2014/9/22 18:37:39 | 第 1

上市后,阿里员工真“暴富”了吗?
     
    
     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一条陡峭的崛起线,刻画出开盘价从68美元,向92美元暴涨的路径。市场对这家电商巨无霸的认可,也催生出不少新的猜想,比如,暴涨之后的股价,将造就多少持股员工新富豪?
    
    
       阿里造富没你想象的那么神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中流砥柱者,“票子”意味市场的认可,“位子”标识自我的实现。两者,一个都不能少。
    
       上市之前,就有好事者算过这笔“造富效应”。一种算法是,阿里员工2.6万人,就算按照IPO预估价66-68美元算,员工股总计将达413亿美元,人均财富159万美元。另一种冷静的算法是,绝大部分股票和期权,可能为最重要的1000名员工获得,假设他们拿到了90%,就相当于得到了50亿美元的股票,平均每人也有500万美元。
    
       显然,这些都是过于理想化的计算。有媒体做了普及,原来,员工期权价值=(单股票价值-行权成本)×股份-税费。股票价值超出了预期,未来可能还有上涨空间,这是积极因素。但是,行权成本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阿里此前曝出不少员工股私下流通,已被爆炒了数倍,行权成本也相应提高。而且股份的换算,也需要除以相应基数,势必还会缩水。最重要的,税与费存在较大弹性,美国税法规定,不满1年的持有期,税率最高达39.6%,并且,阿里对股票还有“优先回购权”,相当于又增加了一笔交易费用。
    
    
       因此,阿里上市不会带来那么夸张的神话。对于员工来讲,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对马云来讲,企业整体激励机制的战略设计,尤为紧迫。
    
    
       一则,身处高位的管理层,收益最丰厚。但是,他们也最没动力抛股、变现,去享受。因为他们早就拥有了类似的待遇,期权也在预期之中,做出改变选择的动力,更多是来自对事业的另类追求。二则,身处底层的普通员工,要么入职未久,要么股份有限,加上税费、持有年限的限制,几乎吃不到太多掉下来的馅饼。其实,冲击最大的,还是中层骨干。他们职业选择的空间更大,套现用钱的动力更足。
    
       一个好的薪酬激励,应当给员工以合适预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相互绑定、相互砥砺。比如,在上述的公式中,加入时间的变量,使得离职时间越晚,获得的财富相应越多,以此形成对忠诚度的保护。特别是,中层员工往往上有天花板,下有再择业的机会,对其积极性的调动,更应“位子”“票子”互动起来,让他们对自己成长的预期,与对企业未来的信心,糅合在一条轨道之上。个中技术,考验马云的驭人之策。
    
       说到底,兴办企业,还得讲究义利之辨。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中流砥柱者,“票子”意味市场的认可,“位子”标识自我的实现。两者,一个都不能少。
    
    
       阿里的成功可否复制
    
       人们猜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可能出现在健康、文化还是生物产业,其实不必猜测:哪个市场领域简政放权快,哪个市场领域就可能出现第二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在全球最重要资本市场的成功,既不同于中国国有资本企业海外上市的路径,也与其他中国概念股企业所受待遇大相径庭。这场豪华的IPO盛宴,既为阿里巴巴成为世界级公司作了正式命名,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阿里巴巴的成功能够复制吗?
    
       成功的故事通常无法复制,但可以借鉴。企业创始人及其战略合作者的个人风格、资本运用能力、产业形态等成功模式的差异化,马云的坚韧、孙正义的远见、整个公司的理想主义色彩等已被反复总结,但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全然是个体因素决定的结果,时代构成的市场背景和政策背景同样起到了孵化作用。这种孵化有时是正向激励,有时是反向激励,但都对锻造阿里巴巴起到了关键作用。
    
       马云开始创业时,正值互联网风生水起之时。互联网和传统消费产品以及服务业的结合在国外已有先例,在国内尚少人问津,这为阿里巴巴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在产业政策层面,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对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预期,部分也出于对电子商务监管缺乏经验,“闲不住的手”很少进入早期电子商务领域,这让电子商务领域成为具备完整市场形态的处女地。强调包容而非监督,极大降低了阿里巴巴的发展成本,而其外资企业的属性,又进一步减少了从公司结构调整到资本腾挪可能遭遇的风险。
    
       资本市场则从另一个方向推了阿里巴巴一把。国内资本市场基于保护国内投资者的理由,对互联网公司上市持股计划提出了苛刻要求,这迫使互联网企业转向海外市场,并学习和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在香港成为公众公司然后私有化,再在美国成为公众公司,这一曲折过程既表明也折射出国内资本市场规则对于企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也表明阿里巴巴对国际化资本市场的认识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企业家主导企业的情况下,这种与资本市场的磨合成本,可以控制并最终收回。
    
       由企业家主导而非政府监管主导,壮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另一个奥秘。这是一个可以由政府主导复制的模式。今天,人们在猜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可能出现在健康、文化还是生物产业,其实不必猜测:哪个市场领域简政放权快,哪个市场领域就可能出现第二个阿里巴巴。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1/0 页 每页 15 贴 本主题贴数 0 分页: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帐 号:
 密 码:
 主 题: *
 回 帖:
 

  
 
近期课程推荐 【回首页】
1、清华厚德《艺术鉴赏与投资管理》高级研修班
2、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经营总裁班2025招生
3、北京大学《低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高研班
4、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专题研修班
5、中国矿业能源投融资高级研修班春季开课
6、营销总监班人力资源总监班财务总监班
 
热点资源下载
1、考研考博类→全国500所院校专业课(真题+答案)汇总
2、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真题详解
3、经典教材类→英语教材财会政治管理
4、电子版教材、笔记和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5、职业考证考试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