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20 参加知识性社群,请警惕群体性愚蠢? a 1700
8848hr,巅峰培训网

Home | 管理咨询 | 职业认证 | 公开课 | 企业内训 | 培训师资 | 培训搜索 | 北大研修 | 清华研修 | 分类广告 | EDP

d6 46 10e
5e 巅峰培训论坛 > 29 56 培训产业论坛 17 > 1c 13
f2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48
今日贴数: 4 7483 10  |主题总数: 5 77038 16  | 帖子总数: 5 79726 16  | 会员总数: 4 2533 1b4

最新贴子 |  热门贴子 |  搜索贴子 
237
15 e4
  12 26 本版搜索:  
12 ac 10b
    4a 您是本贴的第 4 9970 b5 个阅读者  
  主题: 20 参加知识性社群,请警惕群体性愚蠢? 4f 11 2020/6/5 20:09:30 d0   
64
    4 牛人 47
47
   等级: e 论坛骑士(三级) 40
   积分: 4 6752 42 分
   注册: 9 2006-8-14 40
   发表: 4 2090 2 ( 4 1178 48 主题贴)
   登录: 4 3460 ed
1 1 e7   
20 参加知识性社群,请警惕群体性愚蠢? 35
2ead      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在线学习APP:混沌大学、网易云课堂、得到、十点课堂……等提升自我的人越来越多。
    
     其中的一些人还参加了或APP官方或民间自营的知识性社群组织,为的就是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认识一群志同道合(也可能臭味相同)的朋友。大家可以利用周末整块的时间聚聚,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和碰撞,或者用一种更高级姿态的侃大山:聊聊马斯克的火箭、谈谈马云的退休计划……
    
     局也聚了,课也听了,话题也探讨了,游戏也互动了……时间依然快,自己常识或知识的增长却照旧慢。甚至周围的朋友说自己怕是进入了“传销”组织。
    
     难道一不小心真的步入了歧途?
    
    
     寂寞的底色
    
     每个人在当今的社会关系中都扮演了各种角色,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但生活在人际纷杂的世界中,很多人似乎都感觉很寂寞,生活中的家人能聊的都是“茶米油盐”,工作中同事能说的也都是“蝇营狗苟”,寂寞之感无处可藏:奈何心中山水万千,你眼中却无一抹绿色?
    
     孤独感越久,想结交共同偏好人的感觉就越强;寂寞有多苦,臭味相投就有多甜。所以认识一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朋友,便催生出“他乡遇故知之感”。
    
     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未必是寂寞的良方。因为你的寂寞是源于脑中有些想法很模糊,想法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晰,同时你周围的人,又不能帮你将想法清晰化,并梳理和勾勒想法之间的关系。
    
     认识了一群和你类似的人未必能让你的想法清晰,换个说法,一群病人聚在一起是很难治病的。当然聚在一起的人都学习某个主题或某些内容,这也不是化解寂寞的药方,因为一群一起治病的病友在一起交流还是治不了病。
    
     所以,臭味相投的聚会,只是寂寞的代偿方案,而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多也只是安慰剂。不是其实有共同兴趣和偏好的人那么认识这样的人之后,这一种认识这种聚集、集合、相聚并不是能够给你化解孤独的良药,只是暂缓孤独的一个代偿性的解决方案。
    
    
     社群:从知识农村到知识的城乡结合部
    
     互联网兴起后,理论上你想认识谁就能认识谁。看似我们走出封闭的空间,接触外界更加新鲜的人,而实质上这个过程不是去部落化,而是再部落化的过程。
    
     因为我们想获取的知识都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结交的人也都是花花世界的一票。这“一票”人一起讨论“一瓢”知识,组成了知识社群,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狭小和封闭的空间。只不过你原来环境的闭塞是没有知识的碰撞,是你自己的认知、思维、知识的边界局限;而知识性社群是“一票”人的“一瓢”知识的受限,这个“瓢”的边界又成了这群人的界域。
    
     你离开了一个周围没有人共同学习的知识农村,就觉得自己进入了知识的城邦和殿堂,你只是一不小心走进了一个有共同学习爱好的知识城乡结合部。
    
    
     浅层次的交流社群,要警惕群体性愚蠢
    
     这些人在这个小世界中讨论的沸沸扬扬,看似有很多观点、想法、思想的交流,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新的认知增量。因为这些交流很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且称为【伪交流】)都是既有观点、立场、概念的重复。
    
     这样的人可能智商很高,学识也很渊博,但你就是没有办法和他进行正常交流,他们的思维都已经被某些知识概念和观点进行格式化了,都是既有点状知识(知识点)的重复。
    
     他们有时,也想跟你沟通和交流,但实际上他们的大脑中已预埋了“种子”,预设了观点,和你的交流不过是想让“种子”在你的脑中发芽,让既成的观点得到你的认同和支持。如果你认同了,那么恭喜你,“种子”也就在在你脑中发芽了!你已经中了某种知识点的“蛊”,让你大脑中的信息慢慢熵增。
    
     这种人的表达类似于播放状态,按下播放键就自动说话;也类似于一个小型搜索器,输入一个关键词,自动出现相应的内容。属于一种格式化的自动重复模式。
    
     比如:某社群,某人说:XX企业的成功,主要是组合创新(叽哩哇啦重复组合创新……)。
    
     组合创新是个什么鬼?哦,原来是要素的重新组合而实现了创新。
    
     要素组合了就实现了创新吗?那大蒜和红酒组合一下是什么?答:蒜蓉红酒。
    
     创新成功是一种结果,不能按照结果找到原因后,强行赋予原因意义。即便事后复盘原因,也得按基本的逻辑推演,也要分析这个原因是这个结果的充分条件吗?起码这个原因也得是结果的必要条件!
    
     组合创新,这一词汇基本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仅限于词汇层面,就方法论层面而言有傍大款和剽窃的嫌疑,因为趴在人家熊老爷子的坟头上大呼小叫自己搞创新,而实质上又没啥新东西,既没有理论延续的方法论突破,又没有实战操作的工具化发明,只是对某些案例死后验尸式强词夺理。
    
     估计,熊老子在坟里气愤的想说:你们这帮兔崽子,靠老子的理论招摇过市,也不给老子的理论延伸一下。你们行不行,不行你躺这,让老子来。
    
     “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觉得【组合创新】叫“整合创新”也不错,叫“混合创新”也挺好,毕竟叫啥无所谓,反正都没太大鸟用。
    
     面对这样概念不断重复的人,你还不能反驳,因为一旦反驳就会出现更多零散知识点的算法追加:#¥#%¥#%&…&*&**&……。
    
     如果你加入的知识性社群有这个表现或倾向时,请务必警惕,因为一不小心,你也容易被带节奏格式化。
    
     不管社群里的人智商再高,学识再渊博,被一群处于“播放”状态的人同化,你的大脑也就被格式化了。你给中国移动客服打电话,然后就会听到自动化的重复模式:充值请按1,查话费请按2……人工模式请按0。
    
     到时候你的大脑被唤醒了某个关键词,就出现一大堆无逻辑的信息重复:组合创新&……&……&;分形创新#¥#¥¥#。
    
     所以一定要警惕自我的这种状态,更要警惕社群中群体出现的概念重复模式。
    
     这也是用“零碎时间”学习“零散知识”的痛点。理论不系统、知识不成体系。
    
    
     蠢的不能再蠢行为:社群的项目众筹
    
     在社交冲动的作用下,在学习这个糖衣炮弹的裹挟下,一群号称努力、上进、好学、有趣的灵魂凑到了一块,用志同道合来形容就再恰当不过,那大家就一起搞一个项目吧。
    
     众筹项目1:伪需求的儿童故事APP
     大家选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XX讲故事APP。逻辑是:成人学习中的樊登读书大火,那么孩子也学习呀,这款APP和樊登很相似,就是樊登的儿童版,所以樊登大火,那么这个XX讲故事也一定大火。
     这是典型的类比逻辑:由个案到个案,由特殊到特殊。
     樊登读书有很多因素,就其基本面而言,人家命中了很多用户想读好书但读不懂读不进去的痛点。
     你那个XX讲故事命中了什么痛点?想学故事。这个痛点够痛吗?为啥一定要听XX讲,讲的有多好,有啥不一样的吗?
     答案是:I don't know。我就知道樊登能行,这个XX也行。
     结果钱花了,行不行我也不知道,但XX是真的!
     奉劝一句,轻易不要众筹,不管项目被吹的如何天花乱坠,没需求的东西是没生命力的;也不管发起人长的多么忠厚,因为脸上的皱纹都是概念重复的划痕。
    
    
     众筹项目2:信息堆积的XX课程
     这是一个投资相对较小的众筹,但我想说的是蠢与不蠢和项目大小之间没啥必然关系。
     找上几个人,每个人出资几千块,众筹一个人去现场学习。这个人回来之后给大家分享。
     一个很简单的学习项目。回来之后的分享弄一张白板纸大小的课程图谱给大家读,概念不少信息也很多,但不知道关联是什么,而且很奇怪的是居然听的人还挺津津有味。
     这个小的学习众筹还尚未结束,后面还要弄什么狗屁商城,更奇葩的是前面掏钱众筹的人还要继续要掏广告费的钱,中蛊较浅的终于发现了这又是一个滑稽而又荒唐的XX。
     终于明白,发起人憨厚脸上的褶子已经被概念的重复磨破了,漏出了血丝。
     奉劝一句,和发起人的动机无关,和参与者的水平也无关,和你要参与的那个课程有关:这个课程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解决的案例是什么?案例的解决手法共性是什么?是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还尚未成熟?
    
     顺便说一句,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成熟,是建立在大量错误基础上的正确,就是要经过多次试错后慢慢磨出正确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一论正确万念错”。如果在未成熟的时候,你选择了激情投入,恭喜你,你成为这个概念试错的数据,小概率成为试错的先驱,大概率成为试错的先烈。
    
     非必要不行动,要行动必充分
    
     哲学上有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为了解释和阐述一些道理,就是不要弄一些花哨的概念。非要增加概念,得要检查它的必要性,也就是你增加的这个东西是不是要达成目的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有B必须有A,有A不一定有B,那么A就是B的必要条件;通俗的说有它不一定行,没它一定不行的就是必要条件。
    
     和必要条件相关的就是充分条件:有A一定有B,有B不一定有A,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通俗来讲就是有它一定行,没它不一定不行就是充分条件。
    
     无论你学习的知识点,还是要参与的众筹项目,都要思考一下:
    
     A知识点是B知识点的什么条件?
    
     这个项目要开展(采取行动),开展的动作是达成目的的充分条件吗?
    
     (具体参照学了3年得到,为什么还成不了高手?里的五个为什么分析)
    
     只有经过深度质疑的知识点,才能纳入到你的认知体系中;只有深度思考的行动,才能有效的达成目的。
    
     学习不是新的概念、新的知识输入,而是一直保持质疑和思辨的状态。否则那些关联度低的概念越多,你的思维就混沌,你的知识点也就成了认知负资产。
    
    
     结语
    
     1. 学习社群的社交,也是内在寂寞的外求表现,也属于“寂寞式的爱”;
    
     2. 你加入的学习性社群,不是让你的思维和认知进入了无限创造的城邦,不过是一种封闭的结束,是另一种封闭的开始;
    
     3. 要警惕在新的封闭中的群体性愚蠢,就是要避免概念、观点、立场的重复和播放状态;
    
     4. 无论是众筹项目,还是众筹知识,都要遵循“非必要不行动,要行动必充分”的原则。
    
    
     华生批评陈春花教授:违背商业常识的行为,创始人一定另有其它动机
    
     解码粉丝经济学!新型社交环境下的商业模式
    
     一个神秘“教父”、5000疯狂“鸡血战士”
    
     当过官和没当过官的经济学家 区别在哪? 7f
130
11 2020/6/5 20:09:30 48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1b5
1 1 1 / 1 0 1a 页 每页 10 贴 本主题贴数 1 0 61   分页: a4 转到
87
管理选项:  删除  | 总置顶  | 置顶  | 精华  | 普通  | 转移该贴到: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55
 用户名:  密码:
 主  题:* 不能超过50个汉字或者100个字符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空格 超级链接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35ed 飞行的文字 移动的文字
 

  7d
  
 
fb2
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服务网-EDPSP.com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东楼
联系电话:010-8243115O 站长QQ:30989665
巅峰培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8987号 .
b75 11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