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6924分 |
注册:2006-8-14 |
发表:2155(1199主题贴) |
登录:3654 |
|
|
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场酒局:篡国、立威、灭身! |
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三顿酒!
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开封下了雪。
宋太祖赵匡胤却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命开封府尹,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说来也没啥急事,就是想和自己的弟弟喝点儿酒。
赵光义来到万岁殿后,赵匡胤屏退左右,两兄弟开始推杯换盏。
守在远处的太监、宫女 “遥见烛影下,太宗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击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这段野史记载在宋朝初年一个和尚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至于第二天的事,正史里就都有了记载: 帝崩于万岁殿。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宋太祖,就这样龙御归天了,享年50岁。
宋太祖之死是千古迷案,烛影斧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故事流传甚广的另一个原因是,释文莹给赵匡胤安排的死法有一定的历史宿命感。
这个宿命感的归结之处,就是“酒”。
中国的皇帝,大多好酒。但能以酒起家,以酒立国,以酒灭身的。赵匡胤三千年来独此一家。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传来辽国联合北汉进犯北周的消息。
此时周世宗柴荣刚去世不久,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宰相范质认为只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能够救急,但赵匡胤说自己人手不够,范质就给了他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大军大年初三出发了。
后人怀疑,这是全国上下配合赵匡胤演的一场戏,除了后周的孤儿寡母不知道剧本,其他人都知道。
大军走到开封城二十里外的陈桥驿,兵变就发生了。史书说是赵匡胤的部下撺掇,觉得出去卖命,皇上还是个孩子,立了功怕他搞不清,要推举一个懂事的成年人。然后,巧不巧?所有人都觉得赵匡胤就是那个合适的人。巧不巧?军营里黄袍都是现成的,然后就涌进赵匡胤营帐,逼着他当皇帝。当众人涌进赵匡胤营帐时,他在干嘛?《续资治通鉴》是这么写的:
匡胤醉卧,初不省。
赵匡胤就这样黄袍加身了,北汉和辽国的联军也不管了(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正月初四,赵匡胤转身打回了开封,反正也才走了二十里,路也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老赵“不情不愿”的当了皇帝,开启了大宋时代。
宋太祖的这第一场酒,窃取了后周的江山。酒在这场蓄谋已久、万事俱备的政变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遮羞布。
夺孤儿寡母的江山,实在是太不好意思了,必须得喝点儿酒才能演好这场戏。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剧本,并不是原创,之前的五十余年,像连续剧一样演了十几季,细节虽然不同,但情节大致不差,换的只是演员。
别的兵变全是战争片,开局一杆枪,剩下全靠抢。赵匡胤的兵变是家庭剧,温馨又平和,全靠演技。江山代有才人出,赵匡胤在台上演帝王将相的时候,他就不害怕手下人也按照这个剧本演戏吗?答案是害怕。
毕竟这种剧本之前已经演了几十年,傻子都知道套路了。
大唐之后大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比《权力的游戏》精彩多了。臣杀君,子弑父,弟弑兄,叔杀侄,父子相残,手足相杀,宗室相残,朋友插刀。一批又一批的野心家,在权力这种强力多巴胺的刺激下,前仆后继的粉墨登台,践踏一切人伦、三观,颠覆所有规则、秩序。
这段被称为“五代”的历史,54年不到,有八个姓称帝,出现了14个皇帝。这种情况,后晋将领安重荣的一句话总结的很形象
这段历史的特征是,当上皇帝容易,坐稳皇帝很难。赵匡胤的伯乐,后周世宗柴荣,堪称一代雄主,文治武功,都是万里挑一的水平。这么聪明的人,一直防着自己手下的大将将自己取而代之。
中国人相信面相,认为“方面大耳”是富贵之相。算命先生常说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也。周世宗柴荣为了防止自己被篡位,身边的将领但凡是富贵相的,都要杀掉。
除了杀掉方面大耳朵者,周世宗还采取了其他预防措施。北征的时候,周世宗得到一块木头,长二三尺,上面写着仨字:“点检做”!做,就是做天子。
周世宗因此撤掉了当时的殿前都检点、澶州节度使驸马都尉张永德,革掉了他的军职,换上了自己觉得信任的人当这个职位,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周世宗采取的这些预防性手段,赵匡胤都看在眼里。千防万防,也没防住,当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二百五。
赵匡胤说“帝王之兴,自有天命”,但这是嘴上说,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以前的防兵变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赵匡胤要一劳永逸的结束这种“皇帝轮流做”的局面。历史上的名场面——杯酒释兵权出现了。
大部分人知道的杯酒释兵权只有一次,其实历史上发生了两次。第一次:领衔主演,赵匡胤;主演: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鐸。剧本大致如下:
时间:公元961年7月初9,宋平灭李筠及李重进叛变之后。
地点:万岁殿
场景:宴至酒酣。
赵匡胤:哎,跟兄弟们说句实话。要不是你们,我也做不了皇帝。不过当皇帝,实在是太难了,还不如当节度使呢,一天好觉都睡不了。
石守信等诸将马上磕头,问皇帝为啥睡不着 :“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赵匡胤:我知道你们肯定没有异心,但是你们的部下呢?他们如果贪图富贵,给你们披上黄袍,到时候你们就是不想干,又能怎样呢?
“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石守信们边哭边磕头:还是皇上想得周到,我们太愚蠢了,求皇上给指条路吧。
赵匡胤(等的就是这句话):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石守信等皆拜谢曰:“陛下为臣想的这么周到,真是我们的至亲骨肉啊!”
第二天,参加宴会的诸将全都请辞,理由都一样,有病身体不好。赵匡胤欣然同意的同时,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赏赉甚厚,并且和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
陈桥兵变时,石守信是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是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第一波操作,解除了当初和自己一起创业的兄弟们的兵权。
八年后,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主角仍然是赵匡胤,配角变成了藩镇大臣。
这一次,赵匡胤轻车熟路,仍然是以酒为媒。
史书记载:帝燕籓臣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意思是,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辛辛苦苦镇守一方,不是我对待贤者的本意啊。
藩臣王彦超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老臣本来就没什么功劳,虚坐这样的高位,享受皇上的荣宠。现在老的骨头都动不了,请让老朽回归田园吧。
紧随其后,前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前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前定国节度使白重赞,前保大节度使杨廷璋,争相上前,陈述带病打仗的辛苦,请求皇上给个安逸的出路。皇帝当然遂了他们的愿。
与此同时,制度化的军制改革也在同时进行。枢密院改革,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禁军改革,弱枝强干,集天下精兵于禁军,拱卫京师。更戍法设立,兵将定期调动,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宋太祖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改革,将武将的权力限制到最小,这些改革后来虽然多有损益,但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终宋一朝,未曾大改。总结起来,如果说宋朝有什么基本国策的话,那就是:一、防备武将;二,重用文官。
郭德纲说于谦的老爷子一片“尚武”的精神,到下午就不行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同样适用。前一个千年,武德充沛;后一个千年,很没精神。而其中的拐点,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通过一系列改革,将武将的权力关在了笼子里,结束了五代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为赵氏子孙谋得了超过三百年的内部稳定。但与此同时,这些改革也禁锢了志在沙场建功的志士仁人的手脚,尚武的血液为之一冷,最终,宋朝一世未能解决边患。
通览帝制时代,仅有宋一朝,是完完全全被少数民族政权打的一败再败,五体投地。出现这种情况,赵匡胤的改革难辞其咎。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帝生涯始于陈桥驿那场酒局。三百年后,赵家最后的骨血纵身一跃,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与之一同沉入大海的,还有汉家帝国未被外族全境征服的记录。
链接: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宋徽宗和他的画学美院(含历年真题)
茅台白酒院士面面观,几个核心问题!
饭局中水太深:点菜、用餐、喝酒、倒茶背后蕴藏的政治学问
北京的饭局和骗局“装家界”的那些故事和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