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巅峰培训网

Home | 管理咨询 | 职业认证 | 公开课 | 企业内训 | 培训师资 | 培训搜索 | 北大研修 | 清华研修 | 分类广告 | EDP

巅峰培训论坛 > 培训游戏|故事|段子|音乐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今日贴数:7729 |主题总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2 | 会员总数:2538

最新贴子 |  热门贴子 |  搜索贴子 
  本版搜索:  
    您是本贴的第 18356 个阅读者  
  主题:《人民的名义》贯穿全剧的暗线“万历十五年”背后的折射! 2017/5/2 11:13:11  
   zgzx1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2372分
   注册:2009-5-20
   发表:709(415主题贴)
   登录:1100
1  
《人民的名义》贯穿全剧的暗线“万历十五年”背后的折射!
     《人民的名义》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育良被高小琴的妹妹高小凤攻陷——女人幕后boss得知高育良喜好明史,遂训练高小凤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伪装成服务员与之接触,高育良果然对高小凤刮目相看,惺惺相惜,互生情愫,最终毁了自己。
    
     无论剧中还是原著里,“万历十五年”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条隐藏极深秘密贯穿全局的暗线,也是对最终结局的暗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万历十五年
     中国的命运悄然转变
    
     《万历十五年》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平静之下,却隐藏着大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命运转变的伏笔。
    
     这一年,距“隆庆开关”已经过去二十年,距“一条鞭法”的改革家张居正逝世已经过去五年。经过这两次的政治措施,备受国库空虚困扰和外患侵扰的大明王朝再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
    
     万历亲政后,也一度励精图治、生活节俭,延续改革时期的勤勉作风,开创了史称“万历中兴”的壮举。如果万历皇帝继续勤勉下去,继续延续着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明朝或许会有另一番景象。
    
     然而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它有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因为明朝政体的特殊,文官制度超越之前任何一朝,皇权受到极大的压制。在整个大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仁宣二宗及明世宗外,皇权在对阵文官时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而皇权和文官制度的冲突结局,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已经显现,万历有意无意长居后宫,万历十五年(1587年)只是冲突爆发的更加彻底而已。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在这一年彻底失去了励精图治的心志,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深居后宫从此不再上朝。
    
     万历深居后宫的五年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1年),随着和稀泥本领超强的首辅申时行退休,对大明朝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死光了。此后东林党崛起,夸夸其谈之辈登世,大明王朝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边缘。
    
     就在这一年,勇猛、孤独、天才的戚继光死了。纵观戚继光的一生,他的军事造诣、他对军事武器的理解、他对军纪战法的研究,尤其是《纪效新书》,都是大明朝在军事上的宝贵财富。
    
     他的离去,让大明朝失去了在军事上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机会,军备的松弛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是致命的。最直观的就是纪律松弛、战术浮夸的大明军队在几十年后,败给了白山黑水间的鞑子八旗,从此再难翻过身来。
    
     也是在这一年,刚直不阿、不畏强权、清廉贫苦的海瑞死了。纵观海瑞的一生,他的作为、他对自身的苦修、他对时代的呐喊,是大明朝糜烂社会的一股清流。正因为他的存在,晴天中才会时时划过一道道霹雳,才会不时震动下腐朽的大明官僚体系。
    
     他是明朝百姓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是大明朝官僚体系中清廉的象征,是百姓对官府信任的所在。他的离去,让大明朝廷上下再也看不清方向,让百姓在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时产生了迷茫。
    
     可以说,万历十五年对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在时间长河中只是瞬间,但官场的贪腐、官僚的敷衍了事,社会风气的奢靡,土地的兼并等等一切,都是悄悄埋葬大明王朝的火线。
    
    
     万历十五年的官场魔咒
    
     作为20世纪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黄仁宇思考的起点和他的同辈相似,即“为何西方的经济和技术打败了中国?”
    
     很多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是东西命运“大分流”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技术经济一路领先,而在此之后西方经济科技突飞猛进后来居上,中国则固步自封。黄仁宇也将中国传统社会固化的观察点放在了1587年,一个表面上不重要的一年,但中国后来的种种祸端却植根于此时。
    
     《万历十五年》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官僚体制的观察和洞察。
    
     庞大的文官集团并不像理想中的士大夫集团一样和衷共济、人人都是道德楷模。由于个人的力量相对整个体制(以及天子)的力量而言过于微小,为了寻求安全感,他们必须结成一些集团,谋取共同利益。
    
     黄仁宇认为这种官僚体制中,所依靠的传统道德缺乏约束,又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理,作为帝国真正主人的官僚集团内部存在无数利害冲突,形成了“一个带有爆炸性的团体”。
    
     有明一代,在万历后期,官员便已看透了中枢势微,只需敷衍应付。于是官场不良风气如瘟疫般泛滥,贪污腐败风行,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官场扭曲的生态,最终慢慢消解了改革的成果,最终文官体制或者说“官场”,蜕变成一个用道德诡辩自我催眠、自我保护,内部矛盾重重、僵化、不断膨胀、与社会底层脱节的怪物,甚至无法纠正原本的社会不公与民不聊生,造成社会流动困难,分配极度不均。
    
    
     《人民的名义》里,官僚集团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推动了汉东省乃至整个中国实力和竞争力的突飞猛进。然而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官场”问题也同时存在,与社会底层脱节滋生社会不公的危机,也没有解除。
    
     在“赵家”治下三十年的汉东,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官场”问题却慢慢变得越发无法忍受。这些在汉东的“问题生态”里的主要成员高玉良、李达康、陈岩石、易学习身上,都有体现。
    
     高玉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官员的特点。赵家三十年里,高玉良的政绩谈不上出众,却靠着传统官场的揣摩上意、妥协和为人处事的学问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过了政绩突出的李达康。
    
     高玉良的成功里有很多的冠冕堂皇的道德诡辩,然而这些冠冕堂皇矫饰的是其团队的权斗、自私自利、甚至违法乱纪伤害人民的事实——正如万历年间的官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人民的名义》大部分重要角色,都能在《万历十五年》里找到原型。
    
    
     李达康VS张居正
    
     张居正被誉为千古一相,以锐意改革著称,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人物。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当年明月评价张居正说: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这段评语,在行事为人风格上,用来说李达康不也恰如其分吗?
    
    
    
     易学习VS海瑞
    
     易学习,活脱脱就是照这海瑞这个人物刻画描写的。海瑞当然是大大的清官,易学习也是,一样的清,一样的穷。
    
     易学习先是担任下级官员,后来担任纪委书记;海瑞先担任淳安知县,后来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就是明代的纪委。
    
     海瑞曾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正如易学习说李达康会工作不会生活,得罪人多,也是个很孤独的人。
    
     赵立春VS严嵩,赵瑞龙VS严世蕃
    
     赵立春这个人物对应的,自然是同样有个高智商儿子的内阁首辅严嵩。高小琴赞赵瑞龙就算不拼爹也能成大事,而严世蕃也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辛酉,严世蕃和罗龙文被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斩决。这位才学出众、聪慧过人,却又无恶不作、残忍狠毒的天才就此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赵瑞龙最后也被判处死刑。
    
     高育良VS高拱
    
     高拱,这位“救时名相”在出仕之前,也做过八年老师。
    
     高拱不光在“大梁书院”当了八年老师,后来还做了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在这期间,张居正也当过他的副手——国子监司业。高拱对应高育良,张居正对应李达康,这不正如吕州时高李之配?
    
     高育良提拔任用了一员公安大将祁同伟,高拱同样任用过一位军事牛人殷正茂,这个人极具军事才能,多次领兵出战,从无败绩,被称为一代名将。
    
     隆庆四年(1570年),两广叛乱再次开演,朝廷派了几个人去都被打了回来,于是高拱一拍脑门:“没办法了,派殷正茂去吧!”为什么实在没办法了才派他去?原因很简单——他太贪。
    
     有能力但是贪,祁同伟也是如此。即使知道贪也不能不用,就像高育良对祁同伟。
    
    
    
     祁同伟VS戚继光
    
     祁同伟像殷正茂,但不全是。他还像另外一个人,便是《万历十五年》里的戚继光。
    
     戚继光自然是民族英雄,可是正史中,他也是照样贪的,不光是贪,潜规则也玩儿的麻溜。
    
     历史上戚家军赫赫威名,这个戚家军不单单是因为主帅姓戚,当兵的也有不少姓戚。义乌戚家军,可戚继光是哪儿人?山东蓬莱,八竿子打不着,这就是戚继光善于认同宗的功劳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碰到同姓人就在一起叙同族之情谊,十分亲热。祁同伟不也是有一大家族人么,用他媳妇梁璐的话说,都要把村里的野狗都弄来当警犬了。
    
     戚继光原配王氏彪悍,但一直未育有子女,戚继光背着老婆在外买包了三个妾,儿子都能打酱油了才让王氏知晓。像不像祁同伟、梁璐和高小琴的三角关系?
    
     河北商林乡北宗村,有戚继光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除了戚墓以外,还有一个传说:戚继光的后人就留在了这个村子里,为了避祸,均改姓祁 。
    
     有能力又有污点,是祁同伟像戚继光的地方。能力大于污点而非反之,则是他不如戚继光的地方。
    
    
    
     回望历史,一声叹息
    
     《万历十五年》中写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悲剧,陪葬着大明帝国的悲剧。
    
     张居正一心重整赋税,丈量全国田地,纵然反对者众,但依他当时的名望和权力,应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他却卒于1582年,改革刚刚开始之时,年仅57岁的他抱恨终天。
    
     海瑞严格奉行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全国的典范,但最终没能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屡任闲职,一身抱负无法施展。
    
     李贽继承心学主张,试图改革儒家学说,如成功也可为我中华点亮一丝人性解放的光芒,可惜终是不敌保守的腐老众儒,被捕入狱,自尽而死。
    
     万历皇帝本有中兴之愿,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天子家事又被臣下粗暴干预,眼看死后都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并肩长眠,早已厌倦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木偶的他也终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使明朝再无振兴的可能。
    
     戚继光写成《练兵实纪》《绩效新书》,使明朝终于有了规范的军事训练手册。他更是注意战术上的革新,为帝国提供了军事改革的最好契机。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也迅速失势,1588年,将星陨落,明朝终于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机会。31年后,当八旗军以精锐骑兵冲击明军的侧翼,以寡敌众,斩杀明朝多名将领的时候,曾在蓟州练兵的戚继光若在天有灵,看着兵败如山倒的明军和即将破碎的山河,不知作何感想?
    
     《万历十五年》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的兴衰,实在与制度有太大关系。一个国家忽视了法制,终究只能是止步不前。而这止步不前,连张居正、戚继光这样的人都奈何它不得。在明朝止步不前的时候,白山黑水间崛起了新的力量,终于取而代之。
    
     1587年,这大明王朝无关紧要的一年,机会在我们祖先的手中滑过。161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实为讨明檄文;1644年,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李自成军,满清从沈阳迁都北京,开始更加中央集权的统治,熄灭了明末刚刚点亮的手工小工场——也许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火种; 1645年,督师史可法固守扬州不降,城破后清军主帅多铎下令封城,大肆屠杀十日,杀汉人80余万;同年,清军连续屠杀嘉定城三次,方圆数十里内,人烟断绝;1682年,清康熙21年,满清入关后的第48个年头,全国人口统计为1943万人,而明末最后一次的人口统计约为5166万人,由此保守估计,清军入关后中华人口灭绝为60%以上。
    
     清军手中的马刀,砍向了有骨气的汉人,也砍断了中华发展的正常线路,更斩断了汉人曾有的血性与傲气。东方与西方的差距,在清军入关时拉开了。
    
     而实际上,明朝的败落,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就早已揭开了序幕。
    
     高中生观后感《人民的名义》里,人民就是个名义罢了
    
     [url=http://www.8848hr.com/px/club/open.asp?classid=20&bbspid=8251别说管仲商鞅王安石了 历史上重大改革99%的人都不知道![/url]
    
     饭局中“水太深”,点菜、用餐、喝酒、倒茶背后蕴藏的政治学问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2017/5/2 11:13:11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zgzx1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2372分
   注册:2009-5-20
   发贴:723(425主题贴)
   登录:1100
2  
被高估的黄仁宇
     被高估的黄仁宇和《万历十五年》
    
     我读黄仁宇,最早当然是为人艳称的《万历十五年》,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还是初涉史门的大学文科生。《万历十五年》剖析的是1587年,仅为中国史一个横切面,而视界却贯穿上下千年,全书以“……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开篇,而以“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纪录”收尾,如此的历史大局描述诚可以动摇人心。此书附录的文章已简述其大历史观,但当时我的识力显然不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被高估的黄仁宇和《万历十五年》
    
     此后就很留意黄仁宇。1995年,读他的第二本书,是在香港买到的台版《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其时我已觉很不满意,在书前批注:“……从学理的立场,其观点几乎全部落后!通过间接媒介,我对作者的观点早已不以为然,今细读其书,益觉其谬。”同年稍后又读《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仍欣赏其文体及写法,承认他有所见,但对他的历史观已全然否定,当时读完批注:“以前读过《万历十五年》,觉得写法很有特色,印象不错。最近读过《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及本书,已觉得很烦了。两本书中,怕有上百个‘数目字管理‘!开口‘大历史‘,闭口‘远距离‘,几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便打遍天下!”
    
     细读过黄著的人都知道,作者几乎每本书都大量重复运用仅仅几个概念和基本解释,来来去去就那两下子。以后我虽继续购买、翻阅黄氏的其他著作,但越读越失望,越读也越生气,只当作“批判使用”的学术资料了。直到去年,我翻读三联版《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更加强了原来的认识:从纯学术立场,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实属虚妄,没有理论价值。《黄河青山》在作者逝世后才中译出版,但写作时间却早至80年代前期,其时《万历十五年》出版未久,作者尚无籍籍名。此书不仅为作者生平的回忆录,亦系作者历史观念的全面总结,其大历史观的原始思路表述得最清晰、最完整,因此大历史观的谬误也就暴露得最明显、最充分。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本与两个学术课题密切攸关:一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性质,二是近代西方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科学与文明(以及相关联的所谓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文明的问题)。但为省枝蔓,以下不涉及这两个在学理上仍一团混沌的课题,而仅从“常识”角度分析大历史观。
    
     “作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关怀是十分迫切的。”正因为黄氏过于迫切的关怀意识,决定了大历史观两个潜在的中心问题:近代中国为何失败?近代中国向何处去?
    
     对第一个问题,黄仁宇解答的基本思路,不是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而是从后来的历史结果出发,以今律古,极力寻找中国古代制度的缺点,将近代中国的困境完全归因于古代中国文明的整体。他在分析1619年努尔哈赤大败明军的辽东之役时说:“明军的错误从头到尾一致,不断重复,已经形成固定模式,这其实根源于中国历史的组织架构。……这番对农业官僚的批判,只要稍微修正,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国海军于1894年在黄海败给日本。申论可以继续延伸,解释国民党的蒋介石为何挫败。”将每次挫败都解释为同一个原因,那就等于没有解释;既然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古代制度的整体问题,那史学家还需要解答什么问题吗?论宋代时说:“在宋代,经济中的服务部门要不就完全欠缺,要不就严重不足。当时没有银行、保险公司、现代的商业法规、或是监督大规模商业及财务运作的司法程序。”这当然是以不可能的标准苛求古人。论明代时又说:“明代官吏进行管理时,欠缺所需的重要统计数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资料和人口数据,不过是粗略的估计。如果16世纪的中国官员具备现代社会科学家的资料处理能力,中国其后四百年的历史就会大不相同。”这些话最暴露出作者历史观念的幼稚,“如果16世纪的中国官员具备现代社会科学家的资料处理能力……”,这不是废话吗?这种思路,异于中学生几希!作者将《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称为“以荒谬的制度为研究主题”,在我看来,将古代实存制度视为“荒谬”的历史研究才是真正荒谬的。他又批评:“明代的统治者缺乏远见,他们不能预见到工业和商业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6世纪人不能预知几百年后欧洲的事情,实在算不上缺乏远见啊!
    
     黄氏据以评判古代中国的标准,不仅是西方经验,也是现代经验;即是说,他的历史观是“西方中心论”加上“现代中心论”。他百用不厌的所谓“数目字管理”,就是这种史观的结穴;这个魔术化的概念似乎源自韦伯“能供计算的法治系统”一词,用以概括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按照此种现代式的高标准,处于前近代技术水平的中国当然处处是缺陷,处处都有“技术”不足的问题。但责备明代没有产生“数目字管理”,不就正如批评明代没有发明飞机大炮那样肤浅吗?事实上,按“数目字管理”的标准,不仅明代中国不合格,不仅国民党中国不合格,即使前现代的西方国家也同样不合格,所有的古代社会更加不合格,则古往今来的人类文明,除去现代的欧美,就全是错误和失败的历史了。
    
     黄仁宇的史观实为胜者为王的史观,完全以近代的“大结局”作为判断过去历史正确与否的根据:在近代成功的文明,就证明其古代历史是合理的、正确的;在近代失败的文明,就证明其古代历史是荒谬的、错误的。他以中日为例指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可以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这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可封建的日本又怎么与帝制的中国相比呢?闭关锁国的德川时代又怎么与武功赫赫的康乾盛世相比?打个比方吧:因为20岁的日本比70岁的中国要强,就能够证明婴儿期的日本也比正当壮岁的中国更强吗?英国是近世西方文明的霸主,但进入20世纪已盛极而衰,二战之后更成为美国的跟屁虫,但能说这个世界史上首个工业国家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吗?是否只有美国史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
    
     近代中国的失败,最关键原因不是内在的(内部帝国解体当然也是主因之一),而是外来的,与其说是由于中国文明自身的制度缺陷,不如说是由于西方文明新兴的技术优势。按照中国文明自身的逻辑,明清数百年的长期历史,绝不能视为失败;退一步说,即使明代相对失败,清朝绝对还是成功的(金庸在《鹿鼎记》末尾借康熙和韦小宝之口指出清朝远胜明代;赵无眠更将清朝冠于中国所有朝代之首),可在黄仁宇笔下,“现代中国的所有痛苦完全起源于明代开国之初”中国文明在近代的大失败,早在数百年前完全决定,则大明立国以来的数百年历史还有什么意义?满清一代的文治武功竟就此一笔勾销了!
    
     其次,对“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黄仁宇解答的基本思路却迥异于前,极力寻找历史行为及相关事件的合理性,历史在他笔下变得直奔主题,“就大历史的观点而言,从公元前221年到现在的中国历史具有逻辑的一贯性”,“历史学家只要定出时期的前端及后端,其间的里程碑会展现出一致的直线进展。没有一件事会被隐藏或消除,没有一件事会无法诠释,也不会只重复过去的错误。”任何事件都可解释,任何行动都是大历史进程的一环,这实际上是极端的历史目的论。只要是发生了的历史,就是合理的历史,所以,国民党统一中国是合理的,后来共产党打倒国民党也是合理的;蒋介石上台是合理的,后来毛泽东取而代之也是合理的;毛泽东搞土改乃至人民公社是合理的,后来邓小平改弦易辙搞改革开放还是合理的……“我从学术研究观点证实,毛泽东的计划已够格成为重大突破,将文化导向的社会转成可以在经济上管理的社会……翻身(按:指土改)在中国并不是普通的阶级斗争,而是填补真空的笨拙手法,或说是弥补中国文化传承严重不足之处所投注的艰辛努力。”“如果没有这场改革,也许绝对无法从数字上管理中国。”还说他已经“证实”了!“……中国的革命必须通过蒋介石阶段、毛泽东阶段,至邓小平阶段方见水落石出。”他无非是将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现代中国史都看作一条直线,国共的主义之战,毛刘的路线之争,在黄仁宇而言都已无足轻重,反正大家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历史的长期合理性”的!
    
     黄氏更引黑格尔和卢梭的“公共意志”概念以加强其目的论:“……当日牺牲了十万和百万以上的人命,决不可能仅因少数的人一意为非作乱,其他则盲目附从。因为这种行动所造成的局面几十年后尚不可逆转,更不能轻易指斥其为一种错误,免不了当中尚有公共意志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黑格尔来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对于黄仁宇来说,凡是发生的就是合理的。对于卢梭来说,“公共意志”永远不会犯错;对于黄仁宇来说,“历史意志”永远正确无误。──黄仁宇跟卢梭的区别是,卢梭思想的实践必然以人民取消个人,以公共意志取消个人自由;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倒是相反,是将某些个人等同于整体历史,将局部的个人取向等同于终极的历史意志。对于灾难相续的现代中国史,即使不发生已然发生的悲剧,也可能发生其他的悲剧,可是,绝不能说已发生的“这一个”悲剧就是绝对必然的,否则个人(领袖)和群体(党派)岂不成了历史的傀儡,而全然不必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事实上,黄氏正是如此认为的。
    
     卢梭思想的继承者以“公共意志”为当下的暴力辩护,黄仁宇则以“历史意志”为过去的暴力辩护。他其实已将“数目字管理”作为大历史的终极目的,只要他认为是有利于达到这个“数目字管理”的,无论付出何等代价,革命、流血、死亡,就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理所应当的,都是历史进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他曾借用许倬云的说辞而正面化:“革命不仁,以万民为刍狗。”这种历史观念,既可厌,亦可怕。
    
     以上分别评述了黄仁宇大历史观两方面的谬误,而他这两种谬误还是自相矛盾的:他以西方和现代的双重中心论评判古代中国,认为古代史既已先验地指向近代中国的失败结局,所以凡事无不荒谬;而他又以历史目的论和历史意志论观察现代中国,相信现代史最终必将指向未来“数目字管理”的理想制度,所以凡事无不合理。前一种思路认为历史无处不错,后一种思路又认为历史处处不错,何前后相悖至此?按照后一种思路,凡是发生过的历史都是合理的,那古代中国的制度为什么就不合理呢?一种延续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天下又哪有合理的制度?须知近代西方文明也不过崛起数百年!黄氏一再强调从技术而非道德角度看历史,但他的错误其实不在于不讲道德,而在于不懂得讲技术,看上去解释了一切,实则说了等于没说。
    
     黄仁宇的著作可谓当前大陆最流行的历史读物,我手头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书也有十余种。《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自有专业价值,《万历十五年》的写法创新也不容抹杀,但其他著作所论对象虽异,却几乎都是大历史观注脚,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真正的史学价值甚微。黄著最大的意义,我以为在于给读史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种异乎寻常的历史感,其历史比较出入古今、打通中外,并融入个人的历史经验,实足以引人入胜,从此角度而言,可以说他是历史学的余秋雨。不过余氏只是散文作家,其错误多属局部的史实方面,而黄氏却以史学家的身份出台,其错误又属总体的史观方面,因此才不能以文学家标准将他轻轻放过。
    
     从一个人,从一个学人的角度,黄仁宇由大陆而美国,由军人而教授,其个人的学术苦斗值得我们同情;但从纯学术的角度,他对历史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准备仍较欠缺,对历史的体认往往先入为主,其史学实有严重欠缺,他不为美国主流学界接纳亦可以说事出有因。据说台湾史界对他也并不认同,大陆对他浮泛的颂扬虽多,但似多出自一般读书界而非专业史学界(据我所见,只有徐友渔、朱学勤先生写过较深入的批评文字)。我有一点怀疑,黄氏著作的流行,是不是也因为他的历史目的论提供了一种填补历史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空缺的学术替代品?大家是多么需要一种凡事都可解释的华丽历史观啊。
    
     (文/胡文辉)
    
     腾讯网友,大中至正:
     为历史正言。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193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学习,1940年编入陆军14师任职,1943年加入中国驻印军任新1军参谋,跟随部队血战缅甸,并因战功获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胜利后驻防东北,1946年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7年毕业后任国防部参谋,并参与了国共东北决战,1950年,以国民党军驻日本代表团少校军阶退伍。此后辗转流落于美国,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勤工俭学,并于1964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毕生沉迷于历史研究,尤其侧重于中国历史,他带血的军旅生涯和后来的海外漂泊,使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合中西方不同文化视角为一体。通过他的努力,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历史学术界崭露头角,最终在八九十年代蜚声国际。
     —— 之所以对他的人生经历写了这么多,为的就是说明黄仁宇强调的以大历史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中国历史的特殊由来,他在研究历史时,还得为生活奔波,远没有现在在国内的讲坛上领津贴做课题的专家教授大学者们来得舒适惬意,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以及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研究上迥异于国内的学术环境,使得他的观点显得独立而睿智。限于有些因素制约及我个人知识上的浅薄,学术上的东西在此就不便提及,但我所要说的是:欲了解黄仁宇,请各位有兴趣的朋友重点翻阅他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相信大家会因此而重新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相信大家会由此而重新认识黄仁宇。伟大的历史,普通的人,原来,历史会因为这样的良心学人而不同。
2017/5/19 13:18:10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删除该贴  
1/1 页 每页 10 贴 本主题贴数 1   分页: [1] 转到
管理选项:  删除  | 总置顶  | 置顶  | 精华  | 普通  | 转移该贴到: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用户名:  密码:
 主  题:* 不能超过50个汉字或者100个字符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空格 超级链接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飞行的文字 移动的文字
 

 
  
 
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服务网-EDPSP.com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东楼
联系电话:010-8243115O 站长QQ:30989665
巅峰培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89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