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巅峰培训网

Home | 管理咨询 | 职业认证 | 公开课 | 企业内训 | 培训师资 | 培训搜索 | 北大研修 | 清华研修 | 分类广告 | EDP

巅峰培训论坛 > 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论坛 >
你必须先进行登录 才能发贴,注册新会员请点这里.
今日贴数:7729 |主题总数:77118 | 帖子总数:79972 | 会员总数:2538

最新贴子 |  热门贴子 |  搜索贴子 
  本版搜索:  
    您是本贴的第 19720 个阅读者  
  主题:张力奋:全球进入“假新闻时代” 媒体人须更专业 2017/3/14 18:19:21  
   牛人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6924分
   注册:2006-8-14
   发表:2155(1199主题贴)
   登录:3654
1  
张力奋:全球进入“假新闻时代” 媒体人须更专业
     
     我做了一辈子记者, 仍认同这个职业的价值。但我们媒体人要更专业、更勤奋,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这样的高要求,而是把自己看得很低,这让别人怎么尊重你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约访张力奋先生,他说就到申报馆一楼喝咖啡吧。
    
     那家咖啡馆有点特别,不仅因为50多位复旦校友众筹的,而且只有英文名字:“the Press”(报刊、报界)。采访沪上资深媒体人,也许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其实,55岁的张力奋不仅是媒体人,也是传媒学者,更是一位良师。1980年,他同时报考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上海一所技校。复旦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了一个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但这个新闻系8413班后来名声大噪,出了不少媒体名人。
    
       1993年,张力奋写完博士论文初稿,即进入BBC电视台国内部,从助理制作人做起。22年后离开媒体时,职务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并以创刊总编辑的身份,把FT中文网带到了一个业界瞩目的高度。
    
       我曾问一位8413班的前辈,张老师当年给你们什么印象?他说:“真诚可爱。”
    
       孩提时,因为头大人瘦,大人们送外号“黄豆芽”。小学时,他曾在少年宫接待外宾,那是他最早接触外面的世界。
    
       如今,外形依然颇具特色的他,除了在大学教书,还活跃在各种媒体论坛和峰会。最近,刚刚抛出“新媒体主义”这个新词,他认为技术正变得疯狂,使得不少媒体在转型中失去了定位,而新闻专业主义则在弱化。
    
       在媒体和媒体人都面临巨变的今天,听张力奋聊聊他的媒体人生涯,别具意味。而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领导人在国外媒体发文开始的。
    
    
     【张力奋档案】:
    
       196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也称包玉刚奖学金)赴英国留学,获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2003年加盟英国《金融时报》(FT),曾任《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FT睿杂志总编辑。2015年底,回归复旦大学,任新闻学院教授。
    
       中国新闻突然多了起来:“国际新闻有时候全是关于中国的,最后只能拉掉几条。有的中国故事直接成了头版头条。”
    
    
     高渊:将近10年前,中国领导人开始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你在其中扮演过什么角色?
    
     张力奋:我是2003年到英国《金融时报》工作的。作为FT中文网总编辑,可能我是最早推动此事的。当时,中国领导人要发文章,一般都选择国内重要媒体,主要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会发通稿。如果出访的话,大多是在北京接受到访国媒体的集体或书面采访。
    
       高渊: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张力奋:以我当时在英国的感受,中国以这样的方式与外界交流,是比较隔膜的。我觉得收效不大,甚至很弱。
    
       高渊:《金融时报》会用新华社通稿吗?
    
       张力奋:《金融时报》一直非常强调用自己的信源和稿源。像路透社、美联社的稿子都用得很少,除非特殊情况。
    
       高渊:那时候,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如何?
    
       张力奋:2003-2004年,我们每天编辑新闻,发现跟中国相关的事情越来越多,并且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乍看起来,很多新闻彼此之间没什么关系。比如说,今天收到一条消息说,韩国造船订单大增;明天收到一条消息,波罗的海油价指数上升;后天收到一条消息,南美国家的铁矿石突然涨价。
    
       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新闻背后都有“中国因素”。特别是当时中国入世不久,效应开始显现,这是中国经济真正走向世界。
    
       高渊:你们报纸上的中国新闻也越来越多吧?
    
       张力奋:有几次我为FT中文网选当日国际新闻,发现10条新闻都是关于中国的,最后只能拉掉几条。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新闻从内页的行业版上了头版,有的直接成了头版头条。
    
       英国并没有哪个部门给报社打电话,说中国现在很重要,你们要突出报道。中国就像一个埋头劳作的庄稼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在银行里已存了很多钱,成了经济大国了。对这个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国一开始并不自觉。
    
       请中国领导人直接撰稿:“中国已经强大到必须向世界解释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发声的关键是要让别人听得懂。”
    
       高渊:是什么时候向中国官方提出,邀中国领导人为外国媒体直接撰稿?
    
       张力奋:大概2007年吧。遇到中国的官员,特别是外交圈的官员,我经常会问,中国领导人为什么不能为《金融时报》这样的权威外国媒体直接撰稿?为什么这个事情必须做,我的理由是,中国已经强大,必须向世界解释它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需要直接跟他国的政治和商界精英对话。
    
       高渊:得到的反馈积极吗?
    
       张力奋:一开始,得到的反馈是说这个事情可能有难度。但一年后,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了,这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契机。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两个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为《金融时报》撰稿,阐述加强中美能源合作。这是FT言论版上第一篇中国高层的署名文章。
    
       到了2009年5月,王岐山再次撰稿,谈的是如何加强中英双边的金融对话。那时,已经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了。2012年,时任常务副总理的李克强正式出任总理前,有欧盟之行,第一次为FT撰稿,主要谈中国和欧盟的关系。2013年, 已是总理的李克强为《金融时报》和FT中文网联合撰文,是在大连举办“夏季达沃斯”前夕,重申中国将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
    
       高渊:现在中国高层领导出访前,在到访国的主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已经几乎成了标配。你们试水的时候顺利吗?
    
       张力奋:一开始,试的过程不是特别容易,关键在寻找和相信中国内生的开放力。为外媒撰稿,要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和沟通风格、逻辑,寻求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比如,那些领导人的署名文章,一开始文字磨合时间比较长,改了好几稿。之后就顺多了,编辑过程大大缩短。
    
       高渊:这样的领导人署名文章发多长,在什么版面?
    
       张力奋:发在FT言论版上(op-ed),一般要求不超过900英文字,集中谈一个观点,讲清楚就行。在这个版面上发文的,基本上都是全球政商学界的权威人士,如总统、总理、央行行长、国际组织首脑、财长、贸易部长、知名学者等。对言论版,《金融时报》有自己严格的操作规范,对所有撰稿人一视同仁,不会打破惯例,发一个整版的署名文章。
    
       高渊:你和中方是怎么具体沟通的?
    
       张力奋:FT总部在伦敦,一般会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或外交部沟通。
    
       在伦敦独家专访温家宝:“我说标题就叫Message from wen(来自温的信息),大家都说好。因为当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发作期,世界急切等待北京的信号。”
    
       高渊:除了邀约中国领导人的署名文章,直接采访是否更难?
    
       张力奋:专访任何一国领导人都很难。早在2007年,我向中方申请专访温家宝总理。这和邀约中国领导人写文章一样,就是希望中国能更开放, 破一些传统惯例,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比如, 采访地点最好在出访途中,而不是在中南海,更能显示中国的自信。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到2008年秋天,终于等到消息,温总理可以考虑接受《金融时报》独家采访。
    
       高渊:当时有什么背景?
    
       张力奋:那时已经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温总理决定参加2009年1月的冬季达沃斯论坛,随后访问英国。中方答应在5天访英期间,接受我们专访,这是完全打破惯例的。
    
       2009年2月1日,温总理抵达伦敦的第二天,在他的住地,海德公园东方文华酒店,接受《金融时报》专访。采访组共四人,总编辑巴伯、两任北京分社社长,加上我。
    
       高渊:采访前的提问和采访后的稿件,需要给中方审阅吗?
    
       张力奋:FT的惯例是,采访前,会就感兴趣的议题,提出采访计划,但不提供具体问题的清单。FT对谁都一视同仁,中方表示接受。
    
       那天温总理谈兴很浓,原定采访60分钟,延长了15分钟。中午采访完,下午就得把近4000字的采访记赶出来,一整版。晚上近6点,临近亚洲版截稿,大家已很累,标题上卡住了。我说,干脆就叫 “Message from Wen”(来自温的信息),大家说好,就签发了。当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作期,世界急切等待北京的信号。按照惯例,稿子发表前没有给中方审阅。
    
       高渊:稿子发表后,中方满意吗?各界反响怎么样?
    
       张力奋:我们在报纸上发了一个整版的采访记,同时把采访实录放在了FT官网上。《人民日报》马上转载了采访实录,全文照登,一字未动,从一版转到二版。这样的处理前所未见。
    
       各界反响相当大,大量的转发、援引和评论,因为温总理透露了中国将在拯救计划中投入巨资,扩大内需(即马上推出的“四万亿”)。当时西方国家都希望中国帮一把,这番谈话非常引人注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张力奋采访中国外交部长王毅
    
       高渊:除了温总理,你还采访过哪些中方高层?
    
       张力奋:还采访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另外,王毅外长上任后的第一次独家专访,是我做的。他2013年当外长,2014年1月份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达沃斯论坛,我提前三四个月向外交部提出采访申请。不少国际媒体在争,结果FT拿到了。
    
       高渊:王外长的访谈主要涉及哪些问题?
    
       张力奋:问题是全方位的,包括中美、中日关系,还问了很敏感的中朝关系,王外长都作了认真解答。那是一次中国官方对外交政策的完整阐述。
    
       在达沃斯采访完之后,当天赶了两篇稿子。一篇写成新闻。因那年安倍出席达沃斯,很受关注。我把王毅谈中日关系拎出来,发在《金融时报》头版,又为FT中文网写了篇采访记。
    
    
       为何非要考新闻系:“我是1980年考大学,当时国门刚刚打开,我懵懵懂懂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好的媒体和优秀记者。”
    
       高渊:在你的媒体人生涯中,有哪几个节点特别重要?
    
       张力奋:这是个好问题,我觉得首先是童年。我出生于1962年,小时候完全不知道中国之外发生了什么,国内媒体对国内的实情也不报道。我记得,1979年《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社会新闻《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后来拿了中国新闻奖。评委非常有眼光。这则报道是重大突破。之前很多年,交通事故这样的“负面新闻”是不能上官方媒体的。
    
       我是1980年考大学,当时国门刚刚打开,我懵懵懂懂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好的媒体和优秀记者,所以立志考复旦大学新闻系。我父亲不太支持。他知道我爱看书,希望我读图书馆系。他觉得新闻这东西太敏感。
    
       高渊:当时全家都反对你考新闻系?
    
       张力奋:母亲说我肯定考不进,其实是为我减压。她是小学老师,擅长一年级教学、汉语拼音和音乐。但她在文革中被学生拌倒摔伤,后来30多年,长期卧病在家。她是病人心态,就希望我身体好点。她叫我同时考技校,我们一幢楼里有四个同届生都考技校。她告诉我,不能特殊。
    
       高渊:真去考了吗?
    
       张力奋:母命难违。考复旦的同时,又去考了一个技校。技校好像考三门课,我担心真考进了,就把答案做好后再改掉,但还是超过了分数线。
    
       高渊:进了复旦新闻系后,觉得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张力奋:那时候,整个国家都非常热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社会透明度不断加强,这是中国媒体的一个黄金时期。不少老一代报人也都平反了,有的回到媒体,有的到了大学。在我看来,记者的功能和角色的合法化,是一个社会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在BBC那些年:“后来我才知道,我是第一个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BBC国内部记者。”
    
       高渊:你的媒体生涯中,还有什么重要节点?
    
       张力奋:那就是1988年去英国留学,这让我后来能亲身了解国外媒体的运作。
    
       高渊:进BBC工作是在什么时候?
    
       张力奋:1993年3月份,我刚写完博士论文第一稿。孩子才三岁,太太在念物理学博士。我得养家了,想去BBC试试,觉得要去就去世界上最好的媒体。
    
       BBC有国内台和国际台。World Service 那里有中文节目, 二战时成立,一直有华人同行。我申请的是BBC国内台,后来才知道,我应该是第一个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BBC国内台制作人。
    
       高渊:对BBC印象怎么样?
    
       张力奋:刚进去的时候职位比较低,是助理制作人,但开了眼界,感受到专业精神,也感受到中西方沟通的隔膜与困难。
    
       我一直强调,什么是好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就是开拓眼界。在BBC,你的同事可能是世界上这个领域做得最专业的一批人。为了10秒钟的一个片头,他们会坐上一整天,一帧帧地搞定。另外,我学到了职业自尊,理解了媒体与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FT中文网的路径探索:“很多专栏作家到我这儿写东西,我就说你离传统的表达远一点,想象坐在伦敦的酒吧里写东西吧。”
    
       高渊:为什么要离开BBC,转投《金融时报》?
    
       张力奋:因缘吧。2003年,FT中文网要筹办,时任FT副总编辑的John Ridding真诚相邀。我觉得,FT中文网要在中国落地,可让我观察与研究中国更近一些。《金融时报》给了我按照自己的理念打造东西的平台
    
       高渊:你觉得BBC和FT有什么不同?
    
       张力奋:两家都在国际上最权威、最专业的媒体之列,FT比BBC的历史更长。他们有各自深厚的文化、做事方式甚至仪式感。
    
       我喜欢BBC的文化,那种格局、视野,以及BBC人的专业自尊。但和任何大机构一样,它也有缺点,官僚化,机构太大,效率不很高,当时员工就有2万多人。FT是老牌的财经媒体,不到2000人,小而美,扁平结构,团队合作紧密。
    
       BBC的资源要强很多。在BBC做夜班,每天有专车送回家。在《金融时报》时,我的团队也上夜班。格林威治时间晚上7点报纸截稿,我们开始选内容、交翻译组,还要编辑原创内容,保证中文网和英文报纸的新闻内容同步。下班已是深更半夜,同事们常常小跑步赶末班地铁。
    
       高渊:FT中文网是按你的思路办的吗?
    
       张力奋:FT中文网是FT的一部分,是FT编辑理念的产物和延续。当然, 作为创刊总编辑,在建构和执行层面有我对新闻业务以及对中国大势的思考。我坚持一点,就是一定要有原创内容。三年后,原创内容占了40%,到北京奥运会时,已接近50%了。一半内容保证原创。
    
       高渊:这么多原创内容从哪里来?
    
       张力奋:FT中文网资源很少,团队很小,一开始才几个人,这迫使我开辟外面的作者与专家资源,并很快建起一个专栏作家团。
    
       后来很多人说这个思路做对了,其实是条件和需求使然,用FT的编辑理念、我对中国的判断来打造专栏,培育专栏作家。
    
       高渊:你怎么塑造这些专栏作家?
    
       张力奋:当时,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在纯新闻和信息披露上有进步,但对信息的解读与加工做得远远不够。FT中文网就应该尽力补这块,做成那个样子。
    
       此外,我对一个媒体的语言风格与文体,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作者到FT这里写东西,我一定请他们远离没有生命和逻辑力量的表达、套话,而且越远越好。FT是国际媒体,距离感很重要,不要太近,要想象自己坐在伦敦的酒吧里写东西。对作者我也会提些具体建议,成就他们的风格。比较成功的专栏作家,前后有五六十位,像周其仁、薜兆丰、吴晓波、老愚、徐达内等。
    
       高渊:会担心他们写出格吗?
    
       张力奋:我给写作者足够的自由空间、足够的尊重。如果老去敲他们的“木鱼”,他们写不出来的。做媒体,压力总有,总编辑就是承担压力的。
    
       高渊:为什么你能找到这么多优秀的作者?很多人说是因为你人缘好?
    
       张力奋:初创时期困难很多, 我要求又高,只能找自己熟悉、相知的朋友与同行。我很感激他们,他们的承诺与包容。绝大部分专栏作家都是我找的,我在新闻圈的时间也长了。人缘好,是别人的善意解释。可能我不功利处事,也是个因素。大家很愿意帮我,还要接受我的各种高标准,的确是事实。同行间,彼此都出力相助,做事就容易些。
    
    
    
       今年1月14日,张力奋(后排左五)参加周有光寿诞座谈会
    
       回归大学是人生规划:“现在全球已进入假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弱化,其实也反映在新闻教育本身。”
    
       高渊:你的学者生涯起于复旦,如今在好几家媒体工作了20多年后,又回到复旦。当年离开的时候,想过要回来吗?
    
       张力奋:想过的。这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刚出国留学时,曾计划50岁左右回到大学,是不是回到复旦不敢说。我去英国留学,担保人是谢希德校长。现在回母校,对谢校长也是一个交代。
    
       高渊:在复旦主要做些什么?
    
       张力奋:还在安顿中。这学期上一门课“深度报道基础”,还主持一个讲座系列,邀请中国最顶尖的媒体人来演讲。其他几门新课,多与英国有关。理想的大学,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培养眼界。有了眼界,才能作出好的判断,做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事。
    
       高渊:最近这几年,每年都有一些纸媒关门。你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做新媒体也很早,现在是新闻学教授,你怎么看中国媒体所处的时代?
    
       张力奋:我觉得,中国媒体人在幸运中有点不幸。我们正处于一个剧变的转型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平台,二是本位。
    
       一个媒体要生存,必须继续拓展读者或用户,不要在乎他们在哪个平台上阅读。这个时代,平台的转型和迁移是很正常的。这些年,《金融时报》也在有意识地缩减纸质版,现在纸质版和网络版付费阅读数已经达到81万, 三分之二在网上,发行量远超纸质媒时期的最高纪录。最重要的是怎么找到和保持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把服务变成媒体生存的资本。
    
       高渊:刚才说的本位是一个什么问题?
    
       张力奋:本位的问题,是回答媒体为何存在?为谁存在?如何存在?靠什么赢得自己的出生证、生存权?市场和政府在媒体生态中,承担怎样的角色?还有,一个社会如何生产优质的信息公共品?不然,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值得媒体人和机构媒体思考,寻求共识,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政府、市场、用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已在一条船上,要共存。各自定位清晰,共识才有可能,规则才能议定。
    
       高渊:怎么评价媒体现状?
    
       张力奋:现在,全球已进入假新闻时代。最近,我在美国高价买了一本11月8日的《新闻周刊》,一本很权威的时事杂志。因他们认定希拉里当选总统,就提前几天把希拉里的纪念特刊印出来了。“新闻周刊”这条乌龙,并非假新闻,但凸现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机构”的脆弱与不适。
    
       新闻专业主义的弱化,其实也反映在新闻教育本身。中国目前注册的新闻院校有1000多所,但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新闻专业主义训练,很难说。
    
       现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在全球独树一帜。在对媒体技术的吸纳和挖掘方面,中国做得最有激情、最精致,也最彻底。但有一个问题是:社交媒体有没有可能建立规则?社交媒体是否有条件成为公共品?现在看起来,还是一个大问号。
    
       高渊:在这个媒体巨变的时代,你觉得记者这个职业还有意思吗?
    
       张力奋:我做了一辈子记者, 仍认同这个职业的价值。在BBC和FT工作,我享受到外界对记者和新闻界的尊重。如果今天采访英国首相,记者不会低三下四。我们会想,你不过当了一两届首相,我已报道了四五任首相了。
    
       我们媒体人要更专业、更勤奋,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这样的高要求,而是把自己看得很低,这让别人怎么尊重你呢?
    
     马云:假货比正品质量更好,是什么套路?
    
     后真相时代:情感与观点太多,事实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
    
     许锡良:有一种默契叫利益共同体
    
     40万亿基建来袭,人民币到底还是不是钱?
    
2017/3/14 18:19:21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牛人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积分:6924分
   注册:2006-8-14
   发贴:2167(1206主题贴)
   登录:3654
2  
关于“假新闻”与“真专家”的一则趣闻
     
     斯大林曾在高尔基的《姑娘与死神》的最后一页留下轰动一时的批示:这本书写得比哥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了死亡。
    
     当时凡是斯大林写过的文句,除需要保密的外,一般都要及时公布于世。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指示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问题出在批示的“爱情”一词上,斯大林在其末尾少写了一个字母。一时间,大家手足无措,谁也不能更改领袖手迹,谁也不敢去问他本人。
    
     有趣的是,竟然冒出了两位教授,在《真理报》撰文论证:“世界上存在着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爱情以及新生的健康的无产阶级爱情,两种爱情决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
    
     文章清样出来后,编辑为防万一,决定还是让斯大林过目一下。没想到,斯大林读后,又作了一个新的批示:“笨蛋,此系笔误!——斯大林。”
     (见《大众阅读报》 2004年5月28日《斯大林笔误掉字母》)
    
    
     官老爷一巴掌打过来:你也配姓赵?姚老板懵了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民主制度?社交媒体在扼杀民主?
    
     还在吹德国工匠?智商有点低!
    
     金正男遇刺案:一次层层转包的谋杀!
    
     十年回看:“权谋家”金正恩!
    
     对不起,邓小平没说过“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99%国人竟不知道!
    
    
2017/3/15 11:53:02
编辑该贴   回复该贴   删除该贴  
1/1 页 每页 10 贴 本主题贴数 1   分页: [1] 转到
管理选项:  删除  | 总置顶  | 置顶  | 精华  | 普通  | 转移该贴到:
 
快速回复(必须登陆成功才能发表)
 用户名:  密码:
 主  题:* 不能超过50个汉字或者100个字符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空格 超级链接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飞行的文字 移动的文字
 

 
  
 
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服务网-EDPSP.com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东楼
联系电话:010-8243115O 站长QQ:30989665
巅峰培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89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