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2372分 |
注册:2009-5-20 |
发表:709(415主题贴) |
登录:1100 |
|
|
解码粉丝经济学!新型社交环境下的商业模式 |
所谓粉丝,大概分两种:一种,看热闹为主;还有一种,敢于制造热闹。
粉丝经济学,事实上各行各业的出众者都可以将这种民众的追逐和关注置换成真金白银,而前提是你愿意。
粉丝经济并非“舶来品”
古往今来,人群中的佼佼者,往往有“粉丝”追随。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名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拥趸者,都能轻松的赚钱变现。最近十几年网络的发展,更是使得粉丝经济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到了当下自媒体时代,粉丝经济已呈现出繁荣至顶峰的景象。
最近有年轻偶像生日,粉丝们大手笔给他庆生:重庆地铁车身广告、11块时代广场LED大屏广告、直升机环城飞行、海外媒体庆生广告投放……当然,粉丝们也攒了很多钱支持慈善事业,这个必须赞扬一下。
花了多少钱是其次,这一系列庆祝手段的策划、组织、实行,体现得最明显的,是粉丝团体的能力。一代代粉丝,从最初的买唱片、房间里贴海报的自娱自乐,到后来的组团追星,一起包车、买票,到现在的各种活动策划执行得滴水不漏,叹为观止。
这背后有那些有经纪公司的参与、那些是纯自发,我不清楚,但说到底,粉丝们已经是如今娱乐产业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了。老早就听说,高段位的粉丝头目,把粉丝经济学玩得炉火纯青。演唱会刚放出风声,他们便召唤歌迷集体到自己这里登记订票,大量订户捏在手里,转身便有资格跟演出商谈生意,折扣拿来。
譬如给偶像庆生,早有粉丝说了,根本目的不是让路人转粉,而是给各大品牌看的,我们的偶像多么有价值。说到底,娱乐事业,也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只是,粉丝的苦心,有时让人觉得唏嘘——粉丝眼里的偶像,唯其一人尔,而他或她面前的粉丝,千千万万,你用时间和爱成就了他们,他们又何曾知道过你的姓名。当然,各自选择,开心就好。
……
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名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也拉近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作家等名人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易实现和粉丝的互动,赚钱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本身也造就了一批互联网明星,这些人借助新的手段,最大程度发挥了粉丝经济的能量和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以电影《小时代》为例,虽然该部电影从艺术角度来讲被广为诟病,但中国电影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这部分人群正是郭敬明粉丝“四迷”的富矿。正因为有大量的90后粉丝“护法”,《小时代1》《小时代2》才创造出累计超过7亿的票房神话。如今《小时代3》又已经在摩拳擦掌了,有动辄上百万的纸质书印数做保障,哪怕被骂为脑残,郭粉们也会把《小时代3》的票房给硬拉起来。
爱屋及乌,粉丝是最忠诚的消费者。从购买唱片、海报、荧光棒、演唱会门票到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从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到电影票房的经济保证,粉丝指向性消费随时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使人的消费欲望随时随地得到满足。无远弗届,互联网不仅吸引你的眼球,还会随时掏空你的钱袋。
可以说,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2013年,小米用半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了2012年全年的业绩——总共售出703万台手机,仅上半年营收就超过2012年的126亿,达到132.7亿元人民币。而“为发烧而生”的品牌诉求,更是把小米手机卖“粉丝”的本质暴露无遗。连小米的首席产品经理雷军自己都说,小米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 “粉丝经济”。名句是“得屌丝者,得天下!”
粉丝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粉丝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下一个新产品的制造者。苹果之所以长盛不衰,皆因为乔布斯在世时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以至于iPhone的4S成为了“果粉”们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也成为苹果最热销的产品。如今,乔布斯斯人长逝,苹果的“粉丝经济”遭遇到三星强有力的挑战。
坦白讲,苹果“教父”乔布斯是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始作俑者,更是集大成者。在他之前,人们关注的更多是科技公司本身,至于公司里面的那些看起来“愚蠢”的软件工程师,在公众中没有丝毫的魅力。然而,乔布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苹果在科技巨头林立的硅谷脱颖而出,而他本人也藉此成为民众之中魅力非凡的英雄。
成为英雄甚至被神话的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在全世界拥有了众多粉丝,使得苹果公司每次的新品发布会简直成了一个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全球科技盛会。“苹果粉”虔诚到宗教徒般地迷恋公司的产品,每每新品发布,很多人彻夜排队,甚至传说中的中国“脑残粉”割肾以求之。粉丝如此追捧,想不赚钱都难。
中国古时戏园子的名角引发的票友迷恋和消费行为算是粉丝经济的雏形,不过一直没能形成气候。粉丝经济在中国真正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彼时,中国敞开大门看世界,而也就是那个时候,才有了歌星影星等、以及“追星族”。中国粉丝经济最初的模型和西方基本没有区别。不仅如此凭借诸多优势,粉丝经济在中国发展迅疾,大有赶超世界之势。
看到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互联网先行者暗自攥紧了拳头。乔布斯在中国拥有难以计数的粉丝,他的成功给了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很多启示。IT业如小米等公司开始学习苹果的做做法并收获良好的成效。
时代发展到今天,互联网使“造星”变得简单容易,无数条红地毯铺就成名之路。同时,互联网还是探金石,今天的“金子”不再容易被湮没,它有太多的机会和途径散发灿烂的光辉。这也成为粉丝经济在今天繁荣的基础。如另一个罗胖子,罗振宇和他的团队在2012年年底创办了知识性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打的也是粉丝经济的牌。
2013年8月,《罗辑思维》公众平台已坐拥50万粉丝。当月,微信公众号推出微信会员收费制度,短短6个小时5500名会员被抢光,创收160万,开创了互联网的一个神话。无独有偶,歌手、音乐人、制作人、作家高晓松,在互联网时代多了一个身份,自媒体人。最近一年,脱口秀节目《晓说》在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发酵,高晓松也将粉丝经济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专栏作家吴晓波(微博)是财经圈里的名人,今天也顺势做了自媒体,作为浸淫该领域多年的资深观察家,吴作家深谙粉丝经济之道。吴晓波拿自己举例,以前给报社杂志写稿,一篇文章的价格是一定的,但在自媒体上,他假象了一种未来的可能:如果一篇文章传播广泛,足够为粉丝所喜,100万粉丝每人“打赏”一毛钱,都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这在传统媒体是无法想象的。值得欣喜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无法想象也许就会成为现实。
粉丝经济学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要善于“养粉丝”,要和粉丝互动。一言不合,粉丝就可能弃你而去。传统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要好好伺候;互联网经济时代,粉丝是收入之源,切记要把粉丝当爷爷一样伺候、当孩子一样养活。
粉丝是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意味着兴趣和潜在购买行为,而他们的取消关注则意味着需求的转移。只有经营、管理到位,粉丝效应才会逐渐扩大,经济效益也才能持续发生。反之,用户滑动一下手指,就能拒你的品牌于“千里之外”。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加倾向“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也让世界变成了Follow和转发的世界,自说自话只能让你和世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移动互联网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参与和体验才是移动互联的本质。
解码粉丝经济学
粉丝经济成为一个经济形态,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此之前,粉丝的追捧和拥戴最多使得名人本身变得更加有名,与“利”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李白、柳永、苏东坡甚至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等等,即便他们的诗书文章受世人追捧,但“洛阳纸贵”以后能多赚钱的也是那些卖纸的老板,名人本身很难从这方面获得直接的金钱收益。至于依靠诗书文章加官进爵则是另一套逻辑。
然而,这一切,随着商业社会的来临发生了根本改变。
商品经济具备席卷一切能力,它将一切物化,包括名气,才华和注意力。最初利用粉丝经济的代表行业是音乐明星,当时很多外国的唱片公司和摇滚歌星依靠广大粉丝的支持“财源广进”。再后来,全球进入信息社会,粉丝经济也一直紧随社会进步,进入新的阶段。不仅是歌星,随着商品交换手段的变迁和多样性,文化、体育、科学等各行各样的出众者都可以将这种民众的追逐和关注置换成真金白银。
美国网络文化观察家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到“1000铁杆粉丝”的理论,如果一个艺术家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那么他通过经营个人品牌获得的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从个人品牌到企业品牌,一代代偶像在大众传媒的生产线上不断推陈出新,从生理到心理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陈坤微信公众平台的付费会员制刚刚推出就引来足够多的目光,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粉丝经济也似乎有了新的可能。
在陈坤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付费成为陈坤微信平台的会员,而会员也被分为10元的月卡、50元的季卡、100元的半年卡和168元的年卡。成为陈坤微信公众平台的会员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会员等级享受特权,并有机会和陈坤互动。
根据测算,陈坤在微信平台上约有100万粉丝,只要其中10%的粉丝付费,就至少能获得1680万元。其实早在陈坤之前,自媒体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是微信付费会员制的最初尝试,他将会员费统一定为200元,仅半天就卖出5500个会员,最终收获了160万元的会员费。
《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6元月卡、15元季卡、30元半年卡和55元年卡,而成为南派三叔的会员可以阅读三叔的最新作品,包括独家短篇小说、小说连载以及漫画等;参与到会员讨论区可以与其他会员交流心得,并可以获得三叔亲自点评,并与三叔互动。
相似的例子,还有参选过好男儿、通过快男翻身、因娶了谢娜而上位的歌手张杰。在他贫困潦倒之际,更是一大群粉丝出钱、出力,支持他走过人生的低谷。陈楚生等人也有类似境遇。
也有走偏了的粉丝经济学。比如凤凰卫视的“美厨娘”、主播沈星,因闺房之事,闹爆娱乐版。坊间八卦称,涉事企业的老板恰好是其粉丝。当然,还有更玄乎其玄的传说。比如,有三线女星就读长江商学院,全班男生都成为了她的粉丝,而她通过这个畸形“粉丝经济学”得到了7辆跑车、9间豪宅。
更令人感到恐慌的是,“方兴未艾”的粉丝经济正在挑战传统商业模式,以王为 为例,他是个70后,已在商海打拼18年。“一流的酒鬼,二流的老板,三流的作家。”最近一场在郑州的讲座中,王为这样定位自己。他说,他还是围棋粉,热爱白酒,也是个车迷。
他要做最极客的产品、最低的价格,而这种差别,是由一种被王为概括为FFC的模式带来的。FFC即工厂(factory)、粉丝(fans)和消费者(customer)。FFC是相对于B2C和C2C而言的,但只在互联网上进行白酒销售,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
没有经销商,没有渠道,没有实体店铺,用粉丝的红利进行互联网病毒式传播。王为说,酣客公社从一开始就不与任何商业和商人打交道。
在王为看来,FFC中的第二个F—粉丝,本身就是消费者,同时还是消费者中的极客和意见代表。比如,酣客公社的粉丝不仅仅爱喝酒,对白酒有认识、有情感,同时白酒酿造价值观也是一致的。王为这样解释,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情感是有限的,但人的追求和情感是无限的,酣客公社的定位是“中年人的心灵家园”,目标客户是30岁~55岁的消费群体。“中年人一旦成为粉丝,他们的潜力、爆发力和原生动力一定更稳健。
而且,他认为,物质经济是以需求为动力的,而粉丝经济是以追求为动力的,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以“需求”为方向的传统商业模式要转变为以“追求”为方向。有追求,那么,从投资额度到产业深度都可以加大,能开发更多领域的消费需求。
而借助新型社交工具,原来强关系、强链接的社交文化,正在被弱关系、强链接所替代。“比如,你从淘宝上买东西,并不认识店主,却能买上万元的商品,同样的道理,酣客公社里大家互相只知道名号,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极强的亲切感。”王为说。
王为解释,人不可能孤岛化生存,总要依赖群体,在新型社交环境下,对新型社交也具有期待和想象,能从中挖掘更多社交红利。
结语
虽然粉丝的高度“忠诚”给名人们提供了一条“人气变现”的渠道,但在笔者看来,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最终给粉丝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才是重点、才是模式可持续的关键。以某手机品牌为例,从为“发烧而生”到“一块刚板的艺术之旅”,我们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奇迹故事已不在好讲”。
链接:
“李克强经济学”的起因与由来
从世界千年史看毛泽东的战略遗产
深度好文:只有心智不全的人才需要信仰!
长城,不只是防敌入侵,它还有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
扁鹊的医术、危机处理与品牌知名度!
那些关于公司高管的心灵鸡汤,正成为行业“砒霜”
一个神秘“教父”、5000疯狂“鸡血战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