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
等级:版主 |
积分:1786分 |
注册:2004-1-8 |
发表:515(345主题贴) |
登录:1042 |
|
|
热议:花高价读EMBA,上课罢课为哪般? |
——商学院EMBA学生罢课请走教授折射发展难题
(EDP: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 暨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
(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徐平回忆起那一幕,仍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教授在讲台上讲到正酣处,几位中年学生突然起身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其中的一位一边快步走上讲台,一边伸出手来,做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请”的动作,“您讲的内容我们无法接受,与其耽误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先请您离开教室吧。”教授呆呆地看了他几秒钟,神情复杂地走下了讲台。
他径直向大门走去,很快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商学院的EMBA学生罢课,正成为困扰商学院决策者的重大问题。
请走教授为哪般
“在没有上EMBA课程之前,就听说这家商学院的学生经常会将教授请下讲台,这次是眼见为实了。”徐平说,他没有料到这些身经百战,深谙人情世故的高管们会选择请走教授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教授或者课程安排的不满。
对于罢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去年年底,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商学院的刘晓斌就曾经上过一堂将罢未罢的课。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两位教授联手讲授一门课,德高望重的那一位似乎没有特别为课程进行备课,而另一位教授则讲授了非常精彩的内容。”出于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考虑,很多学生虽然深感不适,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耐。
就读于另一所商学院的王开倩和她的同学也最终选择了“谈判”来表达对课程安排的“不满”。“临时更换教授,更换课程内容,学校方面没有对我们进行详尽的告知,与此同时,教授方面讲授的内容也不尽如人意,暂且不提我们花费了大量金钱,更重要的是无法承受机会成本,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时间上耽搁不起。”作为谈判代表,王开倩认真地搜集了班上所有同学的意见,汇总成一段精炼的语言,与校方进行谈判。
结果当然是一种“平衡”,校方承诺为所有同学补上一节课,但对于已经被浪费的时间,校方只能以致歉作为解决方案。
“商学院里的罢课,现在并非新鲜事儿。”一位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说。
不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学生识别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教授、授课内容、同学的构成等等都提高了关注度。
“进入商学院,对于身为企业高管的EMBA学生来说,可能有这么几个主要目标。”上述资深观察人士称,其一是将知识系统化,其二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圈,其三是发掘好的教授帮助企业做咨询。
在知识系统化方面,商学院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且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同学圈方面,一方面商学院要在招生时严把招生关,在学生的资历、来源、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商学院要有意识地形成校友圈,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够纵深化。
在教授方面,商学院必须下决心寻找顶尖的教授,使得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授课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教授与学生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向学生所在的公司“输出咨询”。
上述几个目标,对于商学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果将商学院视为一家公司,学生视为消费者的话,如何能够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学院面临的真正挑战。
“我是创业者,自费读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积累人脉,两者中有一项不‘达标’,就等于浪费了机会成本。”王开倩并不避讳自己的不满。
目前国内一线商学院的学费大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40万元人民币,更有甚者,已经接近50万元人民币。
高额学费的来源,除了学生自付以外,也有很多是其所在公司支付,还有一部分是学生与所在公司共同支付。
有人形容中国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是“没有应收账款”的“生意”,一般而言,学生必须缴付所有费用后方能入学,对于校方而言,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
以每班30~40名(或许更多)学生来计算,每个班级缴纳的学费往往达到或者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早期,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即便是对配备的师资或者课程设置的内容有异议,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韬光养晦”的方式;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来自培训公司的高端培训或者商学院的高管培训项目后,加上自身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他们的识别能力大大增强。
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商家”(商学院)提供优质的“产品”(课程)。
商学院应对挑战
毋庸置疑,“罢课”背后,是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正面临着挑战。
由于政策限制,境外商学院不能在内地单独办学。境外商学院的EMBA项目曲线进入的方法大多是与中国内地商学院合作办学,一些较有实力的境外商学院还有机会与部委合作办学,此外,还有部分境外商学院大打“擦边球”在内地落地。
这些商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占有了一部分的EMBA生源。
在中国内地,商学院也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其中EMBA项目竞争最为激烈的无疑是第一阵营。其中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等。
内地商学院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学教育体系。在EMBA办学上,更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由于此前中国管理教育的缺失,高管急需提升管理水平,EMBA项目适应了这样的需求,中国的EMBA项目几乎是全球最大的。)
但对比欧美成熟商学院,中国商学院缺少师资、缺少研究,直接导致了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不尽如人意。
在商学院的EMBA项目的运营上,同质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性”。“尽管有商学院被认为是娱乐化倾向严重,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差异性’,有人乐于为此埋单,就说明其定位是成功的。”一位负责在中国开拓市场的境外商学院管理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在世界级一流教授的吸引和保留上,中国商学院往往缺乏竞争力。
而在生源上,此前被默认的“国企三分之一(包括部分政府官员)、民企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三分之一”的格局渐渐被打破,更多时候迫于招生压力,“先招来再说”的倾向明显。
“照此趋势,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接下去很难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称。
一方面,尽管境外商学院无法取得许可,但它们能够通过高管培训项目曲线进入中国。比如哈佛商学院就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学习中心,其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高管而言,如不考虑学位问题,高管培训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还冠之以‘哈佛’的名号,成为哈佛校友的吸引力确实不小。”上述观察人士称。
另一方面,压抑的不满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商学院办学的“口碑”,要知道,“校友推荐”在商学院EMBA招生过程中起到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何况对于不少公司而言,往往是最高决策者先“试读”,再向其身边的高层主管推荐。
以往的案例表明,有不少董事长、CEO级别的管理者本人就读一家商学院后,将自己的高管都送往了另一所商学院就读。这些决策者,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他们的选择就意味着对EMBA项目的认可或否定。
(文中被采访者均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