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
等级:版主 |
积分:1786分 |
注册:2004-1-8 |
发表:515(345主题贴) |
登录:1042 |
|
|
北大何不起诉纽约时报 |
来源:《东方早报》
北大与丘成桐教授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问题的争议,在媒体中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几位被北大聘任的海外教授纷纷出来为北大说话,认为丘成桐不该“打击一大片”。其中来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张有学格外激愤,他在海外网站发言:“从网上看到北大准备公布引进人才的数据,觉得该发言了。第一感觉是北大真的没出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以‘莫须有’的方式认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竟然引起网上如此多的讨论和北大准备公布数据,有点像麦卡锡时代的闹剧。北大怎会如此毫无大学风范?试想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和工资?”
读了张教授这样的言论,心里非常震惊。张教授现在在美国学术地位很高,应该知道美国大学的基本规矩。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并且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哈佛真会拿出张教授所谓的“风范”来置之不理吗?事实上,不要说这样重要的人物有这样严厉的指责,就是一个学生说学校有关人员对之有性骚扰行为,大学校长也常常要出来说话。最近麻省理工招聘一位助理教授,有人指责该校日裔诺贝尔奖得主对拿到这一工作的年轻女学者进行学术恫吓,致使对方放弃这份工作。此事从公布的材料上看,也许有道德问题,但没有人破坏法律,当事人更没有投诉。尽管如此,一个助理教授聘任的细节,已经在波士顿闹得满城风雨。麻省理工开始调查。甚至许多人说这是该校女校长上任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我真不知道张教授生活在哪个国家。人家对一个小小助理教授聘任过程中的公平与否,都会这样大动干戈,难道面对大部分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不合格的指责会无动于衷?如果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指责密西根大学聘用的人才是假的,密西根大学能够沉默无语吗?我们且放下丘教授的指责是否属实不说,如果北大对丘成桐这样严重的指责也可以置之不理,大学对社会的责任何在?张教授希望中国的大学办成什么样子?
其实,北大乃至张教授对丘成桐的回击,都避重就轻。丘成桐是个声誉卓著的数学家,不是调查记者。他的原话是引用《纽约时报》40%的数据,然后根据自己亲身的经验,觉得情况比《纽约时报》讲的还严重,有了“大部分是假的”之说。就算你可以对他的话置之不理,说这是一个书生的激愤之语,怎么能对《纽约时报》这么具体的数据不作回应?难道40%的比例还不够可怕?《纽约时报》有自己的声誉,如果说错了,可能有人会去起诉,要求赔偿,报纸知道这个规矩,不敢轻易冒险乱说。很奇怪,北大和张教授都绕开了《纽约时报》,抓住丘成桐不放。这未免有些顾左右而言他了。
分析张教授对丘成桐的批评,就能看出是驴唇不对马嘴。丘成桐从来没有说100%的引进人才是假的。张教授则急忙要对号入座,以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可他自己的经验,充其量不过说明那些真人才的情况。你自己不是假的,就能说明别人也不是假的吗?张教授本人没有介入北大的财务,没有官场上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独立调查,甚至他自己也听说过有些海外的特聘教授任课时间不够的事情。他哪里来的证据如此义正词严地驳斥丘成桐呢?
在我看来,张教授能给北大最好的建议,就是让北大起诉《纽约时报》,并进行索赔。这才是堂堂正正的大学“风范”。毕竟,北大是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而《纽约时报》又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媒体,其言论直接影响北大的国际信誉。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北大校友,有许多在北美教育界供职。北大的声誉也和我们个人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的母校真没有做错,怎么能对这样的诋毁而沉默?
丘成桐这次发难,至少有一个好处:连教育部也出来表态,说特聘教授教的课时不够要解聘。《新周刊》的采访也证明,确实有些引进人才有问题。甚至北大在事后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作了修改。至少,大学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在公众的监督下运作了,花纳税人的钱有所顾忌了。北大是个副部级单位,现在老百姓要起来监督这样的副部级单位,多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吧?丘成桐促成了这样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做出的一种贡献。
而张教授在此事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新闻之一时,仍然认为北大根本没有必要回应,觉得北大凭自己的牌子,就可以不对公众负责;大学仍然要像衙门一样,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跟着丘成桐指出的方向走,还是跟着张教授指出的方向走?这还是让中国高等学府自己选择吧。[薛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