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tv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1302分 |
注册:2004-8-21 |
发表:346(293主题贴) |
登录:209 |
|
|
培训投资风险 |
培训投资风险
——“毁约”引起的思考
冷却了一段时间的奖学金课题再度升温。11位奖学金得主意图毁约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舆情激昂。
毁约四不该
“毁约”这个字眼,端示于众,舆论界多对此举口诛笔伐,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毁约是一种背信弃义、不负责任、无视责任的“非道德”行为。二、图利必须先图名,奖学金名声的背后是一笔无形财产,名和利才是这些毁约者所追逐的东西。三、毁约间接地牺牲了他人全心全意为争取奖学金所付出的努力,构成了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伤害。四、毁约严重影响了奖学金的声誉,漠视和愚弄了为落实奖学金权益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
批判过后,引发思考。世上罪恶甚多,但公开承认自己是作恶者,并不多见;为什么这些毁约者,甘冒“众怒难犯”之险,大言不惭?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否对学生的行为价值起着主导或制约的作用?奖学金的评选工作还欠缺什么?为什么会挑选出这一批,还未学飞,就想先“飞”的“人才”?会不会造成一些企业对奖学金的投入不会再那么“大方”?
奖学金是项培训投资
这次事件所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这里,我们不妨抛开心中的那把古朴道德的“玉尺”,把奖学金当成是一种培训投资;凡投资就有风险,就从培训投资风险的角度找出一些问题的答案。
原则讲来,任何人无论以何种经济形式组织何种形式的教育,无论教育的对象是谁,都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人们对这个抽象的原则是易于认同的;可是若要具体回到现实,却又不能不把经济利益视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或最终目的来思考。
“人才”是企业利润最高的商品,又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奖学金的投入即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是高投入、高产出、也就是高风险的。
企业的培训投资中,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的目的之案例,绝不鲜见。企业花钱搞培训,当培训结束之后,培养的人反而离开,使投资落空;又或者,被投资培养者掌握不了培训的知识或技能,不能具体将培训投资转化成效益,到头来还是一项无效的培训投资。由此可见,培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奖学金作为一种培训投资,自然也不例外。
分散培训人才的风险
要做到培训投资风险少或无风险,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有分散风险、减少风险、避免风险、防范风险等。防患于未然,实乃上策,因此,减少风险或控制风险的最佳手段,莫过于防范风险,而实施道德教育与洞察为人品质问题就是消除和减少风险的最佳防范手段。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不能满足于对现有的想象的矫正和医治,亡羊补牢式的道德教育只能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因为,由于社会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对人的行为的刺激,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一些在昨日往往被人斥之为恶的道德观念,在今天已不再有恶的价值。
比如等价观念:你给我多少,我就给你多少,起码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不能少于我所给予你的。再如:自利观念,任何合约关系的基本前提是首先必须承认交换双方是各自持有利益的所有者,而且交换的出发点是自己获利。
莫怪笔者“泼冷水”,不讲责任和义务,不讲奉献,只讲权利,只讲索求的价值观,自然是要不得的;但理论归理论,理论往往和实践脱节,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和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人们追逐名利的热情并没有须臾稍减,至于什么义务、使命感、责任感也逐渐被软化。
道德义务阐述不够
种种经济政策的法规中,由于权利易于制度化和量化,往往对权利的规定较多,较具体;而义务和责任,虽是道德实现其规范作用的重要机制,但具体阐述的规定不够,也不易设定。这种倾向使被投资培养者有持无恐,助长了“跳槽”、“毁约”或没有按照企业要求的作业方向发挥作用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就必须强化学生对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使学生在面对这些新观念的冲击下,对其行为价值有所警觉。一味以倡导道德说教,或“火上浇油”式的恶言相向,只会自戕人才,社会更不会因此而得益。
在任何培训投资里,毁约行为是不能完全彻底消除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制止人才的竞争与外流。但是,可以将培训投资风险减低到尽可能少的程度。
再者,提高评选工作的科学性,例如进行学习调查以及在智商、心理种种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培训候选人的品德以及职业道德有分析,有评价,有充分的认识。
总之,培训投资风险问题十分复杂,毁约的产生更是多种因素所致。有社会原因、个人、心理、文化的原因,也有品性的原因。为此,广集群贤之脑,博采众家所长,培育和强化负责任和重义务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最低培训投资风险的保证。
《联合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