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级:论坛骑士(三级) |
积分:6924分 |
注册:2006-8-14 |
发表:2155(1199主题贴) |
登录:3654 |
|
|
在金融业的大趋势面前你要做一个另类!江南愤青陈宇谈投资 |
1、江南愤青谈IPO的两个能力
关于IPO,大概十年前我想过几个有意思的逻辑,现在回头看,我自己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不太愿意关注细节,更关注大的趋势性机会的很重要的原因。最初PE这个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其实没有完全充分竞争的,这种不充分竞争的领域里,比拼的一定不是精耕细作的专业能力,比的是跑马圈地的人,所有蓝海市场刚出现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压根不需要比拼专业性,差不多就行了。那时候的IPO,我们总结出来就是两个能力,这两个能力都是高中生就能做的事情,压根不需要斯坦福、哈佛的金融高材生来做,第一个能力就是全国寻找合适标的物的能力,这个还不简单,根据上市标准,全国范围内搜索合适的企业,然后忽悠他们去上市。第二个能力就是过会的能力,这个说白了无非也就是公关和勾兑的能力,这两个本质都不需要太强学历和专业的能力,跟现在很多企业发债,你们很多在座的都是投行,金融市场同业的人,你们问问自己有什么专业能力么,领导说发就发了,领导说不发就不发,我去市场看上看一些发债的报告,错误频发,数据混乱,黏贴复制一堆堆的问题,都能发出去,要什么专业性呢?
所以,在那个年代做PE,就是跟卖白菜萝卜一样的道理,人家十倍PE,你就喊十五倍PE就行了,价高者得,然后碰上创业板放开,一堆人赚取了一二级市场的套利,这种情况下,谁最野蛮,谁赚钱最多。一样,谁成本低,谁利润空间也高,为什么九鼎会被认为是PE工厂,因为他抓到了这个趋势性机会,当很多人还装逼要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每天装模作样挑项目的时候,人家清楚的知道,挑谁都一样,这个时候一定是跑马圈地的投资机构赚钱是最多的。所以很多人不爽九鼎,但是不得不承认,人家在这块业务上就是做得好,超过很多市场其他同类机构,没什么好不服气的,人家就是抓住了这种趋势机会发展起来,现在每次有人跟我说,九鼎怎么把一个很高大上的投行搞成一个跟拉皮条没什么区别的事的时候,我就会反问他们,难道投行的本质不就是拉皮条么。不就是全国范围内批量找到可以上市的企业,然后批量的推上市么,把个性化的一年做几单的高暴利行业直接拉成了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模式,从而让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么,也就是让一帮装逼的人在也无法装逼了,让大家不喜欢是有道理的,但是问题是现实的情况是九鼎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进来这么做的,中国人最牛逼的本事不就是把赚钱的行业几年搞成不赚钱么。市场永远是对的。
2、“江南愤青”谈之前的投资市场
我在13年参加过一次全球天使投资峰会,在峰会上,我说回头看中国十多年的天使投资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实很多牛逼的投资机构,真不是机构本身有多牛逼,而真的是时代给予了太多的机会。在06、07年的时候,整个中国只有百来家投资机构,天使阶段的投资机构就更少了,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即将爆发的数以万亿计算的新兴市场,那真是一个野花盛开的年代啊,任何一人身处那个年代,在投资的领域里,其实日子都不会过的特别差,业绩也不会差,这个跟后来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年代里,身处在移动互联网的人基本上也不会太差的逻辑是一样的,更形象点说,如同14年你只要站在股票里面,你哪怕就是傻逼,你也会业绩很好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那是个股神横行的时代。
所以06、07年你作为任何一个投资人,你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十家同样模式的企业找到你,让你去投它,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你投了谁谁就成了,而拿不到钱的企业,基本就死了。所以红杉曾经说过,我们投电商,跟阿里站在一起,投资团购跟美团站在一起,他想体现的是他选择的眼光很强,看人能力很准,虽然我从来不否认红杉真的很牛逼,但是反过来想个逻辑,真相可能不是因为谁牛逼,他才投谁,而是反过来他投了谁,谁就牛逼了。不牛逼也变得牛逼了,因为你去想非常简单的逻辑,在一个投资人很少的时代里,钱是稀缺品,很多企业拿不到红杉的资本,然后跟拿到红杉资金的企业同样竞争的时候,谁会胜出?想都不用想,拿不到钱的人,不用打自然就出局了,雷军曾经说过创业要烧不完的钱,很多时候竞争看上去是团队运营能力的竞争,其实在我眼里更重要其实是资本的竞争,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请到足够牛逼的团队和人来运营,自然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你有钱可以任性试错,而没钱就要步步走对,那得多难啊。
过去几年很多人问我怎么看一些企业,我基本上就说,压根不用看企业商业模式,也不用看创业团队,只要看爹是谁就行了,例如共享单车,那么多共享单车,我其实就只看摩拜,为什么啊,因为爹牛逼啊,好爹不容易让儿子死,找了好爹基本不用担心生存问题,问题再怎么大,都能找到办法给你吊着命死不掉,就这么回事。如果这么牛逼的爹都活不下去,那别人更活不下去。时代在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是本来有钱人就那么几个,现在有钱人不断增加,爹和爹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充分起来了,以前机构有钱,但是后来发现比机构更有钱的是很多企业资本,这些企业,亏钱压根无所谓,机构的生存难度在大幅度增加,他们再怎么有钱,也比不过机构有钱啊。金沙江投了OFO,机构有钱吧,但是有毛用,腾讯更有钱。其实红杉曾经还投资过一个企业叫摇摇招车,最后被谁搞死了?被腾讯投资的滴滴搞死了。曾经牛逼闪闪的爹,在更牛逼的爹面前其实也没什么用。这个也是为什么这几年资本大爆发以后,很多曾经很牛逼的机构曾经展现出来的光环在不断褪色的核心原因,因为资本不断增加,竞争充分,更牛逼的人也进来做投资了,专业投资机构的生存困境在出现,所有时代给予的红利在消失。
3、找融资,越来越不鼓励找专业机构,鼓励找产业资本。
这两年在投资上,我们其实不太鼓励我们投资的企业去找专业机构去融资了,更鼓励他们去找跟他创业方向上的竞争对手或者行业上下游去融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产业资本投资并不单纯看一个企业是否有未来的机会,而更多看战略上是否有协同性或者阶段性是否有战略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投资了你,你牛逼最好,哪怕你不牛逼也没事,只要死前对我有用就行,貌似雷军曾经说过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投资构建起壁垒,让别人不能轻易进来,也是很有价值的。甚至还有一些产业资本都没有战略协同效应也会进行投资。为什么,甚至会考虑对冲风险,我就见过好多产业资本投资一些看上去没有任何机会的公司,目的就是为了对冲风险,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很多人不断进来竞争,蚕食你原有的商业模式,这个时候跟他们打固然是要打,但是万一打不过怎么办呢?干脆刚开始就投资一点,然后该打就继续打,万一打不过,你还是他爹,最终还是你赢,所以现在很多大的产业资本,商业公司都设立了战略投资部,投资一些他们的对手或者上下游来巩固自己的优势,这种时候你哪怕再不靠谱,你都可能获得一些投资。但是专业投资机构不是,他们必须有长期价值才会下手,这个时候往往难度会很大,除非你真特别靠谱,否则很难拿到投资。
第二点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投资机构很多从业人员都是看上去很懂,其实啥也不懂,投资其实跟新闻记者很像,都属于广度很广,但是深度很难深下去的领域,这两年我见过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大学刚毕业一两年然后就是资深投资经理,三四年就是投资大咖,你跟他们聊些什么东西吧,大部分都属于不懂装懂瞎扯淡玩,压根不切实际,说白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你们想做的事情,也不可能真懂,所以最后往往都是一堆不靠谱的建议,然后否了你的项目还自带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但是产业资本不是啊,很多产业资本对自己的所在的行业是有很深的理解的,你只要稍微跟他们大概说下,应该就基本上能对得上话,这个就跟我们做投资,都会去找这个行业相关的人来问问的原因一样,大概的基本逻辑是很容易弄明白的,至于是否有商业价值,这个判断另说至少不容易被忽悠,也能同一频道对话。
第三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投资机构相对短视,因为他们的钱不是他们自己的,所以他们的成本是很高的。从投资角度来看,都力求稳妥,流程冗长,从接触到投资到资金到位,没有个大半年根本下不来,最后钱还没有搞定,你可能就被拖死了,这种情况要多不少,但是产业资本的钱都是自己的,他的策略更多是用小钱去博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流程相对简单,而且对你们的干预约束都会远远小于投资机构,你更能发挥你的创业优势,关键在一些长期价值的判断上,你更有余地发挥,而很多投资机构只关心今天投资了多少,明年能变现多少,迎合市场,逼迫你往往放弃长期机会,当然还有很多別的原因,我这里就不扯淡了。
4、“江南愤青”谈金融风控
在10年以后,11年以后,整个中国对金融的自由化是非常大的宽容程度,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出来,什么牛鬼蛇神全冒出来,政府又不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它不管的情况下,越野蛮的人赚的钱越多,没有规则的金融市场里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劣币驱逐良币,现金贷是个典型的案例。在这个领域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做风控的企业比做风控的企业更赚钱,而且更安全。核心原因就是因为绝大部分平台的借款客户是重叠的。
我们走访过很多借款客户,他们的心路历程几乎是一样的,都是从最初的低利率合规平台上借钱,利息大概18%左右,然后借着借着发现周转不过来,就开始到稍微利息高点的平台去借,利息大概36%、50%,慢慢又不断抬升到300%、600%,甚至更高。最后你会发现的结果就是同一帮人在不同的平台上借了钱,也就是所谓的共贷客户,而且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基本上一个人粘上现金贷基本上下不了车,除非最后崩盘,极少人能全身而退,这个是一开始就决定了死亡的游戏。所以问题就来了,光从技术这个角度上来看,好客户跟坏客户其实无法得到有效区别的,那么决定生死的就是利息和时间。
现实的悖论就来了,利息越高的企业反而能生存,最终拖累合规的低利息平台,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为什么利息高能生存,原因两个。
第一个因为你利息高,在同样出现损失的情况下,其实你就赚了不少钱。现在如果600%的话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个月两个月左右就能回本,如果36%的话意味着呢?意味着用三年才能回本,也就是说当合规的蚂蚁金服还没有回本的时候,高利贷平台已经回过两次甚至三次了,剩余的全是利润在玩。所以说他因为利润高所以导致出现风险的时候它能够少亏。
第二个是什么呢?人在死之前一定是想自救,而在自救的情况下,第一件事要干的是什么呢?一定是把高利息给还掉,你们有一天只要借过钱就可以完全明白这种心理,你所有想的事情,一定是想尽办法把高利贷款还掉,因为你不想死。所以你一定是先还高利贷,结果高利贷还完了全身而退,然后最后全死在了低利贷上。所以利息越低在这个行业里面死的越快。所以,风控什么时候才有用,风控必须是大家都是讲规则的时候是有用的,例如有一天国家规定利息不得高于36%的时候,才是比拼风控的时候,否则你再好的风控比不过人家高利贷啊,风控有毛用,在市场没有统一规则的时候,你跟人家去拼刺刀,那就是找死。
所以我曾经提过所谓的三段论,在第一个阶段的野蛮竞争阶段,你会发现好人是普遍性死亡的阶段,大量的好人会竞争不过坏人,因为坏人的竞争成本低,他们不讲原则,没有底线,从而带来的情况是很轻松的干掉好人,走入第二个阶段,所以这个世界普遍性来看,大部分坏人会比好人日子过的要好很多。但是依然会有极少部分好人跟坏人走入到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竞争,我们会发现好人的竞争优势不断增长,因为时间让这个阶段的好人得到了更多的信用、口碑、乃至人品上的优势,从而让他们在这个阶段的竞争中,逐步放大了优势,世界总归喜欢好人,回馈好人,所以我们会发现真正走到最后的人往往终归还是好人居多。
当然我们也还发现很有意思的逻辑就是好人和坏人也是很难区分的,所以最终也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大多数最终是好人的人,在一开始可能都是坏人,因为他们要跟坏人竞争,所以必须且只能变坏人,才能跟坏人博弈,进入第二阶段,然后在第二阶段,慢慢开始变好,从而进入第三阶段。许多好人不愿意变坏,所以在第一阶段出局,许多坏人不愿意漂白,所以在第二阶段出局。而那些随着市场不断调节自己底线的成功者都会清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个坏人,而什么时候做个好人,这种调节操控品格的能力其实已经很难用好坏来评价了,也就是只有这样的人或许才能在竞争中具备战略性优势吧。
金融市场其实很符合这个条例的,我们必须清晰知道,我们处在什么阶段,采取什么阶段的策略,风控更多一种工具,一种思维,他无法决定生死,往往取决于你所处的阶段所采取的策略。
人民大学“新三板金牌董秘实务操作”研修班
美帝政府动不动就倒闭,为什么世界还是它在领导?
许家印:不提升对钱认知的格局,你永远赚不到钱!
刘鹤达沃斯论坛演讲全文:阐述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
深度解析能源产业链变革与互联网售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