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 |
|
等级:版主 |
积分:1644分 |
注册:2005-7-28 |
发表:490(304主题贴) |
登录:543 |
|
|
没有信仰,就没有明天 |
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企业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
3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在北京科技大学北门一家饭馆的三楼,记者和赵晓博士探讨关于企业信仰的相关问题,本来想找一个包间,谈起话来更为方便,但饭馆的服务人员告诉我们包间早就被预定了,不过三楼人少,很方便交谈。
果不其然,三楼没一个顾客,找了一个靠窗子的位置,迅速地点完菜,便直奔主题,可没想到,没过多久,呼啦啦上来好多顾客,让我们的交流没办法再进行下去,只好改变策略,在吃饭上速战速决,换一个清净的地方再深聊,席间断断续续地做着关于企业信仰的话题探讨。
等我们要离开时,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邻座一个中年男子突然站了起来,对赵晓说:“你们刚才探讨的话题太及时了,中国企业已经到这步了,该考虑在文化上做文章了,尤其是你们所谈的企业信仰。”
交谈后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是北京城建集团的,这时才明白他为什么刚才不怎么吃饭,总是看我们,当时还以为对我们的谈话干扰了对方的用餐呢。
这位中年男子不过是众多企业人士中的一员,但越来越多的“他们”开始思索企业信仰的意义与作用。
企业到底需不需要信仰?
在《新智囊》对众多企业的采访中,关于企业信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信仰这个题目非常好,确实切中时弊,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企业信仰对企业经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赢利组织,企业信仰纯属奢谈,况且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根本顾及不到信仰这样虚无缥缈的事情。
这两种声音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困惑,但好在事实胜于雄辩,《新智囊》和中国管理传播网通过线上线下对500多名管理者进行了调查。
在问到企业是否需要信仰这个问题时,67.6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28.17%的被调查者承认企业信仰存在的合理性。
有53.5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存在信仰危机,30.99%的被调查者甚至认为危机非常严重。
对于“中国企业已经一步步从注重产品、注重服务、注重管理发展到注重文化,最后将发展到注重商业伦理,乃至注重企业信仰”这个说法,43.66%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26.7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认同。
针对目前有中国企业把一些宗教的理念和形式引入了企业管理的做法,40.66%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个案,没有推广价值”,33.99%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引进宗教的形式而已”。
在“像三株、德隆等中国企业的迅速兴衰是否同企业信仰存在联系”这个问题上,认为有联系和认为没有联系的被调查者人数大体相同。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5.61%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信仰的建立途径是企业文化。
企业信仰如何定义?
谈到如何定义“企业信仰”,就需要提到《公司精神》这本书,其实书名翻译成《企业宗教》更为恰当,这位来自丹麦的作者杰斯帕·昆德把公司精神描述为“公司信仰”,他认为这是公司经营中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宗教”(精神)一词源于拉丁语 religare,意思是将众多的事物以共同的方式阐释并最终结合在一起。只有当一个企业具备了坚实的精神基石之时,它才能够获得强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地位。一个公司光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随着企业的国际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往往取代了产品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品牌,成为消费者做出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企业精神已经比品牌精神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因为消费者所要信赖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产品。公司比产品本身更具体,传达的信息更多。没有公司精神,公司将难于存活。
昆德认为在大部分国际性大公司中,他们的资源利用还不到一半,也许没有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上这在中国的企业中尤其突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公司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与沟通。要建立公司精神,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司领袖,由他建立起公司的理念并使之得到传达。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为公司带来无穷的利益。因为公司的员工将会以为公司工作为荣,愿意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在此度过一辈子,或是整个职业生涯,从而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信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信仰呢?组织信仰与我们常识中的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呢?
北京泊心湾文化传播中心总经理钟殿舟通过对一些优秀组织的分析,并对照宗教信仰,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组织信仰的内涵。
在钟殿舟看来, 所谓组织信仰就是组织信任、信奉并坚持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传承组织文化、落实组织规范的内在动力。信仰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动词,就是说要使得组织成员信仰,塑造组织成员的信仰。信仰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使命、愿景、价值观等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信仰具有动态性,更强调它是否为组织成员所认同、服从和内化,也就是说是否为他们所信仰,只要是,那不论是使命、愿景还是价值观等,都可以是组织信仰。
企业信仰成就了什么?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组织信仰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由来已久。人们为何对它如此着迷,原因非常简单,每个人与每个企业都处在价值二元化的社会体系中,除了追求物质以外,还必须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信仰正是推动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的源泉。
IBM管理大师小托马斯·沃森说:“我们可以详细认真地思索一下影响一个企业进步或退步的各种原因,技术、偏好的变化、时尚的变化……它们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没有人能够反驳它们的重要性。但是我怀疑它们本身是否真能起决定性作用……分析任何一家存在了多年的大企业,我相信你都会发现它的适应性不是归功于组织形式或管理技巧,而是归功于我们称之为信仰的力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对员工的巨大凝聚力。”
1985年版的《美国最适合就业的100家大公司》一书描述IBM公司“把自己的信念像教会一样制度化……结果形成了一家充满虔诚信徒的公司……有人把加入IBM比做参加教团或从军……如果你了解海军陆战队你就会了解IBM……你必须乐于放弃部分自己的个人意识,以便生存下去。”
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也曾断言:真正激励人们百分百投入的动力,不是金钱等组织提供的外部条件,使人们忘记痛苦不断前行的,是其内在的组织信仰。
韦尔奇有句名言,管理得越少,管理得就越好——用的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曾经要求每位员工随身携带GE价值观卡片。在多年的时间里,这位首席执行官谈论价值观比谈论绩效还要多,他认为GE价值观是企业的基本信仰,与公司的成功密不可分。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断言:“在任何一个国家,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当大家在信誓旦旦地要将企业办成“百年老店”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基本事实:世界上存在历史超过500年的组织只有两种:教会和学校。而这两种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深入人心的信仰,都有深入行为的传统。所以,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需要找到可持续的内在动力,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没有信仰的企业,看不出能够走多远。
中国企业的信仰之旅
“中国制造”之商业伦理元素的淡薄这些年再一次被提到桌面上来。许多海外企业谈起“中国制造”,脑海是闪现的便是信用缺失严重、造假账、偷逃税款、不尊重知识产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印象。与此同时,商业伦理的缺乏使得中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民工荒”到最近在国内引发链锁式风波的富士康血汗工厂事件,中国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
中国民营企业家不缺乏雄心壮志、敢打敢拼、机灵、凶狠风格的人,而缺少的是严谨踏实、稳健细致的工作态度,耐得住寂寞,坚持、坚强、坚韧的精神。缺失信仰的人,耐心不足,忍耐不够,他把人生当作一次豪赌,当作一次百米赛跑。其实,做企业和做人一样,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
中国民营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企业家的精神世界;在民营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和进口先进设备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价值观。
企业归根结底是赢利性的组织,但企业存在必然要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生存信仰。不知道为什么而存在,就会陷入到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圈子中去,员工感到没有希望,组织没有生机。企业没有自己的生存信仰,就容易在前进的过程中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支考察队深入非洲森林考察,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向导。一连三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按计划行进,可是第四天早上,土著人们都在休息不走了。土著人的头领解释道,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们是不是也能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企业的信仰和灵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