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别: |
|
|
|
广告:120元/月/条 |
|
|
 |
|
 |
当前类别 >
管理培训文库> 培训/咨询行业观察 |
|
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
|
培训/咨询行业观察: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培训/咨询行业观察: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培训/咨询行业观察: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培训/咨询行业观察: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
|
|
|
青年培训师—今天你夭折了吗?
我并非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原本黑的东西永远是黑的,我不能因为乐观就把它说成是白的。中国培训界的现状,我得说——“黑得没边”;也许有人会侥幸地想“黑夜过去便是黎明”,但我真的怀疑中国培训界的未来发展是否真的能符合这一规律?
我第一次可以算做是培训的经历发生在02年9月的一天,经人介绍给一个私企做一小型的培训。这家公司是做“李锦记”保健品推销的(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一帮类似“安利”那样的直销分子,崇尚给别人洗脑以及被别人洗脑),那天的培训内容自然离不开“销售”、“心态”、“人际关系 ”这样的“炒剩饭”一样的无聊主题。
参训人一共十几个,大都是中老年人。那时的我虽然不懂现在这么多的培训技巧,也不知道这么多的是是非非,但至少懂得培训前要做些准备,没有盲目地就上去讲。这一点,也是我后来一直有动力做下去的原因,因为我认为自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真劲,这是作为一个职业培训师最起码的要求,我相信没人反驳我(“培训混混”们除外)。那次培训所准备的内容还算受欢迎,至少后来有人评价“李老师今天还是有不少新东西分享给我们的”,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能说那些听课的人太孤陋寡闻,什么都听着新鲜而已。另外的一个场面,就有点于老师文中情境的味道了——
我在讲有关“心态”的内容时,打算举一个保险方面的营销案例,不想刚吐出“我这里分享一个保险销售的例子给大家”,底下一位听课的大妈——也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立刻打断:“不行,就举李锦记的例子,保险听不懂,要拉近与大家的距离”,简直比于老师文中的“递条子”还直接。那时我的反应还好,没感到很紧张,马上把例子中销售的物品从“保险”换为“保健品”,一切得以顺利进行。当时,也的确感到有些不高兴,毕竟我那时是主讲人,就算我的年龄真的年轻得很,就算例子不太合适,但还应对人有起码的尊重吧!
那家公司,后来我再也没去过。
从此之后,还发生了许多有关培训的故事。当经历一切之后,感觉自己的心脏的确应该坚强,也的确变得坚强起来了,但却悲哀地发现——路已夭折。或许未来中国培训界将是一片光明,但它只会照亮一条夭折的路和一些有着坚强心脏的年轻培训师在这条路上坚持着什么、期待着什么、并叹息着什么——小伙子,今儿你夭折了吗?
背景、资历、一个机会、认同感,这些令我又恨又爱呀!
现在,作为自由培训师的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马路边上一个小门脸——小得几乎让人忽略!有时自己也觉得很可笑——谁会让一个不起眼的无名小卒来帮他们完成“提升公司员工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公司获得更大发展而努力”这一高端目标,这就好比从街边小作坊中找个伙计来建造新世贸大楼一样荒唐可笑!
背景雄厚能说明什么?能说明这个人的经历丰富,我信这个、我服这个!现在的公司做培训,找讲师为的就是学习他的经历以及从其中提炼的感悟,不再是仅仅学点哪都能找到的理论了。这的确是应该提倡的,作为青年培训师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我很不能容忍的是有人总拿这个来教育我们,还美其名曰是“为我好”。青年培训师所讲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不能一概总结为“经验少”而拒之门外,这不仅会伤害青年培训师的热情,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相逢即是缘,价值是双方共同挖掘的,如果仅仅凭业界大标准就草草判断,那真的可悲得很。我们懂得自知之明的道理,不用教育个没完没了!
“经历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从有限的经历中总结了多少”,这是我常和自己说的一句话,也把它和一些人分享过,但结果挺可笑的——一类是不信、一类是不懂。前者大都是所谓的“资深人士”,后者大都是在校的学生。前者是业界错位标准的捍卫者,后者是好奇而又一窍不通的小朋友。哈哈,可笑!
目前培训界错位的标准是青年培训师成长之路夭折的一大祸根!
对背景的盲目与苛刻的要求,使许多培训混混凭借着浑浊不清、臭鱼烂虾一大堆的“背景”一步登天。背景过关,其他诸如培训技巧、职业道德、态度等全都可忽略不计,因而态度不端正、漫天要价、内容华而不实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钱归一个人赚了,埋怨、质疑等负面影响却波及整个培训界。过去我们曾在学校开课,要求在校园内张贴海报,而校方竟然要我们的营业执照原件;等对方看过之后,吐出一句“现在*培训骗钱的人太多了,不得不防。行了,你们贴去吧!”那种鄙夷不屑的眼光、苛刻无理的口气,我永远不会忘!
对背景的盲目与苛刻的要求,使培训的受众偏离了正确的选择观念和学习观念。这点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学生听课,先看讲课的职称:某某部长、某某经理、某某总监、某某师、某某教授,一大堆的后缀,越多越好!根本不关心内容是否是自己最需要的,以及对方是否真的能有自己值得学的精华;另一方面,学生只认“实战”,不讲“理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被“理论”害苦了,认为“理论”只是考试的素材,他们真的很想学到一些“实战”点的内容,以便为走向职场做点准备。这种落后的思想为许多培训混混所利用,在海报上大叫“最实战、最前沿”、“与现实零接触的体验”,学生能不上当吗!他们能不肥吗?
说到肥,似乎与另一种观点相悖——那就是做学生的培训不赚钱。的确,学生抠得很,但这仅限于对无形产品的投资。有形的玩意,小到一个女孩用的胸针,大到一辆汽车,掏钱时眼都不眨一下,反正买了能显摆、能摆酷、能炫耀;至于投个资学点对自己就业有用的东西——对不起,手头紧张!其实是真的没钱吗?非也。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对于无形价值的投资在短期内难以“变现”、看不见摸不着,一下子看不到很实际的进步;其实更深的原因是学生不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让这些无形收获“变现”——例如汽车不管是你是我,只要会开,买了马上就能使用,都是坐在左侧、手握方向盘、踩离合、挂档、给油等一系列动作,没什么大的区别;但如果是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收获所在,就各有不同了——有的人只是听过了就忘,这样就没什么收获;而有的人就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独立思考,继而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或行为方式,使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样的话他的学习就是有收获的。这样比较,投资于一项无形事物的价值所在是需要具体分析的,而学生恰恰完成不好这一步,总幻想一切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到来。自己感觉虚而不实的东西就一概不要。其实学生心理有时也相当矛盾,我经常遇到学生对于我们的培训内容颇为感兴趣,的确觉得自己很需要,但说了一大通,最后还是笑嘻嘻的问你“能免费吗?”如果出于友情我不会含糊,但现实对所有人都很残酷,我们只能面对、适应。学生们哪,别沉醉于免费午餐之中了,现实一点吧,不然你迟早会被淘汰。
只有当用错位的标准衡量后得以通过的培训课程,学生才会稍稍“大方”一点,将希望寄托于培训师那“精彩”的内容。然而,现实并非那么乐观,有时是遇到了培训混混,根本没有内容,捞到钱就走;但更多的还是,学生自己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去运用,再好的内容也只是积累,不去裂变。积累是不会产生任何增值的,但学生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总是错误地把它归结为外界的原因。这种不端正的心态,更加助长了判断标准的错误性,学生的认识将愈加偏激、愈加苛刻。
缺乏准确而理性的判断标准;投资观念不强、不正;且心态浮躁,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现状。
对背景的盲目和苛刻的要求,使许多青年培训师的努力方向错位。有时,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吸引别人,会有意夸大自己的背景和资历,尽管心里不愿这样做。不切实际的夸大,一方面让自己心理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会让周围人提出质疑,一旦所说与所做出现不能接受的误差的时候,我们的结果就好比自己挖坑埋自己一样。但如果实事求是的描述自己的背景,又有几个地方能真正理性、客观地予以接待呢?我们两头儿都是绝路呀!
“捅软刀子”是现在许多过来人经常干的事。也就是面对青年人时,总是夸个不停,一会“你很专业”、一会“你很上进”,一会又“你的课程内容很新、很有特色”,总之,好听的一大堆!但就是不提供任何机会、要么没下文、反复搪塞、狡辩!大叔大爷们,累不累呀!要我说,您们要是看不上我们年轻人这点雕虫小技、认为我们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强了您的生意、地盘——就干脆直说!扯一大堆没用的淡,非要扯出一个“鼓励下一代”的做作姿态——最假!我不得不说,个别我过去很是尊敬的业界人士,就是因为“太假”而让我感觉很虚伪。当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被人吹捧的时候,我只会想到他们那假惺惺的样子。
我不否认在合理限度内对培训师个人的崇拜,但这种个人崇拜对于青年培训师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前些天我准备在天津启动一个有关培训师训练和大学生成功励志专题的培训项目,但最近决定暂时终止。原因是天津承办我这一项目的公司副总经理在当地有不小的名气,我的课程及相关工作的宣传都是凭借着他的个人魅力而得以开展的。他个人的光环笼罩在这一项目之上,许多人都希望他的出现、希望他能讲些什么,这种光环下,我不太可能有发展,尽管我的内容毫不逊色,但一切不受我控制。当知道这一情况后,我选择立即终止。
青年培训师没有机会讲课,自然没有经验积累,甚至连一些最起码的授课资料都没有机会积累。于老师教导我们不要“试讲”,但对于一穷二白的青年培训师来说,“给你20分钟,自己选定一个主题做一试讲”这样的要求实在是一个“鸡肋”,要不得、扔不得呀!不要是因为它不符合培训师的行规、不扔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机会呀!有一个太不容易了!面临这种两难境地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这里也就不再详述了,反正有道理、也没道理,谁让这已经是一条夭折的路呢!
背景、资历、认同感等等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反映出一种“感觉观”——即选培训师要凭“感觉”。青年培训师的感觉自然不行,这点我也深有体会——学校的老师、过去的合作伙伴、结识的业界人士,甚至是搞培训的同龄人,都会对我有感觉,且结果都是一个字——嫩!当背景雄厚时、当资历老到时、当机会丰满时、当认同感彪升时,我看谁还说我嫩!!!那时的感觉一定很爽,只不过会在刹那间醒悟——哎!我已不再年轻了!哈哈,我老了!
培训师是一个越老越香的职业,或许我从20岁就开始做这一行,根本就是种违背规律的做法。
或许我们仍就十分坚强
但——
路已真的夭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