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别: |
|
|
|
广告:120元/月/条 |
|
|
|
|
|
当前类别 >
管理培训文库> 企业管理 |
|
民营企业家为何纷纷卖家业
|
企业管理:民营企业家为何纷纷卖家业,企业管理:民营企业家为何纷纷卖家业,企业管理:民营企业家为何纷纷卖家业,企业管理:民营企业家为何纷纷卖家业,
|
|
|
1、从凯雷收购徐工案:中国的大反常与大风险
徐工的被收购绝对不是一个新发生的事情,这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这种欢迎外资,压抑自己最民族企业带来的一个后果。
所谓最民族的企业就是民营的私有企业。因为现在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做的盘子这么大,中国政府由于在民营化方面更加开放,所以允许外资企业收购整个公司了,惟一的区别就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认识,这种行为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直在发生的事情。
2、五星电器为什么情愿交出控制权?
最近,美国的电器连锁商百思买控股了中国民营公司五星电器51%的股权。这在中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一个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成长得很好,在这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9%~10%的时候,愿意把自己超过51%的股权卖给外资企业,在其他国家我们是根本看不到的,这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任何一个企业家不管是从经济目的出发,还是从个人野心出发,都是不愿把控制权交出去的。
百思买在全世界是最大的电器连锁商,但是它成立的时间却并不很长,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很小的企业,你能想象在百思买成长很快的时候,美国经济发展很快的时候,创业者愿意把自己的股权出让给一个日本企业、一个德国企业吗?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个事情恰恰在中国发生了。
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宏观看来,一切指标非常好,微观上企业家却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信心,要套现,所以这种现象一定要说到本质上,就是实际上企业家是没有信心的,他认为在此时此刻拿到的收益要比将来拿到的收益大。
3、民营企业需要外资企业“正名”?
在1998年左右的几年间,大批集体和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为了民营公司,这种企业发展的模型是非常畸形的,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愿意管理一个非正常运转的公司。反而,这个时候外资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家,为了给自己的企业正名,往往是希望把自己的公司转成一个外资企业。
国外战略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也就是用这种语言跟中国的企业家讲的,变成我给你投资,不仅仅带来钱、也给你正了名、法律上的正名。
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外资政策,而在于内资政策,这是限制有效的内资企业还是鼓励它发展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全在于民营企业家对将来的收益能够获得保障是否有信心,如果他没有的话,五星电器这些企业的行为是非常合理的。
4、跨国公司的并购企图
事实上,品牌收购在1990年代是一直存在的,像孔雀电视,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的时候在中国还算新鲜,后来这个品牌都没有了,到哪儿去了呢?都到飞利浦那里去了,它给消灭掉了。
跨国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或者收购你的企业,或者收购你的资产,再加上收购你的品牌,一般最终的目的是要消灭你这个品牌。这恰恰不是“绿地外资”,不是双方共同创造一个新的品牌或者是新的产品,所以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肯定是这个样子的。凯雷的收购和1990年代大大小小的,什么飞利浦在中国投资等等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只不过现在好像觉得外资开始收购了。
5、政府不愿给民营企业担保 爱给国企、外资担保
我们的银行不向民营企业贷款,而是因为这些企业偷税漏税,他们做的账不清楚。实际上,考虑到违规成本,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愿意正常发展,他也不愿意偷税漏税。况且,民营的中小企业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信息不完备,怎么监督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为什么人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恰恰在中国却解决不了?而且,在中国一碰到这些问题就觉得这些私营企业家不规范等等。
解决他们做假账、偷税漏税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我相信所谓做假账,如果让一个民营的银行家去对待这个事情,他总会想到办法的。
相比较来讲,美国政府算是对市场干涉很少的,但恰恰在小企业贷款上,政府往往是出面进行一定的担保。中国正好做相反的事情,那些最不需要担保的国有大企业,总是要给它担保。而那些处于创业期间的小企业,最需要担保,反而我们不给它担保。
6、扩大就业应作为考察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
在西部和东北某些地方,每一个县或者市里都有专门一批招商引资的人活跃在沿海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他们很多以政府担保的形式给外资以土地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很多争议。这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考察的因素的结果。
那为什么不把就业作为考察地方政府的指标呢?只要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官员肯定要支持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就业的效率和外资企业就业的效率是不可比的,给民营企业一块钱,它的就业效率要高于外资企业大概3倍、4倍、5倍。
我们国家十几年大规模引进外资,给它们免费土地,给它们三减两免,给这个给那个,总共创造的就业机会,到现在为止1000万,可能还不到。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1.8亿的就业数量,拿那么少的资源创造了这么多的就业机会。
卖给跨国资本,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另外一条道路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在卖掉企业?大凡有志向的企业家,谁都想把自己创办的企业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强、做成百年企业,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把自己一手做起来的企业卖掉呢?
原统一总经理李嘉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基础油供应),无法支撑下去。这几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地产、能源、重化工等行业,在那些产业整合正如火如荼的行业,一波接一波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使任何误判形势、轻视问题严重性的企业吃足苦头,一心想整合别人的整合者,一个个倒下。建立在原来宽松环境基础上的竞争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致命打击,不少企业已经撑不下去了,即便苦撑下去,也几乎看不到隧道尽头处的光亮。在这种情况下,尽快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拿出现金来”支撑住企业运作的“大佬”,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
卖掉企业,卖给跨国资本/公司,应该是企业家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我们用不着替那些企业甚至是为整个民族经济担忧。如果要反思什么,倒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本土社会尤其是本土资本市场无法给本土企业及时、足够、持续的价值承认。
悲观看,的确是海外资本“收割”中国企业;但乐观看,卖给跨国资本,也许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成长为全球大企业的另外一条道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