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别: |
|
|
|
广告:120元/月/条 |
|
|
|
|
|
当前类别 >
管理培训文库> 企业培训探讨 |
|
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
|
企业培训探讨: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企业培训探讨: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企业培训探讨: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企业培训探讨: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
|
|
|
EDP--商学院与企业的桥梁
目录:
1、一流的商学院需要EDP
2、中欧:延续国际化传统
3、清华经管:与企业界保持联系
4、北大国际MBA:立足本土研究的国际化
5、北大光华:与企业结成战略知识联盟
6、长江商学院:扎根新兴市场研究
7、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不仅仅是培训
8、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寻找细分市场
9、香港科大:做研究型院校
1、一流的商学院需要EDP
作者:漏丹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EDP都被看作是商学院的“黄油和面包”。许多人认为商学院是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才开设EDP项目。当然,利润是一方面的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采访的各家商学院,EDP在收入方面都位居第二,EMBA第一,MBA第三。
除了利润之外,商学院更重要的是把EDP看成与企业联系的纽带。EDP也是商学院的“精神食粮”。哈佛商学院拥有全球最好的EDP教育,2000年,当哈佛前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到中国时,他就指出,商学院一定要有EDP,EDP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通过EDP,商学院才能敏锐地捕捉商界的最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研究。而在EMBA和MBA中,商学院只能与单个学员进行沟通。
商学院和企业是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商学院提供最新案例,而商学院为企业提供超乎操作层面的、成体系的高层培训。EDP不颁发学位,课程设置也不受限制。它是商学院中最面向市场的项目,也面临更多外部机构的竞争,比如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公司自设的培训项目。商学院的最大优势在于学术沉淀和科研力量。但对企业来说,商学院能够提供高瞻远瞩的视野,而并非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培训。
2、中欧:延续国际化传统
作者:胡怡琳
“做应用型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国际企业走近中国做准备,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立的初衷,也是中欧EDP项目的发展方向。”中欧EDP项目主任刘湧洁说。中欧是中国EDP市场的先驱,它的EDP项目开始于1994年,和国际上知名院校的EDP一样,分别开设公开课和公司内训。
“EDP项目刚刚设立,参加的学员是200-300人,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放大,现在中欧EDP每年可以培训8000人,培训量和世界著名商学院相比,已经可以进入前七、八名。”作为中欧EDP项目的元老,刘湧洁已经在中欧工作十年,他说:“这个市场的发展比我当时预计得更快,竞争也开始加剧。”
统计数据显示,中欧的客户中40%的比例是非首次参加培训的企业。非首次参加培训的判断标准是同一家公司连续三年都有人来参加课程。
中欧目前的公开课和内训课程收入比例是六比四。“按照国际经验来说,除了哈佛商学院是一个特例——哈佛的公开课收入要占据80%,其他国际上的主流商学院EDP都是以内训为主的。”刘湧洁表示,“而中欧希望两方面都可以兼顾,我们既要向哈佛的公开课学习,侧重应用型为主导的公开课程,也要兼顾内训的发展。我们的内训团队培训咨询力量也非常强大,他们都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咨询式的解决方案。”
中欧的EDP项目课程开发均是围绕大公司的培训需求、人才培养战略甚至是企业战略来进行的。中欧特别强调同市场代表和课程设计开发人员以及教授团队的沟通。客户代表定期向企业了解他们实际面对的问题,同时及时将各种市场动态信息反馈给课程设计者以及授课教授。“和套餐式的EMBA有所区别的是,EDP更侧重实战性和工具应用,所以两种教育的目的不一样,客户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如果第二年讲的和前一年一样,客户就会流失,班规模就会缩小。EDP项目应该是高度商业化,并且最具有市场性、创新性的项目。”
“尽管现在我们每年大概有六十位访问、核心、长期教授,但在EDP项目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师资仍然是竞争的关键,现在缺口仍然很大。”刘说,“我们还是会继续从全球范围内找教授,但并非追求最贵的教授,中欧EDP筛选教授的标准除了名校的博士外,还必须要根据中欧的需求去讲课,能做教学,能做应用研究,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中国,对中国感兴趣,要贴近现实的商业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有企业经验或者能做咨询则更好。”
在以市场为导向和严格的师资筛选基础上,中欧极强的课程更新能力体系也获得了企业和经理人们的认可。2006年,中欧EDP推出了13门新课,成为EDP项目创立以来新课程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之前通常每年推5-6门新课,这些课程都会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2005年新推出的CFO课程,今年推出的家族企业管理课程。”刘表示,“十多年的EDP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该是到大规模创新的时候了。由于中欧在海内外的良好声誉,今年国际上的商学院和中欧EDP合作的项目也开始越来越多。中欧-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合作管理文凭课程、中欧-哥伦比亚商学院合作高级市场营销管理课程,以及和INSEAD联手赢得IBM企业内训招标等,中欧在缩短与国际商学院EDP项目的距离,也已经获得了国际EDP行业的认可。这也是目前国内清华经管学院和中欧EDP以及哈佛商学院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欧EDP目前仍然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长,内训课程计划已经排至2007年。
“未来EDP的市场将会越来越细分,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所倡导的国际化标准也是对EDP项目运作的要求,课程运作体系国际化,教授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能否参与国际竞争,这都将是中欧EDP继续成长的方向。”刘湧洁说。
3、清华经管:与企业界保持联系
作者:漏丹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一直在管理教育方面走在前沿。在学位教育方面,1996年清华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合作的IMBA项目,成为中国MBA教育的经典和标杆;在非学位教育的EDP方面,2000年,清华开始与哈佛商学院合办高层管理研修项目,首开中国EDP教育国际合作之先河。
在采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薛镭时,他提到哈佛项目的一个细节。哈佛商学院当时的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来到清华园,并作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商学院一定要有EDP,EDP必不可少。当时中国社会对“大学搞培训”的普遍看法是:学校为了挣钱,不务正业。但是克拉克院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EDP,可以使商学院与企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这对商学院的学科建设有好处。因此,建一流的商学院,一定要有一流的 EDP。
“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是通过EDP来完成的。在这点上,MBA和EMBA都不如EDP。管理问题来自于企业,教授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企业是问题的来源,也是问题解决方法的检验地。”薛镭说。
2000年之后,哈佛对EDP的观点开始影响到国内各家商学院。“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不做EDP也是不务正业。”薛镭说。
请介绍一下清华EDP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1年到1991年,属于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
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清华意识到了当时国家对这方面的需求,在1979年成立了一个新的系,叫做“经济工程管理系”。1980年,当时国家非常需要懂得经济管理的干部,我们受国家的委托,开办了管理干部研究生班,但不颁发学位。这就是清华EDP的缘起。当时国家对管理干部班也有拨款,是专款专用,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
第二阶段是1991年到2000年,管理培训开始走向市场化。
1991年清华成为第一批被教育部批准办MBA的学校。这是我们现在工商管理的一个起点。在这个阶段,我们办了工商班。虽然是与地方政府、国有单位直接联系,但这不是计划性质的。后来,我们也逐步向社会开放,各种所有制成分的人都可以进来。
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的第一任院长朱镕基教授从建院起就明确指出要走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所以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学院一直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合作培训师资。1990年开始与斯隆商学院合作师资培训,到1990年代末已经培养出很多优秀教授。
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这是EDP成为战略重点的阶段。
2000年我们从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我们与哈佛合作高级经理人项目;二是成立了EDP中心,有了正式的架构和专门人员。
高级经理人项目第一期招了多少人?学费如何?
第一期有200多人报名,录取了80人。5天的课程学费是2万多。哈佛商学院的学费是6000美元。后来第一期的差额就由学院顾问委员会来支持。
除了合作办学之外,这个项目还有个其他的合作。首先是老师的交流,当时派了30多位老师及职员去哈佛听课、学习。其次,我们与哈佛合作,进行中国企业案例的开发和研究。第三,凡校园内的项目可以无偿使用哈佛的案例,每年给哈佛一笔固定的费用。我们自己也成立了中国管理案例库,至今投入了1000万人民币。
清华EDP现在每年有多少名学生?
现在是将近3000人。以前高峰的时候达到每年5000人。如有特别项目,学员就会比较多,比如有一年给证监会的独立董事进行培训,这一个项目就有2000人。
4、北大国际MBA:立足本土研究的国际化
作者:漏丹 张多航
“北大国际MBA(BiMBA)是一个有个性的项目。”BiMBA 培训及与企业合作事务部主任张销民说,它好比是一个“合资公司”,而且,这个合资公司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下子和国际上的30多所商学院结成的联盟进行合资,开创了中国商业教育的独特模式。
BiMBA的EDP项目也用实践证明,立足本土研究,同样可以走上国际化道路。例如,今年宝马全球28位总监级以上的高管到BiMBA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它的EDP项目也突破了单纯的培训层面。今年8月开设的东盟企业家研习项目将不仅帮助上百名华商了解中国市场,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动。
张销民认为,在整个EDP市场中,商学院只占了一角,是一个流派。因而商学院要认清自己的研究优势,为企业提供长期价值。商学院之间,也不是竞争关系,而应该是合作关系。
EDP对商学院来说,是与商业世界和企业沟通的最直接通道。这对商学院的学术研究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EDP的创新,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医疗行业的项目非常好地表明了这一点。在医院院长们的强烈要求下,杨壮教授走进医院去实地研究医院的人力资源问题,已经研究了两年。这项研究得到了医院的全面配合,我们得到了第一手的数千份调查问卷。李玲教授也进行了许多医疗机构的研究。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支持。
BiMBA 的EDP的增长速度如何?现在每年培训人次在多少?与MBA、EMBA相比,EDP在BiMBA占怎样的位置?
EDP的增长速度很高,最高时达到80%,一般的也在40%到50%左右。每年接受培训的人次达到4000—5000。
BiMBA的 EDP起步晚,现在仍然是学位教育占主线。但是,EDP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希望逐渐把EDP成长到在内部与学位教育平衡,三足鼎立。
我们现在正在这样努力。8月底BiMBA有一个东盟企业家研习项目。4月份,林毅夫教授到马来西亚为华商做了一个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讲座,当时东盟的上百名华商希望能够潜心来看中国市场。这个项目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培训,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发展。这个项目为期8天,内容涉及中国市场和行业特点,这比华商自己到中国市场考察有效得多。
您个人对中国EDP市场有怎样的看法?
我研究了五年。EDP在中国发展势头很好,企业的需求是最大的推动力。
但是也有担忧。企业的高需求是把双刃剑,由于高需求,市场上会出现很多捞浮财的培训,这会引起EDP的大起大落。教育这种产品,只有亲身体验后才知道好坏。各种机构进来,鱼龙混杂,很多机构教学力量薄弱,大打价格战。企业会对EDP感到失望,这对行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一个市场要有好的竞争者,而劣质的竞争者会毁掉整个市场。急功近利,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不会有好处。EDP的主要客户——企业,也会逐渐成熟。
外面的培训机构总是炒出一些概念,结果使得企业不稀罕名牌教授,宁可要“某某管理”课程。但是商学院不应气馁,因为那些概念学术价值不高,不会长久。学术研究不是脱离实际,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
在大混乱市场,商学院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价值,坚持自己的价值。
5、北大光华:与企业结成战略知识联盟
作者:漏丹 张多航
发布时间:2006-9-21 13:25:03
“EDP现在才发展4年,还在摸索之中,但是我们一开始就有伟大的理念。” 北大光华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吕峰说。
2002年,北大光华EDP项目刚刚独立出来时,吕峰和他的同事们仔细研究应该如何翻译“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最后定为“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其中的每一个词都蕴含着北大光华对EDP的理解。“高层”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包括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包括中小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管理者”不仅包涵了公司的经理,也包括了非公司机构的管理人员。任何需要管理的地方就需要培训,就需要EDP。EDP不仅对象不应狭隘,传递的知识也不应狭隘。“发展”一词表明,EDP传递的知识应当结合当下与未来、今天的职业与未来的职业、今天的所需与未来的所需。
凭着对EDP教育的这种深刻理解,北大光华最近几年开设了不少独具特色的EDP项目。在企业内训方面,北大光华则提出了“战略知识联盟”的概念,使商学院真正成为企业的大脑,为企业提供更负责任的全流程培训服务。当然,这也有助于提升学院的研究水平。
北大光华EDP的公开课别具特色,比如女性领导力项目。到今年十月,女性领导力项目就做到第7期了。开设这个项目的最初构想是什么?
这个项目是北大EDP各种项目中的一个,它反映出了非学位教育灵活性的特点。
当然这也要看市场上有没有这种需求,这也是个识别的过程。我们做这个项目也有偶然性。当时在参观凯洛格商学院时,发现它在做一个关于女性的课程,当然这和我们后来做的项目完全不一样。但是,这触发了我们的灵感。
以前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针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不能成为主流研究。事实上,女性研究很有价值,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男性与女性在管理上有差异,我们要做严肃的研究。2003—2005年期间,一共有6位教授参加研究。我们出了一本书《女人20、30、40》。
以前,人们认为EDP对商学院来说更多的是“黄油”与“面包”的价值。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了EDP对商学院在研究方面的价值。这方面,光华有怎样的体会?
第一,在EDP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互动,老师要了解学员在想什么,企业发生了什么,这也是老师学术思维的触发点。另一方面,学员也会提供研究样本。在企业内训的项目中,老师能够直接接触到企业,而在学位教育中,他们只能与个体学员进行接触。企业和老师的接触,有利于案例开发和问卷调查。比如,在2003年到2004年期间,我们研究了TCL的国际化道路。我也写过两个松下公司的案例。
对EDP,一开始人们存在认识的误区。以前很多EDP是把MBA肢解后的东西,但是事实上,EDP必须要提供最新出现的管理现象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在EDP课程方面,光华每年更新幅度在30%—40%左右,传统项目也做了更新,周期也延长了。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光华提出了战略知识联盟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出战略知识联盟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培训的理解。以前当然也提议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但是战略知识联盟更多一层意义是基于对知识转移的理解。如果不持续合作,对企业没有前期了解,就不能把握企业的需要。
企业与商学院结成战略知识联盟之后,对商学院采取完全开放的政策。老师可以到企业进行走访。商学院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人才建议,并进行知识跟踪,比如培训知识在企业如何被利用、利用效果、如何改进等等。做这些使商学院比较辛苦,但与企业关系会更紧密。
6、长江商学院:扎根新兴市场研究
作者:胡怡琳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质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香港上市公司万顺昌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闵熔非常满意长江商学院EDP为自己公司度身设计的多模块组织拓展课程。这位在HR高级经理圈内颇有名气的专业人士认为公司在重大战略转型时期选择和长江商学院EDP项目合作是明智的决策。
长江商学院EMBA及高层管理培训(EDP)执行主任罗譞说,致力于对中国本土企业以及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的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长江商学院EDP项目发展的重点。长江商学院EDP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针对各个行业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开设了系列公开课程和公司内训课程,促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学贯中西的教授充分交流,进行智慧的碰撞。“我们的教授团队主要由执教于沃顿、斯坦福、芝加哥大学、欧洲INSEAD、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顶尖商学院的华人教授构成。一方面,他们在国外有着多年刻苦的学术研究和大量针对公司的咨询实践,对国际管理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视野是全球的;另一方面,他们的中国情结使他们有意愿潜心研究中国的管理问题,文化与语言的一脉相承也使他们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更为深入。”罗譞说。
针对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而设计课程已经成为长江商学院EDP差异化战略的特色之一。罗介绍,长江商学院的一些EDP课程会根据企业遇到的某些特定问题、通过教授进行大量调研后开设,对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
万顺昌作为最早和长江商学院EDP项目接触的企业之一,总部位于香港的上市公司万顺昌集团是一家领先的优质建筑及工业材料经销商与加工商,对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建筑、基建发展及制造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在国内市场业务的蒸蒸日上,培养既熟谙国际化运营又通晓本土实践的优秀人才日趋紧迫。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战略重心调整的过程,在大陆的高速发展必须要求我们需要对国内市场有足够充分的了解。”闵熔表示。“我们也考察了其他一些商学院,旁听课程并与教授交谈,最终选择长江首先是因为长江的教授对中国国情比较了解,运用的教学个案大多与国内的实际相结合,能提供我们迫切需要的本土化知识。在和长江的教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细致访谈沟通之后,长江EDP为我们度身定做了一套多模块的‘组织拓展课程’的教育培训,涵盖六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模块,包括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领导力发展。参加培训的27位学员都是我们集团、事业部及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整个项目对于我们集团高层团队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长江商学院EDP的学员构成相对而言来自民族企业的偏多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运作大多还处于执行层面。”罗说,“而对于民族企业,所有集团层面的决策都是在这边做的,因此考虑的问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更需要考虑集团的管理、考虑跨区域的运作、考虑国际化等问题。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一直以来积累的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独到研究,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此外,长江商学院还通过积极寻求有特色的合作伙伴来保持在高端EDP培训教育市场的竞争差异。长江商学院今年推出的“中国企业CEO课程”就是和世界两家顶级商学院-美国沃顿商学院及欧洲INSEAD联手打造的。
7、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不仅仅是培训
作者:漏丹
很多迹象都表明上海交通大学希望在管理教育方面发展得更快,走得更远。今年上半年,上海交大的管理教育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它正式宣布成立经济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学院与经济学院。在EDP领域,安泰今年也显示出了勃勃雄心。甫上任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高层管理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李杰博士设定了目标,要让自己所在的中心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以及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层管理教育培训中心。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作过7年,也参与了长江商学院初创的前4年。
您认为在现阶段,EDP对中国企业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上下游环节之间整合或裂变加速,企业和人员需要迅速掌握和预测这些变化,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之中,EDP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培训,而应该首先是理念上的改变和更新,第二是解决方法的掌握,第三是解决工具的运用。所以我更愿意将我从事EDP的部门称为EEDC(Execu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高层管理教育发展中心)。商学院的EDP应该提供咨询式、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交大EDP计划如何推进国际化?
我个人认为我们企业目前急需的是基于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本土化有效解决方案。我们会逐渐配备懂得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师资,可能是本土或海归的教授学者,也可能是真的较懂中国某一行业的外国教授。我们积极寻找并扩大与全球著名商学院,如哈佛、沃顿、哥伦比亚和密歇根等合作开设了一系列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并积极与跨国公司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关系。我们也不断强化用国际化思维来思考问题,在招生、课程设置、日常运作、以及教授、学员、管理层、构成等方面逐渐显示国际化特色。
您认为商学院EDP项目应该如何差异化?
我认为目前商学院EDP真正的差异化才刚刚开始。商学院EDP要立足自身优势,开设基于行业和企业背景行之有效的特设课程,上海交大安泰EDP在高科技行业、制造型企业、医院管理、航运港口管理、金融行业等行业优势明显。
交大EDP现在有没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划?
未来5年,我们要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路线。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发展独具优势。首先,我们地处上海。上海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互的枢纽和平台,是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和综合创新中心。其次,交大作为一所建校110周年的世界知名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在农林、医药、理工、管理与经济方面都实力强劲。
我们将分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在整合师资和课程资源,搭建框架和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部分有交大特色的创新课程,逐步形成系列中高端有一定行业差异性的课程,进而系统开发出较为完善的既有国际水准又有中国特点的系列培训课程,与亚太范围内的重点跨国企业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培训机构之一。
交大安泰EDP现在有什么特色课程?
在国际课程方面,我们已开始和斯坦福大学合作举办“中国CEO美国斯坦福创新课程”,一年两期。今年十月,即将有48位企业家前往斯坦福游学,斯坦福将有六位大牌教授为之授课。这是“全球视野首席执行官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我们的宗旨是要将全球学术与产业结合的典范——斯坦福及硅谷的创新精神带给中国的企业家,使中国的企业家们对国际经营环境具有宏观层面的认识,并对国情差异如何影响企业决策及竞争能力具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8、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寻找细分市场
作者:李莹
“跟国外商学院的EDP项目比,目前国内商学院的EDP项目在教学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些学校甚至连正规的教学场所都没有;在办学理念上还有一些浮躁,过分地追求赢利;另外就是同质化竞争现象还非常明显,很多商学院还不清楚究竟自己最擅长做什么,大家显然还不能够做到主动放弃一些东西,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戴亦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概括国内EDP项目与国外EDP存在的一些明显差距。
在继MBA、EMBA之后,EDP又成为一个受企业关注的高端培训项目,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 EMBA一样面临很多疑问,比如高额的费用是否物有所值、这种非学历教育如何检验教学效果、短期的培训如何满足学员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当前各家商学院的EDP在教学形式上几乎无一例外的分为前期做企业关注问题征集、开设公开课和有针对性的企业内训课、课程结束后做相关问卷调查、师资全国共享,等等,在内容上虽然都强调有自己的特色,但实际上真正做到差异化的商学院并不多。
像MBA、EMBA一样,学校的品牌和历史地位对一部分学员仍然还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厦大在这方面显然缺乏北大、清华等商学院这样的母品牌资源作为后盾。另外,戴认为厦大在地理方面也存在劣势,地处沿海一角,无法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一些大型的城市那样拥有大量的大企业,而实际上希望能通过这种培训积累人脉关系也是EDP学员的目标之一。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大学的EDP将如何和其他院校进行竞争呢?
“每个学校的EDP都应该真正有自己的特色才行。厦门大学的财务和会计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因此我们就要立足于校内这一优势资源,首先要主打我们的优势,专攻这一市场,在这一细分的市场做好做精。” 戴亦一如此概括了厦门大学EDP的战略定位,他解释说,目前厦大的EDP项目不求规模,先做细做深再说。
在戴亦一看来,EDP项目的运作应该像企业那样,立足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细分的市场。因此当他们发现其他的商学院要么做总裁班,要么是打母品牌,要么单纯开设一些市场营销班等来达到赢利目的时,厦门大学决定扬长避短,依托自己在财务和会计方面在全国综合类院校中的相对优势,寻找自己特色。
在内容上,由于厦门大学经济管理方面有一个传统的优势学科群,有会计学、金融、经济学、财政等5个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占有优势,同时还有国家985的财务基地,“我们主要在这一块有很高的声誉,在内容上这要成为主打优势。”他说。依托于厦门大学在这两个方面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内容上做出特色。
在形式上,厦大发现北大、清华等院校几乎都将重点放在公开课方面,它们的品牌优势使得它们可以这样做。厦门大学决定扬长避短,重点不放在公开课,只是适当的开一些,重点是上门为客户定制课程,目前两者比例大约为1:4。在戴看来,其他院校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的广告来招生,这样费用比较大,而厦大会计系曾为中国移动集团、中国中化集团、江苏电信等做过相关培训,在集团客户定制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如果客户在财务方面需要EDP的话,我们会针对他的需求制定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寻配师资,做很个性化的服务。”
9、香港科大:做研究型院校
作者:李莹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杨晓燕说,从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定位、开设EDP课程的目的、香港科大对教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财政来源等几个方面看,都决定了香港科大的EDP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更准确的说它是在企业和教授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关系。
并且从香港科大EDP的收费本身来看,价位与国内其他商学院相比也不算高。但是香港科大的课程设计与国内商学院课程的设计却有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它更多的偏重于企业内设课程。在2005年的EDP课程安排中,90%是企业内设课程,2006年做了调整后,内设课仍然保持在70%—80%。而内设课与公开课相比,教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更多一些。杨晓燕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开设EDP项目更重要的是给教授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机会,让教授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企业,同时帮助教授把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从长远来说是对香港科大研究型大学定位的一个支持。
“作为教授来讲,他也是希望能做一些更新的研究成果,并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大家,而不是把MBA、EMBA课程上讲过很多遍的东西再到EDP上来重复一遍。”杨说。
因此,在EDP课程中,尤其是内设课程,使企业与商学院间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双赢关系。首先研究成果的取得必须通过教授和企业长期、大量的接触。比如在香港科大的内训课程中,企业提出课程需求后,通常教授从方案制定之初就参与进去,整个过程都要经过沟通分析,和公司一起来研发这种课程,做成案例,甚至在给国外一些大的公司做的长期项目中,教授要跟他在泰国、英国、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学员进行1—2个小时的访谈,了解学员的需求,然后再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这种深透的介入,之后又可以上升为理论,甚至商学院还可以决定是否把它发展成为短期的培训课程。
当然,教授和企业的这种深刻的接触也致使商学院开展的企业内设课程和培训公司开设的课程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两者深入的程度不同,咨询公司更多的是教授技巧;而商学院则着重讲“为什么“,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触类旁通。
EDP的内设课程之所以对研究如此重视,杨晓燕认为,很大程度上和香港科大的用人机制息息相关。学校在创立之初在对研究的管理、对教授的管理等方面,在制度的制订上就借鉴了美国、欧洲等大学对教师的管理经验,再加上科大自己的创新,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规划方面,保证教授能按照香港科大做研究型的大学的方向来发展。杨晓燕介绍说,按照淘汰机制,科大教师每年的流动率是10%-20%,而不像国内大学那样是终身制。通常一个博士从讲师做起,用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拿到正教授职称,在取得终身教授职称之前,教师每一个时期内都必须有成果出来,并且有严格的评估,因此教授必须认真严肃地做好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淘汰机制,香港科大保证留下来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
杨晓燕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国内一些商学院资金短缺的现象比,对香港科大来说,没有经费的压力,这可能是科大比较大的优势。在国内一些商学院因为经费问题,通常无力支持教授进行更多的研究,甚至还需要依靠EDP项目的收入来支付教授工资或作商学院的其他开支,而香港科大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她介绍,香港科大作为公立学校,现在学校财政的最大来源仍然是政府的投入,每年拨款约为13—14亿元,另外还有一些校友的回馈,有香港一些大的基金会给学校的捐款,而目前国内大学显然还缺乏这样的资金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