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类别 > HR资讯 > 宗教哲学与管理 |
|
|
|
|
|
|
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 |
宗教哲学与管理: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学与管理: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学与管理: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学与管理: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
? |
|
|
易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源泉
近年来,关于易学是中国文化源头和传统主流文化的学说,已在学术界达成广泛共识。它从伏羲到黄帝再到文王以及孔子以来两千多年的易学文化传承中,直接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虽然伏羲时代的《连山易》、黄帝时代的《归藏易》我们今天无法看到其原文,但从文王时代的《周易》和孔子以来两千多年的易学文化演进中,完全可以看出这种历史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历程。
【清华大学中国国学大讲堂总裁研修班】
孔子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编选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把《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并逐步将其提升到群经之首的位置。《易经》的这一崇高地位,在汉代被进一步确认以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无人敢变动这"天人之学"的学术位置,在有的历史时期还一度成为"官学", 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学《易》、用《易》几成风尚,而孔子本人就是其典范。
在司马迁的《史记 孔子世家》中,曾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的记载。而在《论语?述而》篇中,则记载了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帛书《易传 要》对孔子晚年的研《易》活动,更有生动的描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孔子作为祖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作为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在其六十九岁的功成名就、几近"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对《易》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由此可见,易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历朝历代研易著作汗牛充栋,用易典范层出不穷。完全可以说,一部易学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史。仅以宋代为例,除了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等均有易学专著外,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理学家朱熹等,也皆有论《易》、解《易》之作。而一家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则以子承父命的意绪,合作著成了《东坡易传》。
易学作为历史上的传统"官学",其开明皇帝主持编纂易学典籍的也不乏其人。明初,永乐帝修《五经大全》,其中有《周易大全》问世,"书成,风靡全国";清初,"留心经义五十余年"的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纂了《周易折中》,并御制序文介绍。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这位清末重臣的成功之处,与读《易》用《易》不无关系。曾国藩一生自许要"以读《易》为正业",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其读《易》致思、用《易》致理的例子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曾有"不知《易》,不得入阁"的规定;韩国国旗更是以太极图和乾、坤、坎、离四卦象为主体构成。这些都充分说明,易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源泉,在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