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类别 > HR资讯 > 企业培训探讨 |
|
|
|
|
|
|
商学院三功能弥补无大师遗憾 |
企业培训探讨:商学院三功能弥补无大师遗憾,企业培训探讨:商学院三功能弥补无大师遗憾,企业培训探讨:商学院三功能弥补无大师遗憾,企业培训探讨:商学院三功能弥补无大师遗憾,
? |
|
|
金融风暴肆虐之下,大学毕业生也从当年的“天之骄子”摔落为芸芸众生,为五斗米而四处奔忙。
【教授本位的反思】
大学的精神使命应当是由教授来还是学生担当,历来颇有争议。笔者以为大学早已告别了所谓牛津——剑桥贵族模式,学生是大学的精神与价值的体现者。因此,大学应从强调教授本位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哈佛法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世界法学院中的翘楚,我们很难想象该学院也曾是“野鸡学校”的代名词。1870年以前的哈佛法学院一直是该校的弃儿,总是令学校为之蒙羞。在朗德尔出任院长之前学生常混迹于校园和酒肆之间。课程没有体系,教授水平低劣,学生交钱后也很容易毕业。朗德尔从严格招生制度入手,推出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业标准,严进严出。但是我们不难想象那时候的哈佛法学院还很难聘请高水平的教授。但是由于学院的管理走上正轨,毕业生在律师事务所等处的表现日益改观,法学院也声誉日隆。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哈佛法学院既已跻身一流学府。从中不难看出后来的教授恰恰是毕业生成就的受益者。
【教学相长的商学院】
至于那些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专业领域,教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极为有限。其中以商学院最为典型。西门子、卡内基和摩根等划时代的商业领袖都不是学校的产物。商业的历史比商学院更为久远,企业家是历史磨砺出来的,而绝对不是教授熏陶出来的。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商学院的教授对学生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为何要建立商学院?笔者以为商学院培养MBA是顺应企业科层对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如果没有商学院,年轻人只能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积累来提升自我,成长会比较慢。加上很多经理并非商科出身,基础知识也有待补充。在商学院里教授可以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比如经济学、会计和金融。这些通常是经营企业的必备知识,尽管很浅显,但是自学起来成本较高。
商学院的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了相互砥砺的机会。管理技能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根本无法从课本中学习,教授也无法传授。比如企业家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视野等诸多方面教授都无能为力。现在的主流商学院崇尚研究,教授的管理经验大多不及学生。如果让教授告诉学生如何发挥领导力如何令人信服?!事实上,很多讲授创业学的教授自己从来没有创业经验,只能纸上谈兵。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这本书中也有哈佛校友历数了商学院的官僚习气。校友质疑作为最成功的商学院,教授们都无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又何以教学生管理企业?
好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颇有自知之明。他曾一再强调:“哈佛商学院的成功不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而是因为学生毕业后有所作为;校友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来哈佛镀金,而是在于自己的努力。学生来哈佛之前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造就他们的不是学校,而是学生自己”。
麦克阿瑟院长的话道出了管理教育的精髓:创造机会让怀有抱负、目光远大而又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在一起相互学习,琢磨成器。另外,学生在一起形成的关系网络对于日后的经营管理又是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我们浏览商学院的网页,不难发现许多学校都在声称拥有大师级教授团队,要培养商业领袖。其实领袖从来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教授也不可能把废铁练成黄金。事实上是学生的资质和努力决定了学校的前途。学校可以成人之美,却不该有掠美之意。
【大师消亡的时代】
最后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大学里还可能有大师吗?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分工的现实。大学里也不例外,学术分工已经是知识传承的前提。信息和知识的极大丰富却使得我们每个人变得相对无知。我们已经无法想像达• 芬奇可以在机械设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社会的发展已经排除了业余科学家可能有像卡文迪许、焦耳和欧姆那样的成就。就算是教授这样的职业学术群体也只能在偏狭的领域中耕耘。也许后世不乏有像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天才,但是我们很难设想他们能有那样广泛的的建树。
面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日益单一的问题,哈佛曾经提出“核心课程”的理念。此举固然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弥补学生的不足,但是也不可能让他们在走上研究道路后兼顾多个领域。
此外,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也令大师的产生日趋困难。我们知道大师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眼界,更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从容。这样淡定的气质恰恰是现代大学所难以培养的。现在的大学可以产出许多学有专长的教授,但是大师的出现却只能是偶有惊喜,却难以期待。
如今,大学的首要职能应当是将为年轻人从权威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创造潜心学习、热烈讨论、教学相长的环境。因为学生才是校园里真正的主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