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胡东成——浅议规范与发展 |
企业管理: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胡东成——浅议规范与发展,企业管理: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胡东成——浅议规范与发展,企业管理: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胡东成——浅议规范与发展,企业管理: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胡东成——浅议规范与发展,
? |
|
|
文/胡东成(清华大学继续学院院长)
人们对“规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曾经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来阐述只有人民的思想统一、同心同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人民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国家将岌岌可危,由此强调了规范对于国家安全保证以及蕴涵的规范对国家发展之重要;孔子在《论语》中则以“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来说明规范有度对人的发展之重要;《荀子》中“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己不诺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的理念,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出了规范以及适度规范的意义所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追求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国度。这不仅体现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俗话里,体现在“方圆百里”、“中规中矩”等词汇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建筑,礼仪,行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简言之,规范,一部分如同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环绕在我们身边;一部分又宛若服饰,你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与之相宜的服饰,也可以反其道行之,甚至不进行任何佩戴。但是,不论进行适度规范,还是不进行适度规范;是遵守规范,还是不遵守规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行业、单位以及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必定是不同的。在思想不统一又需要有序发展的前提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行适度的规范,则可以有效规避“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也,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也”的无序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行业以及单位的健康发展。
那么,一个适度的发展蓝图究竟在哪里呢?
规范的最大障碍来自于规范者自身
对高成长行业以及单位而言,进行适度规范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来自于规范者本身,来自于规范什么,来自于制定的规范能否完全贯彻执行,来自于规范者对所制定的规范能否公平坚守。
古人云:“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如果规范者制定规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该规范的不去规范,以及规范的制定者们没有从思想上达到统一,他们自身就不去执行规范,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背游戏规则,上行下效,必然会造成下级执行不力,规范也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规范的制定者们只有学会“放下”,学会以身作则,才会制定出适度的规范,才会使规范得到有效的执行。
规范的公允性决定规范的有效性,规范的有效性在于被规范者的认同心理
众所周知,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管被规范者认同不认同,一旦依民主程序产生,都必须服从。而规范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则是能否达到发展目的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起能够被有效贯彻执行的规范,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专家研究表明,规范是发展的产物,在创新和发展中出现新问题就需要制定新规则,使成功的创新变为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而任何一套合理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都是适度规范的产物,也都是责权利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公允基础上的规范行为。没有任何一套被很好贯彻执行的管理规范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自下而上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是对被规范者和规范者双向约束的集合体。否则,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规范失效的局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规范的有效性实际上是适度规范和被规范者认同心理的果实。正如古人刘安所说:“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称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只有让被规范者从心理认同了所做的规范,他们才会去执行这些规范,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约定俗成的一些东西,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人们仍然会自觉去遵守的原因所在。
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规范文化
究竟应当规范什么?怎么才能让大家遵守这些规范和从心理认同所做的规范呢?
除了前面所说的规范者自身要“放下”和以身作则以及坚持规范的公允性等因素之外,让有影响力和人格魅力的良才认同所做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去规范被规范者的思想和行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者倡导什么,追求什么,关乎一个行业和单位能否可持续发展,关乎事业的成败。有道是:“志以言而章,言以文而远,文以叙而传,叙以德而久。”
民间所谓约定俗成的一些东西实际上就是规范文化的结果。但是,想让良才认同规范并非易事。墨子有句话:“良弓难张,良马难乘,良才难令。”让良才积极参与规范的制定,认真听取并合理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使良才有效发展的文化氛围,将有助于解决让良才认同所做规范的这一难题。
规范文化最主要的是要规范被规范者的行为、思想和意识。有效规范被规范者的思想和行为,说到底,就是要进行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管理达到有效规范的目的,从而实现行业和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构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时,应当更多地发挥中国文化元素的作用。中国企业家如果能够从企业、中国乃至世界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这将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兴盛,而且也是对构建中国主流文化和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的贡献。”如果到了“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的状态,规范也就失去任何意义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行业和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良才对规范的认可度入手,从建设行业文化和单位文化入手,只有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理念,才是实现行业和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规范适度是发展的助推器
行业和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规范来实现,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游戏规则。行业和单位作为一种长期性组织,都有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行业和单位在发展中会经常遇到挑战,这对行业和单位的管理便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入规范管理的元素,才能使行业和单位的管理更加完善和科学。就好比打仗,刚开始时是游击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要打正规战了。中国人处理问题的传统方式是情、理、法依次排序,其中情是主要的,有了情没理也有理了,甚至不合法也合法了,所以要规范。
然而事实是,规范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看到,规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是不容置疑的,没有规范就谈不上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规范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衡量太多了就等于没有衡量,标准太多了就等于没有标准。”那么,究竟规范了会不会影响发展?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发展阶段规范会成为工作的重心,发展的前提。但这种规范必须是建立在“适度”基础上的,就像一株美好植物的成长过程。美好植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养护者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进行了相应适度的修剪。据说浙江有位老板,他种了很多茶树,都长得特别好。有人问他为什么企业发展得那么好?他就走到茶树边上说:你看我的茶树长得好吧,那是因为我经常摇它,上面有一些蔫的花瓣和正在枯萎的叶子就纷纷落地,再一看树就好看了,剩下的叶子更精神,花也更好看。由此他就经常“摇晃”自己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不胜任的人员就淘汰,只留下优秀的员工,结果他的企业越发展越好。但如果规范过头了,人才无法施展才华,也纷纷被“摇”下了“树干”,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想以规范促发展,就要把握好“度”,对行业和单位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度的规范。正可谓“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同无度则不能前进,异有节则方可成事。
无论在发展中规范,还是在规范中发展,也不论如何把握规范中的“度”,规范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将是“在规范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特色”,将规范行为法制化、系统化、经常化。
如果说“天才,是放对地方的人才”,那么,发展,实际上就是合理规范的结果。如果我们都能够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道德情怀,待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时候,规范也就达到发展的目的了,规范者所期待的可持续发展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