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类别 > HR资讯 > 宗教哲学与管理 |
|
|
|
|
|
|
财富榜上的中国人 |
宗教哲学与管理:财富榜上的中国人,宗教哲学与管理:财富榜上的中国人,宗教哲学与管理:财富榜上的中国人,宗教哲学与管理:财富榜上的中国人,
? |
|
|
财富榜上的中国人
财富榜上的中国人
2007年1月份一期《福布斯》杂志公布,大中华区华人富豪排行榜,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以220亿美元身家,再度蝉联大中华区首富席位。恒基地产(0012)主席李兆基及新鸿基地产大股东郭氏兄弟,则以165亿美元及140亿美元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福布斯》指出,三人受惠于中国大陆经济冒起,财产大幅增加。
中国的富人与生俱来好象就有一种纯粹的大富之气,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或者多数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在这个世界上,这些存在的就成为了可能。
前一段时期,有一则报道显示,在伦敦某高档地区,价格高得离奇的楼盘有不少是中国富人买下来的,当然,除了伦敦,世界各地的高档消费区都不鲜见中国富豪的影子,一掷千金,毫不吝啬,以致于连国外那些富得流油的大人物们也惊呆了眼:在他们印象中,中国一直是处于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度,怎么突然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有钱的人?尤其对于那些坐在家里观察世界的人们,中国成了一个谜,中国富豪成了一连串谜!
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一位美国总统到中国访问,他在中国沿海地区一发达城市看到了一幕很吃惊的场景:他在美国的白宫被搬到了中国!这位总统做梦也没想到,原来这是中国的一位企业家为了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仿制美国白宫建造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其大手笔令人叹为观止。
而让国外的那些富豪们同样想不到的事情是:既然中国有那么多富人,但为什么中国的慈善事业远远不如西方国家一样发达,而且近几年来整个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速度不尽人意。他们疑惑:中国的富人们去哪里了?
2007年1月21日举行的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特别奖颁发给了一位79岁的和霭可亲的老人——全球华人骄傲代表李嘉诚先生。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前不久,他宣布将自己三分之一的资产即500多亿港元捐给了已经运营了27年的李嘉诚基金会,而且还形象地称之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在此之前,他已经捐款近80港元。按照他的理解,就是:“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李嘉诚的大手笔堪为经典。
而蒙牛集团的董事长牛根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以2.37亿元的捐赠额位列胡润2006慈善榜第四,这对于一个年轻而又高速成长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一项创举,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这份气质和精神影响着社会进步的力量。
一般来说,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越发达,这并不仅仅是因为钱多了没地方花才去搞这样的事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经济的发达带动了一批人对社会的关注,当然,到了此时的那些富人们也该关注这样的情况了,这是他们在享受了充分的权利之后也应尽的义务,也就涉及到在中国所谓的“原罪”之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财富积累是建立在更多人服务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只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但是,中国的一些富人们在社会上造成的更多印象是“为富不忍”,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穷困潦倒,当社会的天平正在以瞬间的速度丧失着它自身的公平时,我们的制度从根本上只能是无能为力——这是一条无法界定的界线。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创建,盖茨捐出了自己一半以上的资产(290亿美元)注入基金会,在比尔50岁生日会上,盖茨再次重申要将财产全部捐献,只打算留下几百万美元给孩子。这位连续十多年的世界首富将于2008年从自己一手创立的微软王国卸任,离开日常工作的比尔·盖茨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关注全球的健康与教育公益事业。
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感染,又可能是因为认识到金钱只不过是身外之物,不久前,一向以“谨慎”和异乎寻常的节俭而著称的被美国媒体讥讽为“铁公鸡”、“预备将财富带入坟墓”的世界第二大富豪沃伦•巴菲特突然作出一项“超乎异常”的伟大举动:将自己总资产440亿美元的85%(约370亿美元)捐给5个慈善基金会。
国外公益性的慈善事业规模庞大,而且还风风火火。这种情形与发展后劲十足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记得几年前一位曾经当了一年中国首富的农民企业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资产超过了1个亿,那么对他来说,金钱已不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了,因为那么多钱一辈子也花不完——并不是原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资产已经高达数十亿了。或许他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劝后来者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过于聚集财富对自己未必是一件好事,但这位企业家在构建自己的产业王国过程中,是否也想着“1亿”这个概念。当然,并不是要他在1亿的时候就收手,毕竟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和探索奋斗,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个人成功的同时,也为解决就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榜样的力量,这些对社会的有利因素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创业家赚到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后,除了自己企业发展过程中给社会顺带的价值以外,他还能为社会作哪些公益性的贡献也应当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几个月前在网上抄得沸沸扬扬的李亚鹏“兔唇女儿”事件之后,李亚鹏和王菲两位大明星顺势成立了“鹏菲”基金会,吸引其他众多明星前来捐助基金会,尽管很多人献出了个人的爱心,我们不否认这些善意的行为,但事实上根本无法确认在他们当中真正发自内心的诚意有多少,这样的行为,或许是出于道义,或许是为了交情,当然,我们不能故意怀疑他们的动机,毕竟他们都已经做了好事。但问题是以后呢,这样的基金会成立容易,最重要的却是怎么样将它风光地维持经营下去,能够在社会上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并产生示范性的效应。再换一种角度讲,假设李、王两人生的女儿很健康,他们会不会有设立慈善基金会这一举动呢?其他明星是否会如此地慷慨解囊而去捐助社会上千千万万需要资助的人呢?
这样的疑问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问题是这个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看似严厉的“质问”?因为我们的周围缺乏自发和自愿的公益事业心态和举动,若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必定要经历非一般的磨砺过程。再者来说,这些头顶光环的人们,也只不过是构成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真正的根基还在于社会:他越“枝繁叶茂”,他就越深深地扎根于社会民众之中。
当“汤臣一品”之类的天价房被叫得满城响时,那些富人们乐得在家里看热闹;看着自己的“杰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时,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荣耀;当自己的资产成倍地持续增长时,他们觉得这是绝对理所当然的事情……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某个社会时期特定形态的具体体现,它必然会存在,但如果在“数量”上无限制地延伸,那么肯定是一种非健康的社会形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淡化过程也正是社会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一名71岁的业余登山家和他的儿子登上珠穆朗玛峰后,这位老人激动地马上给他远在日本的99岁老父亲打电话告知他成功的消息,而他的父亲听完后却好象无动于衷,平和地问老人现在是在山顶还是山脚下,老人兴奋地回答正在山顶上,此时他的老父亲回答他,你还没有安全下到山脚下,怎么能算成功登顶。
这是发生在王石登上珠穆朗玛峰前一天的故事,或许,它也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当只是赚到足够的钱甚至达到和同类人相比已经是顶峰的辉煌状态时,并不代表你已经成功,而有一天若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时,才会真正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
与今天的现象相比,这样的结局,才应该是更加完美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