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PE:股权投资吹泡泡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沸腾场景:在创业板的刺激下各色人群不断涌入,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各种资金蜂拥而至,争抢项目导致估值不断抬高,这些因素催生了整个行业泡沫风险。
新人多,钱更多
熊林正在适应他的新身份。
今年初,他辞去深圳市某交易所的工作,开设了一个财务管理顾问公司,主要业务是帮助PE们寻找投资项目。
由于工作性质,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深圳高新技术企业。
熊林开设的公司主要充当股权投资的“中介”。创投机构往往需要项目资源,这类型公司凭借自身的政府资源或其他渠道优势,可以帮助创投推荐项目,并提取“介绍费”,提取比例是创投投资额的5‰-20‰不等。
“现在一个项目创投普遍投资额都达到一两千万,提取的介绍费少则10万,多的话超过50万都可能。”熊林称。
让熊林周围的人津津乐道的是,去年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他帮助一家创投公司投资了齐心文具(34.35,-0.85,-2.41%),并且获得少量股权作为回报。随着齐心文具上市,其拥有的股权市值已达数百万元。
私募股权投资即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根据投资公司所处的成长期的不同,又常常分为PE和VC(以下统称PE)。
这是时下最热门的行业。涌入这一行业的人拥有各色背景,投行人士、金融科班的毕业生,甚至各行各业的实业家。
张佳就是其中一位。一年前,在和几个朋友餐饮业的创业计划无果而终后,她从上海来到北京。
现在,她正在谋求最华丽的一次转身——进入PE领域。
像张佳一样的实业家们大多数没有任何金融方面的科班知识。张佳去年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私募股权投资高级研修班的课程,期望通过学习实现转型。
这样的研修班在北京有很多个,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开办的相关研修班亦追捧者众多。
谋求转身的也包括各路名流,大名鼎鼎者如李开复、吴亦兵。李开复,Google中国的前总裁,一个多月前挂职离去,变身成了一个天使投资人。没过多久,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吴亦兵也实现了从实业到PE的跨越,12月初正式在中信产业基金上班。
与各路人马纷纷进入这一行业相对应的是资金的大量涌入。不知名私募股权基金一个半月募资1.5亿元,这在年初是不可想象的。
越来越多的钱正在从四面八方涌入PE领域。上至国家资金、社保资金、央企资金,下至各个地方政府的引导资金、民营企业,乃至个人,都在把大把的现金投向这个行业。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目前正在筹备设立百亿元的引导基金,而四川省则同样在筹备设立规模高达500亿元之多的类似基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以基金公司、投资公司、创新投资、创业投资、高科技投资公司、投资咨询服务公司、法律顾问等各种名义命名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公司 (机构)有近5000家。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认为,投资领域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投资额达千亿美元,为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科集团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中国VC/PE市场“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模式日渐成为趋势,人民币基金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许多房地产商、煤老板的钱都进来了。”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称。
大浪淘沙
在汪潮涌看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国已经完善了从创业到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方式,也打通了PE进入和退出的核心链条,创业板的高热点刺激了众多资金蜂拥而至进入到PE领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2009全球PE北京论坛上罕见地公开表示,全球现在都流动性过剩,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到PE领域,应该警惕因投资泡沫而“断送”PE行业前程。
“今年年中以来募资确实容易了很多,但这也意味着企业拿到钱也越来越容易。”日本SBI日本控股株式会社北京处负责人李沛伦对于目前市场充沛的流动性既喜又忧。该机构在中国投资了包括阿里巴巴、金风科技(28.39,-0.21,-0.73%)、新浪等公司。
在李沛伦最近查看的企业中,已经有不少企业将自身的估值提高。“有一家我们看好的医疗企业,给出的估值是15倍,我们正在谈价格时,就已经有另外一家创投刚接触企业就表示愿意进入,因为估值的问题我们只好放弃。”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前掌上灵通CEO,现领航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镭受认为,随着经济的好转,各地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引导基金蜂拥成立,这种情况可能最终导致整个风险投资行业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有一个公司找我谈投资,我也看好这个企业,刚想跟创业家说你的估值多少,创业家说1000万美元,我说咱们谈600万美元吧。创业家说回去想一想,下礼拜给我打电话。结果,下个礼拜电话来了,创业家说对不起,有人出的比你的价钱高,我们已经找到钱了。”杨镭举例称。
九鼎医药总裁禹勃透露,近期他在考察一个项目时,就遇到了20多家投资机构的同时竞争。
对高估值的忽视意味着对风险的低估。“大家似乎都忘了这么一句话,创投公司投资十个项目,只要有一个项目上市就能成功。”达晨创投一位高管说,“但如果投了9个项目都是没上市的就已经没有后续资金了怎么办?”
不过,“泡沫”一词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锋看来,还为时尚早。“现在中国的PE还只是襁褓期,怎么可能刚出生就得老年痴呆症了呢?”他认为,目前成千上万的企业都还需要资金支持。
一位北京市股权投资协会的高层表示,现在国内监管部门对PE行业监管已经有共识,还是倾向于适度监管,但现在管理办法迟迟未能出台,主要是由于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利益,谁都想争抢这个监管权,以至于推进缓慢。
“目前募资环节容易出现监管的难题,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是,PE腐败从目前监管手段来说,也很难监控和避免。”李沛伦说。
不可否认,从事于PE行业的既有投行、基金、企业出身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也有大量拥有政府资源的各路人马。
和熊林一样,方先生原先也是在佛山市一政府部门工作,由于其具有拿到优质项目的政府渠道,自2007年开始,他决定提前退休进行再“创业”,既收“介绍费”,也管理佛山本地一些富有企业家的资金进行投资。
对于如何避开公众视线,方先生自有一套。他投资时遵循一个规律,就是不超过5%的股权。他不无自豪地说,目前已投资了7个项目,其中一个实现在新加坡上市,还有2个准备上报创业板。
很多股权投资业内人士也一度对现在整个行业的状况鱼目混杂、监管不明晰多有抱怨,但乐观者仍是多数。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未来1-2年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将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优胜劣汰之后行业将进入一个成熟期。”汪潮涌称。
(应被采访者要求,熊林、张佳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