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我国中间阶层成长对消费的作用分析
发布日期:2009/10/29
|
我国中间阶层成长对消费的作用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现实情况是:“三驾马车”并不齐头并进。投资拉动和外需拉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培养消费群体。在中国,中间阶层还很弱小。还谈不上消费主体。我国至今需求仍没有大幅回升的迹象。旧中间阶层主体— — 国企职工的经济地位的整体衰落和新中间阶层的迟育是我国市场需求不旺的结构性原因。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中间阶层,提升其消费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中间阶层的概念及功能作用
(一)中间阶层概念界定 马克思在着重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同时。还考察了处于上述两个阶级之间的一些非基本阶级。诸如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小房产主。这些人在经济上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问的中间地位,一方面,他们是私有者,与资产阶级相似;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劳动者.并且身受资本的压迫。与无产阶级近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他们又处于不断分化之中:一小部分变成资本家.而大部分沦落为半无产阶级或无产者。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中间阶级 发生了真正革命性的转变:曾经在欧美社会的就业者中占很 小比例的白领雇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起来.在最富有 的与最贫穷的阶层之间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层。它成 为社会消费的主体。带动欧美国家消费水平的提高。对这些 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间阶层的功能及作用 1.缓冲社会矛盾 中间阶层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他们有 较稳定和不菲的收入,有着较为适度的财产,过着较为舒适 的生活。他们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并从切 身利益出发不赞成社会动荡.反对用剧烈的方式解决社会矛 盾和冲突。但他们并不排斥变革。对变革具有良好的心理准 备,对社会矛盾的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处理。 2.保证消费持续增长。繁荣经济 20世纪加年代末到6o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社会 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中实行以高新技术、大量生产与高薪劳 动、大量消费相结合为特征的福特主义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原 因。把利益的一部分分给工人和顾客藏富于民的福特主义积 累体制。使发达国家成千上万的劳工大众逐渐转变为拥有洋 房、汽车的中产阶级,从而使资本主义绝处逢生。没有继续走 向马克思所预言的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导致无产 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灭亡道路.而是进入了~ 个以新中间大众 阶层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发展新时期。 二、我国中间阶层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中间阶层在许多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同 于西方社会的新中产阶级。也有别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其他各 个阶层的新特征,总体上说尚处于萌芽和雏形状态。 1,数量和规模还未占社会的主体。如果把人均年收入在 1万 10万元、户均金融资产在3万一10万元的人口和 家庭都计算在内的话。估计目前进入中间阶层的人数约占全 国总人数的20% 25%。这说明, 中间阶层的存在还只是初 期,在数量上并没有形成规模,在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 重还不大。我国尚未形成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 2.区域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 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经济 发达地区。因而。广东、上海等地的中间阶层的人数比重大大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职业结构比较复杂。行业性较强。目前。中国的中间阶 层主要有股票证券经营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外资企 业中的管理人员、高科技人员以及有专业特长的各类经营人 员。 三、中间阶层的消费模式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分析 (一)不同中间阶层对个人消费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资产者(旧中产阶层)与以 脑力劳动为主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新中间阶层)的消费 范式有显著不同。 新中间阶层的消费范式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消 费的自主性”增加。其结果是出现了“消费分层”。二是“地位消费”出现。与消费者的自主性提升相伴随的是社会财富成 为个人成就的一种表现工具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并随之 出现了消费“名牌”而彰显地位身份的“地位消费”。其消费者的 主干恰是那些具有较好市场回报与支付能力的“新中间阶层” 成员。 旧中间阶层的消费范式是:旧中产阶级是自由竞争市场 条件下独立的经营主体.“勤俭和自我压抑的价值观”.没有 太多的闲暇与享乐消费.消费多为日用型消费.而且具有滞 后性.没有明显的消费冲动.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很大。 (二)我国中间阶层的消费状况 当前以企业自领、基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 “新”中间阶层成员普遍追求时尚与新潮。身着名牌时装成了 地位和事业成功的象征。他们的消费对象从物美价廉转向物 有所值.显示个性.要能够体现品位和价值,使自己有愉悦的 享受。他们的消费意识明显增强,甚至开始认同赊账购买、分 期付款等西方常用的消费方式.轿车与住房已逐渐纳入他们 的消费视野。可以说,他们是当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引导者。 但另外一部分中间阶层.即旧中间阶层,他们固守于以前的 旧的消费观念.勤俭节约占据他们生活的主要方面。他们的 消费具有惯性。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了,仍然维持原先的消费 水平。他们只会增加自己的储蓄水平。他们的消费具有滞后 性。当期的收入不仅受当期收入水平影响,而且受前几期收 入水平影响。他们还没能成为中国消费的主要群体,起不到 快速拉动中国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培育中间阶层成长。扩大其个人消费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城市化,扩大中间阶层比重 我国城市化过程严重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缩小 和社会中间阶层扩大.这也是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结构性 问题长期存在的真实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积极 推进城镇化建设。由于农业本身天然就具有劣势,农业产品 弹性需求小、可代替性低。易受自然灾害侵袭、风险大,生产 周期长、量大、价低、不易保存,所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取 各种形式给农业以各种保护。如果要给农业以补偿,农业人 口就不能太多。像我国现在这样一个农村户籍人口仍然占总 人口的绝大部分。补贴和补偿就只能是“胡椒面”式,不会起 到太大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在今后大约 2O~3O年的时间里比较快地推进中国城镇化的步伐。在城市 建设和扩张的规划中应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城镇化并且切 实可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仁:)加大教育投资 一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逐步放宽对高等教 育、社会办学、私人办学的限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 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 育,给现有的高校以招生的自主权。同时,优化专业结构,使 得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使 得我们能够为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教育 和素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为中间阶层的扩大奠定坚实的 社会基础.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就 业能力。经济发展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了基础.但个 体能否进入中等收入人群,还取决于自身的就业能力。撇开 其他原因不谈.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属于低收入者的 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就业能力偏 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真正的公共义务教育.发展各种职业 教育.使就业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人口有平等的 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三)转变中间阶层消费模式以促进消费水平提高 当前.要转变中间阶层的消费模式.通过政策支持,转变 消费观念.需要发展信用消费。 中央政府为了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消 费信贷增长的贷币政策.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取得了飞 速的增长,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为龙头。 汽车消费信贷、国家助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 等为补充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个人消费信贷的扩大对我国住 房和汽车消费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用力拉动了内需。 要使多的中等收入者敢于信用消费。关键是建立稳定的 收入支出预期.树立消费信心。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基本工资 标准等措施。提高居民对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于涉及城乡 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如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改革 等。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改革的透明度。通过加大宣 传。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居民的 强制性储蓄的倾向.要防止居民对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进行大 量的储蓄而不利于目前的消费启动,同时也要防止未来升级 换代过于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