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金融危机了,商学院涨价了,去读商学院?
发布日期:2008/12/7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赵慧 金晶
|
金融危机了,商学院涨价了,去读商学院? ---------------
在金融危机这个节骨眼上,商学院涨价了。
当经济出现衰退或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根据欧美的经验,更多的公司人开始进行自我投资,商学院会收到更多入学申请书。据全球MBA入学考试的运营机构GMAC刊发的数据显示,2008年是5年来全日制MBA申请上升势头最猛的一年,有77%的商学院表示申请量明显上升。这种趋势在10年前网络公司泡沫破灭时也很明显。
在中国,国内一线商学院今年也都在涨价,MBA学费大部分突破了10万元。
“你干嘛要去关注数就能数得清的钱呢?”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余仕俊却不在意学费和未来薪酬,“那些物质上的回报都是结果,根本不用计算。”他认为,所有的现金流都存在时间因素,“不要被表面的数据迷惑。”
“不是我们调,整个行业都在调,CPI涨幅也很大。而且这一调整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副主任谢昊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助理院长周雪林则表示,“我们从国外招聘的师资成本很高。2009年具体学费还在商榷中。”他觉得中欧的学费涨得并不快。而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系教授、MBA项目主任胡海鸥的说法,交大安泰多涨的学费将会作为奖学金激励学生。
即使不在意涨价因素,余仕俊的商学院毕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就下一份工作而言,他不算太幸运。2007年他进入长江攻读的目标是金融,希望将来从事对冲基金领域的工作或者创业。今年5月,他已和一家私募公司谈好,但最近对方不太提这件事了;9月,一家华尔街公司的副总裁约他去上海新天地面试,对方当场给了offer,连哪天上班都确定了—但该公司一份公告打乱了所有计划:由于股市异常波动,公司全球新员工招聘全部暂停;另一家新加坡券商老板9月本来要从新加坡飞来面试,可结果也成了“老板最近也不方便来”。
他有些遗憾,但是并不担心。“我一共就投了10份简历。优秀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即使自己的专业领域正是处于金融风暴的中心,他仍然看好这一事业。他所在的长江商学院金融俱乐部组织建立了一个对冲交易模型,每人出资1000至2000元,凑够10万元做了一个商业实验—在香港衍生品市场寻找市场交易模式。“从业绩来看,结果并不令人失望。在市场环境大跌的情况下,我们获得了12%的收益。”
目前他似乎更倾向于自己创业。他正在享受最后几个月的读书时光,MBA带给他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个年轻人在读了商学院之后,英文“Inmycase”成为了他的口头禅。“整个MBA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笔交易?最后这两三个月的成本又能有多大?我会持续关注金融领域,商业社会是由资本的意志决定的,而金融是整个资本市场的DrivingForce(驱动力),在中国必然增长。这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做?”
与余仕俊的想法相近,计算“投资回报率”、“机会成本”是目前公司人选择回到学校读书的最重要指标。《第一财经周刊》对京、沪、广、深等地118位公司人调查显示,40.7%的公司人会为弥补知识储备不足进入商学院学习,而近1/3的公司人选择拓展“人脉关系”。
“如果我能预知金融危机,可能会在决定辞职时多考虑一会儿。”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戚成纯说—即使目前他并不后悔辞职读书。入学前他在国内一家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他去商学院读书的原因是原工作缺乏挑战,他想要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戚成纯辞职曾经遭到来自家庭的强烈反对,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大好,在父母看来,丢掉银行的工作去读书难以理解。
2006年,长江商学院的毕业生平均年薪是27.2万元。“只要努力学一年,达到和超过平均年薪并不难。”戚成纯说。除去奖学金,他在银行工作时也有一定财富积累,能够负担他在长江MBA一年半FullTime(全日制)学习的成本。
人脉并不是戚成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相对于在商学院人脉的积累,知识上的飞跃、思维方式上的提升,弄清楚自己喜欢做、适合做、能做的事,是他在MBA学习阶段最大的收获。
长江商学院的MBA课程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年主要是全英文必修与选修课程,接下来是5个月的撰写论文期—不过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就业之后进行。戚成纯并不急于找工作,他正在跟会计和金融学教授做有关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利润驱动力的论文,也协助战略学教授做一个百度公司的案例撰写,空闲时间还去一家基金公司实习。
一个月后,戚成纯将决定自己职场的下一步取向。他手头目前有几个看起来不错的机会,在收入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兴趣爱好将决定他最终的选择。
当2000年网络泡沫开始破裂,英国人斯图尔特?米尔斯(StuartMills)在伦敦商学院(LondonBusinessSchool)的MBA攻读计划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当时就业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许多公司发出了聘书,但很多聘书被取消或搁置—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今天余仕俊们也面临同样的状况。
“尽管市场前景不那么光明,但如果你知道把目光放在何处—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机会。”在求职期间,米尔斯发现在经济低迷期关键是依靠自己先前的工作经验。“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攻读MBA的原因。MBA的资历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核心经验之上的,毕业后你应该控制住自己的野心—人们往往试图一下子就找到好工作。”
米尔斯最终加盟埃森哲(Accenture),担任该公司伦敦油气业务的经理。他觉得自己定位清晰,不随大流。“总会有公司逆势而动”,对他而言,选择合适的市场专业领域和看清自身才华同样重要。
26岁的陈勇最终决定辞职回到学校读MBA。8月底,他办好复旦大学AsiaMBA项目的入学手续,搬入研究生宿舍。但没过几天,他又再次出现在校园公司宣讲会现场,此时离他毕业还有两年。
陈勇觉得自己必须尽快去弄清楚就业市场的最新行情—即使他刚刚告别职场。他所读的AsiaMBA项目属于国际项目,在中国复旦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要各待一个学期,最后回到中国毕业。复旦MBA学生私下有个就业意向排序:投行第一,咨询公司第二。令陈勇和他的30名同班同学没有想到的是,在经历短暂的入学兴奋期之后,他们必须迅速面对现实。
钱多,这是学生们对金融机构的第一印象。金融危机之前,陈勇职业定位在咨询业,只是“对金融业抱有幻想”。10月,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体现在宣讲会上。瑞银、花旗、摩根士丹利、高盛都照例去复旦召开宣讲会,MBA学生们也都一窝蜂跑去听,可是招聘需求量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多,陈勇隐约觉得事情不会那么顺利。
“五六家听下来,现在即使有一些好的金融机构过来,大家也不太去了。了解了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更加现实,”陈勇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现在看来,我们会倾向将咨询公司纳入就业首选范围。”
他的MBA生涯才刚刚开始。他期待在复旦这所综合性大学听到更广阔领域的讲座,参加更多活动、实习,和同学讨论案例、去教室自修,像一个普通学生一样,通过修读MBA获得他的人生转折。至少,两年后,他新职业的薪水将远远超过原先的职位—国企市场部职员。
当然,前提是一切如他预计般顺利。复旦2008年入学的MBA学生就职行业构成中,加工制造仍然占据34.6%,远远超过金融/保险类的13.8%以及咨询类的1.3%。希望转换行业的不止陈勇一人。
这或许是个跳板。可复旦并不希望更多像陈勇这个年龄的学生选择就读MBA。从今年开始,这所MBA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最高点的大学开始设置一些程序,给一些更有工作经验、但是拙于应试的学生更多入学机会。这些学生可以通过提前预审获得老师们的垂青,一旦MBA全国联考笔试通过,将免去原有面试流程直接录取。
“那些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学生是在跟他们的主管竞争,”谢昊说,“我们招进来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7至29岁,而公司主管们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再过两三年的磨砺,这些年轻学生的竞争优势才会凸显。”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复旦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招生改革的应对之策。交大为了争取更多优秀生源,决定从本届MBA招生开始施行提前面试方案。
面对满教室年轻的面孔,胡海鸥充满矛盾:“我们想招更多有经验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学生。”
在11月16日交大提前面试中,胡海鸥淘汰了交大毕业的两名年轻学生,同时对两个任职中国区总经理的考生赞不绝口。这两位高阶考生年薪已分别达37万元、97万元人民币。“他们凭什么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他们有核心竞争力。”
2007年进入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工作秘书、总经办副主任的詹亮如今年薪约16万元。他是复旦大学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合作IMBA项目2005级学生,大学毕业最初任职于中国电信公关部时月薪3000元,3年后,他的年薪接近9万。詹亮报考MBA是希望能够转向从事管理职位。入学之后,詹亮的期待薪水约在15万至16万之间。“现在和目标基本一致。”他说。不过按照他的说法,他在投行、货运等行业的同学平均薪酬更高,年薪能超过18万。詹亮的薪水在复旦官方公布的平均线—19万年薪之下。
刘洋(化名)并不认同这个数字。他是2006年毕业的厦门大学Part-Time(在职)MBA学生。“15万,应该只是个期望。”他毕业已有两年,由于收入、工作环境都不错,一直没有变换工作。他的MBA同学林南(化名)彻底爱上了学术事业,继续考入复旦攻读管理学院博士—只不过,即便是博士,明年同样也会再次面临就业问题。
当然,除了财富,MBA还能带给你其他的东西。“你是来接触大师的。可能毕业3个月后你会忘记80%的知识,但是你今后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很快寻找到这种熟悉的语言。MBA会教给你管理学的知识架构以及看问题的宽阔视野,”余仕俊说,“你现在付出的是数就能数得清的钱,而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商业领袖,到了一定阶段,物质回报自然就能跟上。”
MBA给人带来的改变也是因人而异。交大安泰MBA王丰2008年1月答辩毕业,他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进入了上海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从事并购咨询工作。不过这一工作似乎更倚赖于他之前在另一家咨询公司以及 北京银行(行情 股吧)的工作经历—当然,MBA的人脉网和管理知识也是一个加分因素。
王丰本科毕业于清华水利系,清华校友会至今都在他的生活中拥有和MBA人脉不相上下的地位。在他看来,MBA的确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帮助,但是具体效果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像十年前,MBA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层。”
但MBA们现在也正在面临“海归”们的挑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和美国经济衰退,海外留学人员更是将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教育部预期2008年留学“海归”人数将超过5万人,4年前这个数据仅为2.5万。内地“海归”总人数已近32万,仅今年一年“海归”人数就将超过30年来的1/6。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岑建君甚至表示,最近批“海归”回国文件“签到手软”。
欧美商学院也在更积极地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SchoolofBusiness)于2003年专门为校友建立了职业服务中心,这里的5名全职员工向在职MBA和EMBA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该中心统计显示,希望预约个人职业辅导的校友人数10月增加了43%。
好消息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上周刚签了一个70万欧元的高速机车的轴承的单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Part-TimeMBA在读的德国纳格尔机械集团TBT中国区销售经理李文星就觉得,在铁路机车方面,国家投资的项目非常多,“金融危机期间,几个竞争对手都破产了,好多订单就转到这边,所以我反而更忙,几乎每周都在出差。”
坏消息是,经济危机来了,一切都有风险。你又将如何选择?余仕俊说:“MBA们遇到危机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你可以有其他选择,但是既然你选择了MBA,那么你最终可能将会是CEO。不要抱怨,这是你必须要面对的事。”
--------------------------------------------------------------------------------
商学院涨价
长江商学院大幅提升了2009年EMBA课程学费,中欧、复旦等商学院也跟进调高课程价格。商学院涨价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意经?
文|CBN记者赵慧 金晶 CBN实习记者吴尚
对于年轻的公司人来说,国内一线商学院MBA学费大多突破10万是件令人颇有压力的事。
2008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学费为18.6万元,EMBA课程学费33.8万元。2009年,复旦、交大MBA项目和中欧的学费差距缩小了一些。复旦MBA春季和秋季在职项目学费分别达12万元,国际项目学费达到13万元,比2008年增长2万元。交大安泰普通班MBA涨了3万,国际班也涨了2万。
学费最高、涨价最快的依然还是长江商学院,其EMBA学费先是由2007年的33.8万元涨到2008年的40.8万元,2009年将在此基础上再涨12万。
这不是商学院第一次集体涨价。2005年—前一轮价格战—也是由长江商学院掀起。当年长江全日制MBA学费大幅提高,由2004年的14.8万元涨至22万元,涨幅近40%,并由此创下国内全日制MBA学费最高价。此后,其MBA学费从2005年起每年增长1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助理汪洋觉得,涨价与各商学院本身发展情况更为密切:“给外界的感觉就是集体行为,但是更多还是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
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全部业务集中在商学院的公司。其总裁曹章武称,他们的公司掌握了中国90%的商学院广告与公关业务。他不否认存在某些心理上的涨价因素。“目前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费最高,明年涨到52万,如果折合为美元的话在全球也是比较靠前的。那么,中欧、北大、清华等学校也在考虑,如果学费差距太大,外界也会有所误解,以为各校教学质量会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它们也在逐渐缩小这样的差距。”
除了CPI指数上涨因素,学校涨价的理由非常一致:运营成本太高。学费的定价主要基于学生的经济能力、课程营运成本以及学生的投资回报率等指标,作为以商业运作的MBA项目,各商学院MBA学费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价。曹章武估算,商学院每次涨价比例大概在20%左右。
教授薪酬、讲座费、案例费、市场推广费、场地租金、茶点费.商学院必须为自己旗下的MBA课程埋单。长江商学院MBA市场招生部助理主任钱琳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由李嘉诚(海外)基金会拨款的长江MBA是FullTime项目,“教授、学生、课程和案例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很大投入。”
EMBA方面投入更多。北京理工大学MBA中心主任汪涛(博客)在接受《精品购物指南》采访时曾经计算过运营投入:目前国内老师讲一天课的课酬是2000至3000美元,国外知名教授一天的课酬是5000美元—酒店、机票等费用另算,讲座是1万人民币/3小时;从国外购买案例,约合人民币每篇5元(仅限一人使用一次);场地租金平均每天1600元人民币;学员茶点费平均每天30元至50元/人;另外还有拓展训练、实习、实践考察、工作人员的费用等等。“学费低于10万,作为一个合格的EMBA项目成本绝对回不来。同时未来随着商学院EMBA项目的成熟,课程模块调整,软硬件设施的升级、市场宣传费用的增加等都会给EMBA学费的上涨埋下伏笔。”汪涛说。
如果不涨价,独立办学的商学院可能还会好过点—它们拥有更多的运营经费来源。对于长江来说,现在主要资金来源是学费和李嘉诚(海外)基金会。长江现在用于建立案例中心、保持顶级教授队伍以及维持一个世界级图书馆的开支,每年就在数百万美元以上。不过,有李嘉诚基金会作为后盾,长江尚可以维持它的教学运作。而且,长江EMBA和高层管理培训项目能够自负盈亏。中欧也是如此,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欧洲管理发展基金投资、政府投入、企业赞助,以及从EMBA项目和EDP(高层经理短期培训课程)项目获得的收入。“中欧一年的EDP项目收入大概有1.7亿元,EMBA项目有2亿元,总共的收入大概会有5亿元。所有商学院的EMBA项目都是赚钱的,而且有的利润还相当高,但是MBA项目大多数还处于亏损的状态。”曹章武说。
对于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而言,中欧学费是贵上一大截的。你可以在中欧校园长廊尽头的讨论室外看见自助餐形式的茶点和饮料,但是在复旦、交大商学院,拥有讨论室已经是一件足够令学生们自豪的事。综合性大学由于严重依赖学校拨款,在经费划分上虽然牢骚不断,却也别无他法。今年,作为教授,胡海鸥的课时数增加了许多,但薪水并没有与之俱进。
“每一次经济危机对于MBA教育都有正面的影响,估计明年商学院MBA项目会火爆,但对EMBA来说一定会比较困难,因为许多公司遇到了财务上的压力,首先都是解决生产和销售的问题,一些外围的支出都会减少。”曹章武说。
在中国,选择读MBA的人数并没有因为学费上涨而有所下降。从2004年至今,复旦MBA各项目招生总人数稳定保持在360人左右,平均录取比例约为5:1。每年的9月、10月两个招生月,以及来年3月、4月招生录取月,都是复旦MBA项目办公室忙碌的时刻。
现在,国外商学院也开始觊觎中国市场。中欧的周雪林也记得,有些学生同时申请哈佛商学院,在收到不同国家商学院offer之后再做出选择。
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派出招生代表进驻内地。“上海的学生热情总是很高涨。”11月1日,该校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行政主任陈行健在上海浦东锦江汤臣洲际酒店开了介绍会,今年他统计出150多名参加者,这令他们感到惊喜。
商学院越来越注重营销,它占据了商学院运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大约在3年前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以前用于公共关系营销的预算比例大概在15%至20%,现在的比例已经涨到40%至50%。”曹章武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曹章武表示,根据各商学院统计,只有10%的学员是通过广告直接招收的,其余90%的学员都是通过校友推介或在推广会现场招募等推广手段。商学院对硬广告的投入比例正逐渐减少,它们更愿意从公关关系营销角度去开拓潜在市场:召开市场推广会、招生说明会,或者增加一些体验、课程试听的项目。试讲有可能影响学生的选择。戚成纯最初正是因为在长江试听一门课程之后,“感觉整个思维被打开了。我听了45分钟就有这种感受,这让我不自觉去想,如果我来这里读一年,会有怎样的收获。”
教授们的日常活动也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营销手段。一些商学院通过包装学院和教授—例如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在媒体刊登—来拉动知名度。“比如一些商学院教授会参与央视《直击华尔街风暴》栏目直播以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这样的活动。”曹章武说。而钱琳霖表示,长江商学院就是通过院长、教授大量参加学术论坛来增加长江的曝光机会;另一个方法就是每年参加世界MBA巡展。
尽管经济危机显露在外,但是背后商学院的忙碌早已开始。“院长笑开花了。这种时候他更好去美国等国家做交流推广啦。”钱琳霖说。中欧在11月中旬的一周内同时动用了15名翻译,它在北京的新校区也将于明年9月投入使用。
但是中国的商学院也有所担心。钱琳霖觉得,“在经济萧条情况下,美国人可能会想回学校充电,但是亚洲人会更在意手中的工作,很多人还是会诚惶诚恐地先等年终评价再说,对于去商学院读书的考虑他们相对更谨慎一些。”
--------------------------------------------------------------------------------
如何选择商学院
挑选商学院,最好的机会就在家门口,请注重地点和资源。
文|CBN记者张晶 赵慧 龚鸿燕
如果你步入职场4年左右,但是希望在职业生涯上有较大转变,去读MBA就不错;而如果你工作超过10年,在一个行业扎下根基并已经成为一个领导者,并不希望转换行业而且想继续服务现在的雇主,EMBA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在选择商学院的时候,候选人不得不更加实际:读哪家商学院最值?名校是最简单的选择标准。
选择名校的确能够使收入显著提升。服务于高级管理层职位的英国猎头公司安拓国际投行组总监Jillian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安拓80%的候选人都拥有MBA学位,全球排名前30的商学院最受青睐。
在商学院排名中,《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商学院排行中重点对学费投入与毕业后年薪回报做出了比较。而《金融时报》一般对获得学位3年后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以评估MBA对其此后职业进展和薪资增幅的影响。
MBA排名至今仍是各大商学院招生时的重要宣传工具之一。对选择上商学院的人而言,选择哈佛、沃顿、INSEAD和ESADE意味着要付出数十万元的学费。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减少投入更为现实。尽管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存款或者贷款来完成自己的MBA融资,但这并不妨碍你寻找替代途径。
奖学金申请是一个技巧—找寻自己的优势和商学院鼓励价值观的契合点。INSEAD负责MBA招生的GopikaSpaenle告诉《第一财经周刊》,2008年INSEAD近200万欧元的奖学金中,大约有25万欧元授予了女性候选人,这个数字仍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候选人,要申请INSEAD,在强调创业精神、领导力的同时,别忘了加上自己女性领导力的经历。
此外,有的公司会为自己的员工负担MBA学费。微软娱乐与设备事业部项目经理汤仲宁正是受益者。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微软公司有一项福利,全职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如果是修学位课程,只要最终通过考试拿到学位,都可以报销学费。
或者你选择一些时间较短的MBA项目,即只损失一年的时间成本。
你还需要考虑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优势和地点,它们对于你职业生涯的影响甚至和你去学什么一样重要。很多情况下,MBA学生的工作都是通过校友和导师找到的。比如哈佛商学院在私募基金行业拥有独特优势;而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则在金融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密歇根商学院则在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独有优势;INSEAD强项是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而ESSEC在奢侈品管理和校友资源方面非常有优势。
香港美国商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资深副院长戴啓思强调地点的作用。他曾在佛罗里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学习和管理。尽管佛罗里达大学在学术上富有盛名,其所在地Gainesville的确是一个理想生活之所在,但它远离商业中心,就连找到理想的演讲者都很难;而香港则是一个和亚洲联结的商业中心,毕业后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的商学院中,ESSEC商学院、INSEAD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等招生办公室主任都一致表示,亚洲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地方,这里的银行系统依然稳定,经济增长依然是大势。ESSEC商学院新加坡新校区主任ChristianKoenig说,那里有大量财富需要管理,有许多工作可供选择。
对于中国公司人来说,机会就在家门口。亚洲已经成为欧美各大商学院在课程设置、自身战略发展上的重要地域。INSEAD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得益于亚洲的经济迅猛发展,INSEAD营收迅速扩大,这个非盈利商学院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预算获得更好的学术和教学资源。其新加坡校区迅速扩大,还在今年启动了自己的PHD学位。
诺丁汉商学院策略管理和国际商业系负责人西蒙?默卡多(SimonMercado)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明显动向,那就是学习欧洲语言的人少了,学习亚洲语言的多了,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到亚洲留学或实习。
香港、新加坡、北京和上海的商学院越来越炙手可热。这些地点的商学院面向的就业市场略有不同。香港和新加坡面向的是整个亚洲就业市场;而北京和上海则拥有面向内地就业市场的独特优势。
欧洲和美国的一流商学院与中国的商学院开始联合办学成为一个趋势。比如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INSEAD、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都在EMBA项目上进行了合作。
中国的商学院在国际上排名也迅速上升。2008年FTMBA全球百强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列第11位。这是它连续5年蝉联亚洲第一。该校一直以特殊的入学考试(GMAT成绩+面试)方式在国内商学院MBA教育中显得与众不同—虽然这是世界上更为通行的MBA申请方式。交大安泰的MBA项目首次参评英国《金融时报》“全日制MBA2007全球百强排行榜”,名列全球第41位。
不过凡事因人而异。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还是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考察并获取商学院地点和校友资源信息,这才是更重要的判断依据。
--------------------------------------------------------------------------------
公司人自我投资调查
经济危机来袭,公司人是否有意趁此机会走入商学院?他们希望付出多少成本,期望值如何?
CBN记者金晶 实习记者曲琳
经济危机来袭,裁员降薪的愁云密布,公司人是否有意趁此机会走入商学院?
MBA在读的微软娱乐与设备事业部项目经理汤仲宁说,这未必是个正确的选择,投资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应该根据长远规划而做出决定,况且非常时期还可能面临更多财务上的压力。
《第一财经周刊》对京、沪、广、深等地118位公司人的调查显示,在“感觉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职业升迁停滞不前”和“有意转变行业”等与自身职业规划相关的情况下,商学院对大家的吸引力会变大;仅仅只有2.5%的人会因为遭遇裁员等挫折转而去商学院深造。
接受本次调查的公司人平均年薪在19.6万元,平均年龄为29.7岁,其中约45%被访者处于公司项目主管及以上职位。可以看出,公司人对于攻读商学院能够带来年薪的提升抱有共识,大家普遍希望能够以此为自己带来5万到15万元的薪资上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上升,公司人对此表现出更强的信心。
李文星现在是一家德国机械集团在中国的销售经理,他对于读商学院有很明确的目标:毕业2到3年以后,成为本行业内目前这个类型公司的国内首席代表。为此,在商学院接触的投资、外贸、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对他都十分有用。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公司人在商学院最希望收获的东西,而选择“人脉关系”的人数也占据了30%的比例。
那么,哪种类型的商学院对于公司人来说更受欢迎?调查显示,综合性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和有很好国外资源的商学院平分秋色,而有大约20%的公司人倾向于国外的著名商学院。
可以看出,大家对“回报率”持乐观态度,但从“投资”角度看,价格仍然是供需双方十分在意的环节。一方面,国内商学院学费出现经常性的上涨;另一方面,有接近45%的公司人还是感觉“学费太贵”。如果用月薪水平与学费做一个对比,超过半数的人同意将6到12倍的月工资用来交付学费。而九成以上公司人不愿意为此而背负债务,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存款、半工半读或者公司资助的形式完成商学院学习,只有7.6%的人会采取贷款方式。
但这并不代表公司人不重视自我投资,40%以上的公司人在职业生涯中平均2到5年就会进行一次深造,只有10%的人表示毕业后从未有此机会,大多数人对每次深造的花费在3000元到10000元之间。这些深造为公司人带来的薪资方面的正面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在例如“增加人脉、改行、当职业经理人”等方面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除去商学院之外,“参加专业培训”、“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学一门外语”都是公司人十分认可的自我投资方式,相比而言,“考研”的动力已经明显不足。
|
|